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的愛從來不只是一種理論,不只是個人的行為,而是建立在切實行動之上的社會共同心愿。有人說,愛是不需要回報的,我想稍作改動,愛不需要回報,但希望得到回應,它呼喚更多的人加入到“奉獻愛心”的行列中來,共同創造全社會、全人類的“大愛”。
愛,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我們的心里、我們的家庭,還應該通過我們的行為傳遞出去,在廣泛的社會環境中,成為流動的不停息的人生訴求?!洞髳坻偨氛峭ㄟ^發生在鎮江的16個動人故事的點點滴滴,記錄并講述了愛心傳遞的過程。在這本書的序言中,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楊新力同志高屋建瓴地作了總結:一個“大”字,將通常意義上的血緣之愛拓展升華為對黨、對國家、對人民、對家鄉、對社會的時代大愛。我想,這也正是這本書的靈魂。
我們必須承認,商業時代的等價交換,是以利益為目的和基礎的,只要符合國家法律和行業法規,它仍然是整個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動力。它和我們通常講的道德標準并不對立。但是,隨著中國經濟近幾十年的高速增長,功利誘惑加劇了一些人心態失衡,社會風氣受到嚴重污染。人們在思考,道德滑坡會不會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在這樣的前提下,《大愛鎮江》的出版就具有了特殊的時代意義。
我們都知道,愛是人類精神層面的社會指認,如同我們在飽食之余對美的追求一樣,它是人生價值獲得升華的內在動因。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傳統里,愛是一個非常崇高的境界,從孔子的“仁愛”思想到韓愈的“博愛”理念,再到當今現代社會提倡的“大愛”精神,可謂一脈相傳,即以愛人為基礎推而廣之,包括愛集體, 愛祖國,愛人民,愛生命,愛人類的生存環境,愛大自然,愛人類的勞動創造,愛文明進步,愛一切真善美的事物。那么,《大愛鎮江》正好給我們提供了當代社會有關這個話題的鮮活的范本。在這里,我只能就其中的幾篇作一個簡要的介紹和論述。
2007年1月28日的鎮江,元旦已過,春節臨近,寒風依然刺骨,花木依然蕭索。而一條條黃絲帶的飄動,似乎使這座古老而美麗的小城呈現出一股股暖暖的春意。一場由鎮江八大網站發起的“飄舞的黃絲帶——情系陳靜、愛在鎮江大型募捐義演”,莊嚴地拉開了序幕。吳東峰在《飄舞的黃絲帶》一文中再現了舉城而動,救助江蘇大學身患白血病大學生陳靜的全過程。這里面有一個感人的細節:一年前,陳靜曾經全力幫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同學募捐,沒想到一年后自己卻患上了同樣的疾病。鎮江老百姓得知這個消息后,坐不住了,他們要挽救自己的“愛心天使”,一場完全自發的網絡救助行動由鎮江開始,波及包括鹽城、南通、上海、南京、徐州、北京等十多個城市,參與的網友來自上千個不同的地區,有十余萬人之多。2006年12月28日,為陳靜開展網上募捐活動的消息,在八大網站同時置頂,擺在了最顯眼的位置。12月29日,鎮江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在網上看到了“情系陳靜,愛在鎮江”的帖子時,內心涌起了難以名狀的感動。部長立即指示把這個帖子打印出來,在上面作出批示,還拿出了1000元,說:“請轉達我們的敬意和支持!”“情系陳靜,愛在鎮江”的網絡募捐活動由此從虛擬世界走進了現實世界,走向了鎮江的大街小巷。在那個寒冷的冬天,千萬條黃絲帶在鎮江飄舞著,舞著生命的希望,舞著愛心的光芒……
郭曉曄的《美麗的蝴蝶》寫的是發生在鎮江的“社會媽媽”的真實故事。在一次偶然的經歷中,鎮江市婦聯工作人員發現本市有一些生活上遭遇困難的孩子,他們有的父母雙亡,有的父母身體殘疾或智障,有的家庭遭遇不測,有的是單親家庭且沒有經濟來源。這些孩子身心難免受到創傷,需要心理疏導、親情呵護、精神關懷。給孩子們一個溫暖的懷抱、一個家的氣氛,幫他們建立起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尤為重要。于是,鎮江市婦聯和京江晚報聯合發起了“社會媽媽”救助活動,這個舉措,就像一只美麗的蝴蝶,在飽含著愛的溫度、濕度和壓強的氣候中扇動起翅膀。一時間鎮江的天空綠滾紅翻,溫暖明亮的陽光雨紛紛揚揚,灑向這座江南古城的每一個角落?!吧鐣寢尅辈蝗桥?,他們當中有年輕的小伙子;“社會媽媽”也不全是中青年,其中有年過七旬的老奶奶……志愿者們排起了長隊。到2008年,“社會媽媽”擴大到500多個家庭、個人和團體,認助孩子1700多人,有50萬元打入專用賬戶。全市婦聯系統共收到助學善款240萬元,有5000多名貧困學童得到資助。
