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泉州,是我國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諸多宗教遺跡構成泉州一道獨特的人文景現,宗教文化蘊涵深厚,擁有獨特的優勢,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館”和“宗教勝地”的美譽。深入分析宗教文化所具有的特點和優勢,對如何充分發揮泉州宗教文化的優勢,進一步開發和利用泉州宗教文化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宗教文化;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740(2010)01-0050-03
泉州市,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我國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電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自古以來各種宗教兼容并存,東西文化交匯薈集,特別是佛教、道教、摩尼教等一度十分盛行。諸多宗教遺跡構成泉州一道獨特的人文景現,宗教文化蘊涵深厚,擁有獨特的優勢,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館”和“宗教勝地”的美譽。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泉州與臺灣的交流日益頻繁,泉州的宗教文化也開始引起廣泛關注,充分發揮泉州宗教文化的優勢,進一步保護和利用泉州宗教文化,必然能促進泉州這個國際知名城市更加輝煌。
一、泉州宗教文化的特點
(一)宗教門類齊全,歷史悠久,文化遺產異常豐富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因素,泉州不僅是眾多宗教的聚集地.也是各種宗教較早傳播的地區,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基督教、天主教、摩尼教、日本教、拜物教等多種宗教曾相繼在這里傳播。這些宗教既在泉州建造許多雄偉瑰奇,建筑藝術精致獨特的宗教活動場所,造就了許多聞名海內外的宗教人士,也留下了眾多珍貴的文物勝跡,成為泉州重要的旅游資源和極為珍貴的學術研究資料。至目前為止,全市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的14個單位中,與宗教有直接關系的達ll處之多,被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的46個單位,宗教占23個。因此,泉州被佛教稱“泉南佛國”,被道教稱為“閩南蓬萊”。所以著名的美籍華人何炳棣說:“研究中國文物,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p>
泉州四處皆是寶,宗教勝跡遍地是,全市有名稱可考的佛寺近千座,道教官觀巖洞也達數百處,其中一些寺廟被列為全國重點寺院和全省重點寺院。游覽泉州的宗教名勝古跡,就好比來到“宗教大觀園”。所有這些都成為中外專家和游客觀賞、研究的文化珍品,是構成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內涵之一。眾多海內外游客慕名來泉州游覽觀光,多數是帶著宗教目的而來。來泉州游覽參觀宗教文化名勝古跡的占游客總量的一半以上,可見,泉州宗教文化在我市旅游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此外,泉州還有大量的宗教藝術瑰寶,象音樂、美術、雕塑等等,需要我們去認真挖掘。
(二)各種宗教和平共處,民間信仰十分盛行
歷史上,泉州是個移民城市,這里的居民大多是在不同歷史時期,從中原遷徙而來的后裔。所以,泉州的宗教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主體,兼容了民間宗教和外來宗教文化。泉州人既在家廟、族廟中供奉祖先牌位,又供奉與本族關系密切的神明。家廟、鄉廟也是泉州地區民間管理的中心,既可以調解民事糾紛、又可以解決經濟爭端,乃至管理教育、慈善工作。而且通過家廟、鄉廟,也加強了家族內部的團結和對外的擴張,保護了家族的勢力范圍。這樣,宗教的力量不僅鞏固了家族的社會地位,也強調了家族利益的最大化。泉卅『獨特的宗教兼容性與這些因素息息相關,出現了佛教、道教與民間宗教的神明,乃至祖先牌位供奉在同一寺廟的現象。而且泉州宗教的世俗化程度教其他地方要高,群眾的隨眾心理比較強,普遍認為有燒香就有保佑,所以,多種宗教混雜的現象在寺廟中體現得十分明顯,一般的寺院也附帶設壇祭祀關公、上帝公、夫人媽、土地公等。
