融資融券業務的后續準備、對市場的影響及風險防范,監管部門相關負責人均作了解答
《財經》記者 王曉璐
1月30日,中信證券(600030.SH)、海通證券(600837.SH)等首批11家申請融資融券業務試點資格的券商進行了第三次全網測試,融資融券業務試點的推出進入沖刺階段。
此前三天,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證監會)機構部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財經》雜志采訪時表示,“1月28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公布融資融券試點方案專業評價的相關規則。專業評價爭取在3月之前完成。此后,參加過全網測試的11家券商將根據有關條件規定向證監會提交試點資格申請。”
中國證券業協會也在積極準備對試點券商的專業評價工作。上述機構部負責人表示,專業評價實際上是對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長期準備的檢查,涵蓋了對券商融資融券業務基本制度,業務流程及方案、風險控制等方面的檢查。
前述負責人表示,在試點階段,試點證券公司會根據窗口指導的要求,對客戶提出資金規模和開戶時間等方面的具體規定,新業務試點對行業格局的影響有限,不會出現加速行業洗牌的情況。
此前市場爭議,試點階段證券公司將使用自有資金和自有證券開展融資融券業務,從而與客戶形成交易對手。
這位機構部人士解釋,融資融券業務不是衍生性的金融產品,是鑲嵌在現有股票交易制度內的一種信用交易方式。融資是投資者在看多時進行股票買空,融券是投資者在看空時進行賣空,都只是在現有的股票交易上增加了杠桿機制。如果券商看多,就不會借錢給客戶,而是增加自營業務中的股票配置。
如果券商自營部門覺得不需要買那么多股票,而客戶需要融資買入,券商可以把閑置的自有資金貸給客戶。融券是同樣的道理,只不過操作上是反向的。如果融資融券交易出現了虧損,只說明客戶在股票看多或看空方面出現了判斷失誤,不存在券商與客戶的對賭關系。
融資融券業務的推出,通過杠桿的作用,可以糾正股票價格的誤差,因此它能夠進一步提高市場價格發現功能的效率和能力,從而完善資本市場的建設。
融資融券業務推出,還將推動資本市場由新興市場向成熟市場轉軌。這之中,最重要一點就是投資文化的轉變。
目前中國證券市場上,存在一些跟風買股票,投資垃圾股票的現象,這些可以說是投資文化不成熟的表現。如果市場價格發現機制完善,投資者將更偏向于根據公司業績、成長性等因素來投資股票。整個市場的投資文化會逐步成熟,更趨向于價值投資而不是投機。
前述機構部負責人坦言,融資融券業務還停留在試點階段,價格發現的作用未必那么大,但它對于資本市場功能的完善是有利的;也能夠讓資本市場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
在風險控制方面,證監會除了根據已公布的風控指引,還將通過窗口指導來管理券商和客戶的融資融券交易。上述負責人表示,在強制平倉方面,管理層將通過專業評價來檢測券商在平倉時是不是“一視同仁”。
在客戶準入方面,由于融資融券業務本身是一種信用交易,對投資者的資質和風險承受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管理層會要求券商對客戶進行篩選,但這并不是限制投資者的投資權利,只是體現了貸方對風險管理的一個考慮。
該人士透露,試點階段,證券公司還可能適當提高融券的保證金比率。因為融券交易通常在股票市場價格下跌的過程中出現,為了防范風險,券商一般會要求較高的融券保證金比例。比如,在香港市場,融券的保證金率是140%,在臺灣市場,融券的保證金率是90%。
2008年6月1日實施的《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中明確,中國將設立證券金融公司,開展融資融券轉融通業務。此為集中式模式。部分歐美國家采用的由銀行、券商主導的分散式融資融券模式,更偏向市場化。
機構部官員表示,試點階段的融資融券業務還沒有轉融通,等到試點推開的時候,自然要考慮設立證券金融公司。
該官員并稱,中國證券市場采用集中式的模式發展融資融券業務主要是考慮到這種模式能夠形成統一的融資平臺,可以對整個市場上的融資融券業務進行集中的統計和監測。
當然,分散式的模式更方便,但它不利于監管。通過此次美國金融危機,我們可以看到,在危機爆發的時候,分散式模式不利于監管的弱點就暴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