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能上我們總是希望有人站出來把爛攤子接下。找到替罪羊的感覺,肯定很好!
南方一家知名企業先后從世界500強公司聘請了兩位高管擔任CEO,均以失敗告終。為此,企業董事長非常失望,每每和我談起此事,總是慨嘆人心不古,慨嘆主人翁精神難覓。
我理解董事長此時的心情,不過,董事長并未從我這里得到支持哪怕是同情。我說。期待著從天上掉下一個“具有主人翁精神的職業經理人”,既不現實,也不公平。
這個世界上天才本業就少,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天才則更少,雷鋒只有一個,還被大家掛在了墻上。
董事長說,我的要求不高,只希望他能把公司當家。
我反問道,你把公司當家嗎?
他說,我當然是。我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幾乎把老婆孩子都忘了,公司已經成為了我真正的家,我的全部心思都在公司的業務上。我請來的CEO雖然每天工作時間也不短,但總是遇到事情先考慮自己的利益。
我說,你錯了,你沒有把公司當家,你把公司當成了你的私有財產。想想看,你當初極力推動公司上市時的動機,有多少成分是出于公司的業務需要,有多少成分是來自于你急于進入胡潤排行榜的虛榮心?還有,去年年底確定公司激勵和利潤分配政策時,你內心考慮最多的是作為大股東的你個人的利益,還是這個企業員工和其他股東的利益?再想想。在并購和整合那家瀕臨倒閉的小型國有企業時,你的出發點是為大眾、為員工、為客戶,還是為你自己?
如果這些就是你所謂的主人翁精神,其實這種“精神”人人都有,不過就是自私而已。你請來的CEO他們也具有為自己牟利的動力和能力,也就是這種你所展現的“精神”。
所以,假如你本身就是一個自私的董事長。你招來的肯定也是一個自私的CEO,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如果你幸運地招來了“雷鋒”,“雷鋒”也不可能為你的私利服務,“雷鋒”一定會很快離開。
說得直白一些,假如你是一個做假賬的老板,你任用的會計就不可能是一個正直的人。
很多時候,CEO只是個替罪羊。
這位董事長先后開除了兩個CEO,第二位CEO的情況我大致了解一二。
2007年年底,公司制定了盈利增長8%的目標。2008年一開春,CEO就啟動了“春雷行動”,大力拓展已有客戶基礎,為客戶提供更高附加值,提高毛利率。與此同時,公司也開始考慮新市場的策略和當年的行動計劃。由于CEO個人的經驗集中在傳統市場,他自然對于現有客戶的精耕細作比較上心,新市場和新業務就拓展得有些緩慢。
不幸的是,2008年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公司的原有業務受到很大的沖擊,而新興業務又沒有發育起來。結果,2008年成為了公司自成立以來,虧空最厲害的一年。
總得有人為此負責。自然,CEO引昝辭職。
當時,我就想,有個替罪羊真好。董事長此時一定覺得自己超級偉大:你們看看,我早就說我們的未采在新興市場,金融危機和慘痛的虧損再次證明,我對未來的判斷是正確的,我們的問題出在執行上,我們的整個執行團隊存在嚴重的問題。
我沒有想為CEO開脫責任,他在市場判斷和執行力上確實存在問題,在世界500強工作很多年,每天“數豆子”已經使他失去了足夠寬廣的視野和縱深洞察力。但是,我們想想。從公司的戰略制定,到關鍵市場的推廣策略,再到新興市場團隊的組建,有哪件事是CEO獨立做出的?董事會和董事長在此過程中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任何人有先見之明,洞悉金融危機的爆發嗎?
反過來,我們看看,公司在新興市場的兩個產品線上的戰略搖擺,明擺著就是對產業大勢判斷不清,明擺著就是一種投機行為。這能證明董事長高瞻遠矚嗎?
萬一業務失利。承擔責任的一定不是董事會和董事長。一定是CEO。因為CEO是唯一一個有能力、有潛力、有理由、有必要、有義務“背黑鍋”的人。
本能上我們總是希望有人站出來把爛攤子接下。找到替罪羊的感覺,肯定很好!可是,很多時候我們忘記了。挫折也是有回報率的,如果我們能夠從挫折中學習,其回報率是最高的,而一旦有替罪羊出現,“挫折回報率”就趨近于。
編輯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