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迪顧問造假門事件,揭開了中國IPO市場光鮮外表下的一角內幕,種種潛規則被擺上臺面,成為對公眾心理的極大挑戰。市場呼喚透明與公正,賽迪事件,或許只是博弈的開始。
一夜之間,中國首家香港上市現代咨詢企業賽迪顧問陷入“造假”的漩渦。
2010年5月1日,一篇媒體調查報道揭露,賽迪顧問在給科技類企業做IPO咨詢時涉嫌造假。報道指出,在內地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企業IPO前,賽迪顧問為它們提供咨詢數據進行包裝,出具不負責任的排名,因此被中國證監會正式立項調查。
報道還披露了賽迪顧問的四條“潛規則”:一是只要給10萬元就給你排名;二是從來不和客戶簽署法律連帶責任;三是很多咨詢項目的費用支付條件都很優惠;四是無法提供數據來源、數據推理過程、數據調研工作底稿。
墻倒眾人推,賽迪顧問“造假”的消息在業內迅速傳播。5月4日,賽迪顧問發布公告,稱其沒有收到證監會對公司提出質疑以及正式立項調查相關的任何通知和信息,也從未接到報道此新聞的媒體的任何采訪信息。公司高管在接受采訪時更表示,這是“競爭對手刻意制造流言,公司并未接到證監會的任何通告”。
沉默、反擊,并沒有解決賽迪面對的麻煩。5月3日賽迪顧問停牌一天,4日復牌開盤急跌16.4%,報收于0.255港元,跌幅為7.273%。
然而峰回路轉。5月10日,首先刊登賽迪造假門報道的媒體發表致歉聲明,稱該文中的“賽迪顧問被證監會正式立項調查”、“賽迪顧問造假涉及100公司”等內容與事實不符,不存在上述情況。
盡管賽迪顧問涉嫌造假的真相還有待進一步明確,然而無論造假還是“被造假”,在各種聲明與反聲明的聲音中,IPO咨詢業的“潛規則”卻已經被擺上了臺面。
有業內人士透露,IPO咨詢業數據造假“實際上很多”,這已經“是業內共識”,一些咨詢行業就是“光收錢,蓋章就完事兒了”另一位證券業人士坦言,他從來不看這些行業報告。因為“壓根兒不相信”它的公立性、真實性。易觀國際總裁于揚更表示,“曾有過多家企業主動登門要求進行數據美化”。
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是,咨詢中介機構的報告既時企業IPO存在影響,卻并不受到證監會等監管機構的監管。賽迪顧問有關人士也表示,公司部分業務是和擬上市企業及保薦人進行合作,由他們和相應監管部門對接。
中國IPO市場的不成熟與不規范,是賽迪造假事件得以產生的根源,是行業替規則得以生存的土壤。而賽迪造假門所引發的風波與爭議,更多是對IPO及創業板規則的疑慮,
盡管賽迪一再強調,“作為上市公司,我們是有嚴格操守的”,“賽迪沒有造假問題”。然而其對于行業潛規則的刻意回避,始終難以讓市場信服。從5月1日被報道造假事件,到5月10日該媒體自認“假新聞”,對于一家上市公司,可以有太多回旋的余地。有分析人士更尖銳地指出:“其實造假者眾多,賽迪既然被曝光,就應該拿出誠意來解決問題,而不是通過所謂的危機公關手段來推卸責任,一再掩飾只能越抹越黑。”
2010年5月11日,賽迪顧問收盤價為0.235港元,較5月3日停牌前跌幅約為16%。
或許賽迪應當向畢馬威學習。2010年3月30日,上市僅三個多月的洪良國際因疑似賬目有問題被香港證監會叫停交易,畢馬成高級經理梁思哲涉嫌行賄以協助洪良國際完成上市,遭到香港廉政公署的起訴。事發后,畢馬威積極配合調查,暫停了梁思哲的職務,辭任洪良國際核數師。這一系列主動承擔責任的舉動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將洪良欺詐案給其帶來的不良影響減到了最低。
而對于賽迪,“被造假”確實就是最終的真相嗎?
編輯 李幕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