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持持續增長,中國應調整國內經濟結構,不要因為自身的崛起而受困于其他國家的爭議
中國正進入一個復雜的轉型期,如果能成功,將為未來25年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經過30年的持續穩定增長之后,近期又成功地應對了全球金融危機,中國的自信心開始膨脹起來。
目前,中國面臨著幾次相互平行,又有一定交互關系的挑戰,它們對中國國內發展和全球經濟都至關重要。其中包括:
宏觀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使其邁入中等收入的新興國家行列;宏觀經濟轉變,提高家庭收入和消費,不斷壯大中產階級隊伍;改變不斷拉大的貧富差距現象;降低過高的儲蓄率,減少國際經常性項目順差;發展以節能和低碳為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
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已經相當大,但和以往的重量級國家相比,中國的人均收入卻遠遠落后。原因當然是中國至今仍然是人口最多的國家。
這就不得不考慮復雜的政策走向。
現在,中國人均收入約為4000美元(將購買力的調整計算在內)。中國的經濟日趨重要,逐漸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這種轉型會很艱難,許多國家都經歷過類似的痛苦,一些國家在這種結構性的調整中喪失了競爭力。
例如,中國勞動密集型出口行業將失去競爭優勢,它們將日益萎縮或轉移到內陸城市,高技術和人力資本型企業將取而代之。在這樣的轉型中,服務業無疑會增長。工業生產中的上下游高附加值行業也需繁榮起來。全球性的品牌開始出現,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將逐步下降。公共產品的投資將轉到教育和研發上面。
是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而不是中國政府促成了這種轉變。過去的龍頭性行業將開始下滑;國內市場和日益增長的中產階級逐漸占據主導地位;通過加大公共設施的投資,城市化的進程也將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