此外,泉州民間信仰十分豐富。泉州有三大民間信仰:媽祖信仰,保生大帝信仰(吳真人),清水祖師信仰,在泉州及東南亞有著廣泛的影響,擁有大量的信徒。泉州還有大量的地方神,轄地舊稱“鋪”、“境”、“都”,供奉著鄉土神祗,香火十分旺盛。至于鄉村里的民間信仰更是豐富多彩,遇到節日時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三)宗教海外聯系密切
福建民間信仰傳播到海外的形式主要有“分靈”、“分香”和“漂流”等。所謂“分靈”是指移民在離開故鄉前,先到當地的神廟膜拜,繼而恭請一尊故鄉的神像上船,到達后,建廟供奉這一神像;所謂“分香”是指移民只奉請故鄉神明的香火袋或神符上船,抵達后加以禮拜;所謂“漂流”是指端午節前后,福建一些宮廟為了驅逐瘟疫,將神像安放在與真船一樣的“王爺船”上,讓它在海上隨風漂流,有的“王爺船”隨風漂流到海外,當地民眾在海邊拾到自海峽西岸漂來的神像時,即誠惶誠恐地為其立廟,加以頂禮膜拜。泉州地處福建東南沿海,是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象臺灣,有44.8%的漢族同胞(約900萬人)祖籍泉州。許多人在將要背井離鄉時,還奉請各自信仰的神靈隨身帶到異國他鄉,并逐漸建造廟宇供奉。在東南亞各國華人社會中,供奉泉州鄉土神靈的宮廟比比皆是。這些年來,來泉州進香、尋根、祭祖的信徒越來越多,加深了泉州與海外信徒的聯系。
二、泉州宗教文化的開發與利用
宗教文化不僅僅對廣大信徒有影響,對其它民眾,對政治、經濟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充分利用好泉州的宗教文化,對國家,對泉州都會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一)充分發揮宗教文化在統一臺灣中的重要作用
自古以來,福建與臺灣,一衣水,語言相通,習俗類同,骨肉相親。福建、臺灣的文化彼此間不斷交融、演化,被譽為閩臺文化。
2006年5月27日,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隆重開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以閩臺關系的“五緣”,即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為主題,凸顯了福建省在兩岸經濟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希望充分利用福建省作為臺胞主要祖籍地的優勢,充分發揮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的功能,為增進兩岸同胞的了解,增進共識、密切兩岸關系、加強兩岸交流和合作,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而里面的一個重要展館也就是第六部分為諸神同祀。在臺灣民間所崇拜的神祗,絕大部分與福建地方神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福建寺廟向臺灣的分靈、分香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福建祖廟(根)、臺灣開基廟(枝)、臺灣分靈廟(葉)的廟際網絡關系。為了保持和增強這種特殊的聯系,臺灣各分廟每隔一定的時期都要到福建祖廟乞火,參加祖廟的祭典,稱為“進香”。在臺灣歷史上,進香活動相當活躍和普遍。
閩臺民間信仰都交流對兩岸之間的互動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當前,隨著馬英九的上臺,兩岸之間的關系轉機,兩岸之間的交往交流更加頻繁,臺灣同胞通過各種途徑,跨越海峽,捧神像回福建各地祖廟謁祖朝圣,吸引成千上萬的信仰者參加,愛國思鄉、兩岸同根的情懷通過進香謁祖的宗教信仰活動得到進一步升華,在客觀上發揮著維系閩臺血濃于水的骨肉之情的橋梁和紐帶的社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會促進兩岸政治關系的發展。
(二)充分發揚宗教文化,推動泉州旅游業的發展
宗教文化不僅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資源,極具旅游價值,宗教文化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產品,開拓新的旅游市場,吸引游客,對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各種宗教信徒總數約占世界人口的60%以上,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宗教文化資源的開發,以朝圣、做彌撤和燒香拜佛、考察研究為主要內容,因為虔誠的宗教信仰和強烈的求知欲望都會轉化為旅游動機,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都成了國際旅游業發達的地方。