人類關于愛的表達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在李春雷的《萬山紅遍》中我們可以找到最好的證明。用個人的智慧和經驗推動社會進步,讓更多的人得到利益,這難道不是一種“大愛”的體現嗎?2002年,已經退休的鎮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農科專家趙亞夫,主動來到了鎮江最窮的村子:戴莊村。早在1996年,組織上決定提升他擔任江蘇省農科院院長。趙亞夫卻找到組織部領導說:“新崗位盡管是組織上的提拔重用,但不適合我。再過幾年我就要退休了,我想做的事還沒有做完?!彼胱龅氖拢褪且獮樨毨Т逄綄ひ粭l實實在在的脫貧致富之路。他要到最窮的村子去!果然,短短7年時間,這個“瘋狂”的老頭從推廣有機稻、有機桃開始,把戴莊農民帶上了致富新途。他為戴莊設計的發展路線,被稱作“戴莊模式”,不僅引發國內外農業經濟專家的關注,還把戴莊村的經驗推廣到了整個鎮江茅山地區,惠及100多萬農民。
在《格?;ā芬晃闹?,王宗仁先生給我們講述了鎮江籍志愿者孫斌,在格桑花西部助學工作中發生的故事?!拔鞑恐鷮W”是一項社會工程,政府搭建平臺,還是要依靠具體的人去實施。孫斌借助網絡開辟了格桑花西部助學版塊,公布青海曲麻萊縣貧困孩子的有關資料,呼吁網友熱心助學。22個貧困孩子很快被“搶捐一空”。這看起來并不復雜,其實需要的就是一顆愛心。
富貴而不忘本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傅寧軍的《鄉土的眷戀》描述了一位時代造就的新農民,18年來堅持惠及家鄉親人的傳奇經歷。身為飛達集團董事長的朱國平,統領著一個年銷售上百億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這個名聞遐邇的“亞洲鉆頭王國”,堪稱中國改革開放走向世界的一個縮影。也正是這位曾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全國百名優秀退伍軍人企業家”、“中華慈善人物”等榮譽的新農民,一刻也沒有忘記對家鄉親人的回報。自企業成長開始,他主動給村里6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30元生活費,終身享受。一位孤寡老人拉著朱國平的手說:“我沒有兒子,你就像我的兒子一樣親!”直至今日,朱國平已供養了全村342名60歲以上的老人。為了讓下一代受到最好的教育,他先后總共投資了360萬元,在飛達村的中心地段,建起了江蘇省第一家由民營企業家出資創辦的學校——飛達光彩學校,花園式的校園,現有6個年級12個班,還有兩個幼兒班,有學生1025名。占地25畝的校園到處生長著綠色植物,教學樓氣派明亮,運動場平展寬闊,跟任何城市的學校相比毫不遜色。在朱國平身上,人們看不到一個億萬富翁的驕奢之氣,看到的是一名共產黨員的社會良知。朱國平為回報社會,已經累計捐款數億元,從設立“國平愛心基金會”、“特困黨員救助基金”,到積極參與全省“光彩事業蘇北行”;從抗洪救災、防治非典,到支援四川抗震救災;從幫助特困家庭到救助困難職工,朱國平總是慷慨解囊,而且從來沒有豪言壯語。他最滿意的,只是對社會有一點貢獻。
除上述篇目而外,傅溪鵬的《軍號嘹亮頌英魂》、夏堅勇的《江堤下的那座小屋》、陳道闊的《香滿行路》、龐瑞垠的《生命之舟》、葛遜的《“傳家基因”》、張俊南的《胡大個子傳奇》、李忠效的《生死較量》和《最美不過夕陽紅》等作品,在全國各大媒體發表后均產生了重大反響。當然,還有更多的故事無法一一采寫,還有更多人在默默無聞地傳遞著愛的火種,這讓我想到了一位作者在文章里的感嘆:一座城市的故事就是一座城市的靈魂。誰說城市沒有靈魂?大愛,就是古城鎮江的靈魂。
作為一個身在異鄉的讀者,《大愛鎮江》里發生在家鄉的一幕幕動人的場景給我的震撼是巨大的,我因此受到這樣的啟發:崇高的愛從來不只是一種理論,不只是個人的行為,而是建立在切實行動之上的社會共同心愿。有人說,愛是不需要回報的,我想稍作改動,愛不需要回報,但希望得到回應,它呼喚更多的人加入到“奉獻愛心”的行列中來,共同創造全社會、全人類的“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