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比較優勢,我們需要考慮多個概念,包括比較優勢、絕對優勢、競爭優勢、產業內貿易等概念。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提到的中國要依賴廉價勞動力,這是一種狹義的比較優勢觀。我們需要考慮和利用各種優勢和貿易機會。
因為各國企業之間存在更廣義的比較優勢,而這些優勢都可以被利用。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必亮教授的相關研究與林毅夫教授的研究正好相反,主要強調中國要發展和利用競爭優勢。
研究表明,產業內貿易的重要性不可低估。目前,大約60%的歐盟國家的進出口貿易額都發生在成員國之間,中國也需要同周邊國家和環太平洋國家加強貿易,這些國家搞自由貿易,各自大約60%的進出口貿易可發生在這些國家組成的大自由貿易區內。
而WTO的規則框架要求比較低,我們可以和周邊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進行區域經濟一體化,在更高層次上推動自由貿易的擴展,這有助于中國未來提升出口,從而發展經濟。
對于自由貿易的好處,再怎么強調也是不過分的。哈耶克、米塞斯和布坎南都講到“交換秩序”?!敖粨Q秩序”一詞源于古希臘,那時人們就開始討論“交換秩序”,意指交換增加雙方的物質利益,而且化敵為友,增進和平。
2000年前的中國,孟子也提到了“通功易事”,就是指分工合作,互通有無,拿多余的換沒有的??梢姡形鞣綄ψ杂少Q易能增進福利是有共識的。
針對中美的貿易失衡問題,觀察到的現象是中國出口大量低附加值產品,而后擁有大量的美元儲備,背后到底意味著什么?
因為外匯管制政策,一般的中國民眾很難投資外國資產,只能由政府購買低回報率的美國國債。政府持有的外匯儲備,實質上是老百姓的錢,因為政府是通過發行對等數量的人民幣強制收購外匯儲備的。
而中國巨額的外匯儲備表明中國并不缺錢,實際上,中國民間的資本相當充足。可見,中國的問題不是缺乏資金,而是需要把死資本變成活資本,也就是要開放資本市場,開放各種投資機會。
開放各種投資機會有兩個不同方向:一是對外投資渠道,二是對內投資渠道。中國民間資本有不少出海,這一來是因為國內的投資渠道受限,二來是留洋轉一圈回來就可以享受外資的優惠待遇。這種對待外資和民資的不同待遇,也促使部分民資出口轉內銷。
同時,還應鼓勵商務成員組織的內生發展。中國古代曾有很多行會、商會,而建國后,行會或商會組織大多帶有較強的官方色彩,自發產生的雖然有,但不多。此類中介組織的廣泛發展,將有助于推動國內的跨區域貿易,也有助于推動對內開放。
在中國的政治環境下,如何促進商務成員組織的發展?這類組織在促進全球自由貿易方面又能起到什么作用?這類組織將如何推動國內貿易的發展?這些都有待中國的企業家們去探索,而這為中國未來發展帶來的不僅是經濟上的增長,還有政治上的改善。■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法蘭克福金融與管理學院德中管理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