1.深入挖掘泉州宗教文化,形成精品。泉州宗教文化內涵豐富多彩,但是缺乏深度,不論是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還是民間宗教,它們的宗教文化都沒有形成“精品”,資源十分豐富,但是卻大多沒有得到系統的開發,或開發的深度、廣度不夠,多以自然形態存在,沒辦法形成一種特色。許多宗教信徒來泉州旅游參觀之后的感覺并不是特別強烈,不能夠對他們的心靈造成一種震撼。這就是沒有宗教文化精品的緣故。泉州應該深入挖掘宗教文化的深刻內涵,努力在一種或幾種宗教文化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宗教文化品牌,這樣才能夠確實對宗教信徒構成吸引力,使宗教信徒來泉州旅游考察之后沒有茫然的感覺,在他們回去之后能對泉州的宗教文化有十分清楚的認識,這樣在無形中也對泉州的宗教文化進行宣傳,吸引更多的宗教信徒來泉州旅游,提高泉州的知名度。
2.大力保護和開發宗教文化遺產,充分開發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就要大力開發旅游資源,其中對宗教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是過去和今后的重要任務。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隨著黨的宗教政策的落實及有關文物保護法規的頒布執行,許多宗教文物古跡都得到了恢復和維修。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的泉州也被列為中國第一批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許多宗教組織恢復了活動,宗教文化遺產得以整理、傳播,文物古跡也得到保護和修繕,重現昔日的風采。由于黨和人民政府有關政策的貫徹落實,許多瀕臨消失或年久失修的宗教文物古跡得以保護和修復,重新發揮了作用,而旅游業的發展,也迫切要求對宗教文物古跡進行保護和開發,經過恢復和修繕的宗教。文化遺產如寺廟宮觀,使游客可以身臨其境,欣賞各種宗教的文化藝術,增長各種宗教知識,使宗教這一人類傳統文化得以繼承和傳播。而隨著海外各種宗教旅游團的到來,為中外宗教界人士提供了許多加強聯系互相交流的機會,對宗教文化的傳播和學術研究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另外,隨著信徒和游客的不斷增多,許多人捐贈錢款,為宗教文物古跡的保護和維修提供了大量的資金。
中外成功的實踐經驗證明:宗教文化的繼承、保護和傳播離不開旅游業的發展,旅游業的發展也有賴于宗教文化遺產這一寶貴的資源。泉州這座“世界宗教博物館”,其宗教種類齊全是國內罕見的。十多年來,泉州開發這些資源,發展旅游業并使之成為本地經濟的支柱產業,既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也引起了不少宗教信徒、專家學者的興趣,從而促進了泉州與外界在宗教文化方面的交流和研究。如近年來,先后舉辦了“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討論會及在泉州的宗教史跡考察活動、中國泉州南少林武術節和泉州南少林學術研討會、伊斯蘭教文化與泉州學術研討會等等,不僅有利于宗教文化的傳播、交流和研究,而且吸引了大量的海內外游客,促進了本地旅游業的發展。
泉州宗教文化旅游的發展,有助于旅游支柱產業的形成,也有助于宗教文化的保護。不僅可以收到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能夠為境外人士來泉州進香、祭祖、尋根提供方便,對于擴大開放,增進與海外僑親的聯系,增進海峽兩岸同胞的交往都具有特殊的意義。泉州已經認識到宣傳的重要性,對提高自身知名度的重要性也有了清楚的認識,那么,一方面應當有組織、有領導地組織有關人員開展宗教學術研究和資料收集、整理等工作,多挖掘泉州宗教文化的深刻內涵,多編纂一些宗教文化類的書籍、畫冊等宣傳品;另一方面要進一步通過新聞媒介的廣泛宣傳,使世界各地都認識泉州,了解泉州的宗教文化;最后,要充分發揮宗教文化優勢,進一步擴展對臺交流與合作。宗教文化是泉臺兩地的重要的紐帶和橋梁,我們應該充分發揮這個優勢,不斷開展對臺的交流與合作。通過開展兩岸宗教文化學術交流、慶典觀禮、文物展覽等宗教活動,以及舉辦各種民間信仰研討會,大力宣傳泉州,使泉州與臺灣的宗教界不斷加深了解,增進感情。
