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后,我們仍然清楚地記得一九一九:那是一個糟糕的年代,政治無力、思想混亂、危機層疊,現代中國的想象仍然是一個無法企及的幻影;那又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年代,手臂的森林、熱血的呼號、自由的言說、大師的輩出,為此后中國社會里的太多因緣際會埋下了最初的線索。
很多年以后,我們仍然會在歷史的崇山峻嶺艱苦跋涉,用青春的手臂去觸摸五四的精神豐碑:那是思想啟蒙的五四,先鋒者用“民主”和“科學”之劍向封建倫理綱常發起了徹底的攻擊,利刃所向,正是懷疑與批判的鋒芒;那是政治突圍的五四,勇敢者沖破封鎖,走上街頭,發出了“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呼號,愛國與進步的旗幟在五月的廣場獵獵飄揚;那是社會覺醒的五四,不同階級、不同地域、不同行業的人群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團結,他們在行動上表現出了空前的參與和承擔意識。
五四青年在亡國滅種的危機之下打出的愛國主義旗幟,為后人詮釋了青春的激情如何與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宏大事業相融合;五四的先鋒們在專制和愚昧流行的大地燃起“民主”與“科學”的火焰,照亮了一代又一代熱血青年的眼睛,讓他們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永遠為理性的尊嚴和可貴的懷疑留下空間,并在現實中為更好地實現它們而身體力行。
所以,很多年以后,當我們在這陽光燦爛的季節重新回憶五四,我們知道,那些轟轟烈烈的游行示威,那些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手臂,那些斗爭的口號,那些抗爭的矛頭,都是一種形式,都是一種特定歷史境遇中具體化了的任務。五四真正傳世的是它永遠散發魅力、超越了時空的五四精神——那是一種深沉的愛國情懷,崇高的價值目標,積極的實踐行動,以及在行動中散發出的具有永恒魅力的精神氣質,這氣質是對民主與科學的追求,對人的解放理念、對社會永不逃避的責任、對命運百折不撓的勇氣和馳騁青春的烈烈豪情。
李大釗在1921年這樣寫到,“我盼望中國學生界把這種精神光大起來,以人類自由的精神,撲滅一切強權,使正義人道,一天比一天的昌明于全世界。不要把他看狹小了,把他僅僅看做一個愛國運動的紀念日。我更盼望從今以后,每年在這一天舉行紀念的時候,都加上些新意義。”
我們這一代人對于五四的了解恐怕大多只限于電視劇或者電影中那些黑裙子的女青年和中山裝的男青年,只知道那是一場愛國主義運動。“五四”運動中,學生罷課、工人罷工等一系列的運動最初是由學生發起的,但是這些運動并不能完全代表當時在青年人當中進行的“五四”運動。北大一個學生寫道:“我們學生、知識分子不與他們(指工人階級)結合,不依靠他們,則將一事無成。”在這場愛國主義運動中,工人階級是主要力量,學生、知識分子除了是主要力量外,還充當了先鋒這一角色,但這次運動也僅是愛國的一個表現罷了。但是“愛國”并非五四首創,五四首創的是思想多元、政治民主、表達自由、全盤西化等現代理念。當時的知識分子致力于思想先進的刊物,創辦新的社團,宣傳新的思想,去西方一些歐洲國家留學等的活動中,無不體現了“五四”精神。
九十一年的風雨歲月見證了中國青年為五四精神書寫的不同注解,增添的不同新意。戰火硝煙鑄就他們的烈火青春,社會主義建設打造他們的紅色信仰,“團結起來,振興中華”成了改革時代的最強音!然而,當這些也都隨著那愛恨交織的20世紀走入歷史的長河后,我們在一個全球化帷幕已然拉開的舞臺上,又該怎樣編排出嶄新的青春節拍,又該怎樣與五四精神在心靈的原野作一次永恒的相遇。
五四不僅僅是一個慶祝性節日。如果只是在節日前后搞一些歌詠比賽、晚會等活動,為紀念而紀念,肯定會流于形式。五四的獨特魅力在于五四精神,她讓一代又一代青年魂牽夢縈。而當下,又有多少人能說出五四精神的內涵呢?也許,是該坐下來認真了解一下“五四”了。
五四的火炬已傳到這一代青年人手中,而他們的任務卻絲毫不比九十一年前的那代人所面臨的輕。五四精神在九十一年前后所具象化的歷史責任雖然形式上差別萬里,氣質上卻仍一脈相承。如果說當時的愛國情懷,首要表現在爭取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那么全球化時代的中國青年所要面對的是如何讓一個強大的中國崛起于世界的東方;如果說當時的進步思潮,首要表現尋找先進的理論,身體力行,從而推動中國社會向前發展,那么全球化時代的中國青年則要讓自己的國家永遠走在一條生機勃勃的科學發展道路上;如果說當時的民主意識,首要表現在推翻專制獨裁的舊制度,從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解放和民主,那么全球化時代的中國青年則要在法治軌道上把民主的表述與實踐統一起來,為中國的政治文明做出切實貢獻;如果說當時的科學宣傳,首要表現在傳輸近代科學知識,宣揚科學方法,使現代科學在中國生根發芽,那么全球化時代的中國青年則要為中國的科學事業做出新的貢獻,并繼續為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做出不懈努力。
這些任務于我們而言不是過于虛幻,而是過于實在。尤其是在一個人口如此之大、幅員如此之廣、經濟文化發展如此之不平衡的國家,面對全球化的到來,如何做出正確的判斷并采取理性的行動,這不但是社會發展的要求,更是一個五四青年的良心與道德召喚。五四畢竟已經遠去,真正的新青年不能為了紀念而紀念,相反應該為了超越而紀念。與那些偉岸的靈魂相遇,他們已成歷史的雕塑;與那些永恒的精神相遇,我們將成未來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