(三)充分發揮宗教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
首先,宗教教義教規本身有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訴求和機制。佛教主張教人向善,慈悲濟世。道教提倡“遵道貴德,清靜自正;道法自然,重生貴和?!币了固m教是和平的宗教,規定人們在人間要行善,關心、憐憫、接濟窮人?;浇虖娬{要愛人如己,“愛是恒久的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等等。宗教的這些教義思想,對于教育引導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互相尊重、和諧相處,服務社會、建設和諧社會都會產生積極作用。另外,要引導和發揮宗教對于信教群眾的心理調節功能。對于泉州這些真正的宗教徒及善男信女來說,宗教的心理調適功能,使他們安寧、安定,心理愉悅、心情舒暢、安居樂業、和睦相處,這無疑有助于和諧社會的形成。在泉州,不少傳統意識形態的原有模式被打破。一些傳統的倫理道德、行為規范的意義被重新估價,人們的價值取向有了很大變化。在這一轉變時期,有不少人茫然不知所措;有相當一部分人失去了對理想的追求,而宗教的倫理思想則對這些人中的一部分人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這些人那里,宗教的理想被作為他們的人生理想,佛教的倫理觀念成了他們的行為準則。這種情況當然不是也不應是政府部門或教育部門所希望出現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它卻就是這樣客觀地存在著。然而,從另一角度看,民眾中有人按宗教的行為規范去行事,有時卻也能起到某種有利于安定團結的社會作用。這比那種沒有任何理想、無道德、無紀律、肆意破壞社會安寧的狀況要好得多。
其次,我國宗教傳統文化里有構建和諧社會的豐富資源。最主要的是愛國愛教,團結進步,服務社會,崇尚和平的優良傳統。我國歷史上宗教間基本未發生過宗教戰爭,各宗教基本上和睦相處。這些優良傳統,在新的歷史時期,都是各宗教可以堅持和發揚的。傳統宗教都有上千年的歷史,其漫長的發展歷程也是不斷與所處時代與社會逐步適應的過程。盡管五大教的教義教理有各自特點,但其都有厚德載物的教化共性。如天主教的“天主的戒命”,基督教的“做鹽做光,榮神益人”,佛教的“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道教的“慈愛和同,濟世渡人”,伊斯蘭教的“兩世吉慶”等。要弘揚宗教倫理道德中所提倡的“揚善懲惡、熱愛和平、守法自律、關愛人生、寬容理解、愛心奉獻、造福社會”積極因素,作為世俗道德的補充。我國的宗教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的傳統宗教文化中,蘊含著大量的和平、非暴力、自然、和諧、慈悲、中道、平等、均衡發展等觀念,這些觀念既是前現代的,也是后現代的,對今天生態惡化、沖突加劇的世界具有重要意義。這些觀念都是促進社會和諧的觀念,有可能成為我們今天先進文化的重要因素,也可能成為指導未來國際關系和世界發展的重要理念。如果引導得好,將對構建和諧社會作出重要貢獻。
再次,新中國成立以后,經過宗教制度民主改革和反帝愛國運動,我國各宗教的狀況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已經從舊社會封建統治階級利用的工具,發展成為信教群眾獨立自主自辦的宗教事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宗教在積極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方面邁出了重要步伐,積極開展社會公益慈善事業,扶助貧困,救災救難,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行了可貴的探索。伊斯蘭教開展的“解經”工作,就是對伊斯蘭教經典作出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闡釋,教育引導穆斯林群眾多為民族團結、社會和諧作貢獻;基督教開展神學思想建設,倡導建設倫理型、道德型的宗教;道教倡導保護自然環境、保護生態等等,這些積極舉措都應當得到繼續加強。
總之,泉州宗教文化內涵豐富,對宗教文化的保護與利用大有可為,政府部門應該與宗教界努力協調,充分發揮泉州宗教文化資源作用,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為泉州的經濟文化建設貢獻一份力量,增添一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