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涼山州擁有豐富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目前已被列入國家、省、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共包括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等八個領域近百個項目;該州在申報和保護這些項目方面雖取得了較好成效,但現實中仍面臨著嚴峻挑戰。在陳述該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概況的基礎上,比較深入地分析了保護現狀,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合理化建議,以更好地促進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關鍵詞:四川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建議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740(2010)01-0080-03
一、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概況
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川滇交界處,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全卅轄17個縣市,幅員面積6萬余平方公里,總人口390萬人。涼山不僅是一個古老神秘而又聞名遐邇的地方,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和地區特點。如獨具特色的彝族民風民俗和瀘沽湖畔摩梭人的“走婚”習俗,中國對外開放“窗口”——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全國唯一的社會發展形態博物院——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紅軍長征時劉伯承元帥與彝族首領果基小葉丹在彝海結盟的革命遺址,神奇秀美的螺髻山和大風頂自然保護區等,吸引著眾多的中外專家和游客。涼山州更是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富集的地方,千百年來,以彝族為主體民族的14個世居民族在這里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元、博大精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聞名世界的、可與瑪雅文明媲美的“彝族十月太陽歷”;有風情濃郁,表現形式豐富多彩的“彝族火把節”;有生動并富有詩意的口頭論辯藝術“彝族克智”;有被譽為彝人三色世界的“彝族漆器藝術”;有古老厚重并獨具生命情態的“彝族畢摩文化”;有“人類母系社會最后一塊活化石”的瀘沽湖摩梭人母系氏族習俗文化;有瀕危并具有人類學研究價值的藏族爾蘇人古象形文字等。由于歷史的積淀和現實人文生存狀態,決定了涼山非物質文化的獨特性、豐富性和原生性。因此,被賦予“彝族文化原生態博物館”的美名。 該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包括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戲曲、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民俗八個領域,分別是如民間文學阿嫫尼惹,支格阿爾,彝族克智,月亮女兒的傳說,甘嫫阿妞的傳說,勒俄特依,瑪木特依,姿子里乍;民間音樂口弦音樂,彝族阿都高腔調,朵樂荷,彝族哭嫁歌,彝族豎笛,彝族馬布音樂,彝族長號嗩吶音樂,大號嗩吶,義諾彝族民歌,彝族畢摩音樂,冕寧漢族栽秧歌,阿惹妞,彝族克西覺爾音樂,傈僳族高腔,藏族趕馬調,彝族挽歌,彝族月琴音樂;民間舞蹈甲搓舞,蹄腳舞,傈僳族嘎且且撤勒舞,彝族達體舞,藏族杜基嘎爾,藏族嘎卓舞,鍋莊(木里藏族),彝族蘇尼舞;民間戲曲馬燈;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有彝族磨兒秋;民間美術畢摩繪畫,彝文書法;傳統手工藝涼山彝族漆器制作工藝,彝族漆器髹飾技藝,涼山彝族銀飾手工技藝,瓦拉手工技藝,佳史手工技藝,涼山彝族毛紡織及搟制技藝,冕寧民間挑花手工技藝傳統手工技藝,冕寧烙鐵畫,紅銅火鍋制作技藝,綠釉陶瓷品制作技藝,砂鍋制作技藝,建昌板鴨制作技藝,彝族桿桿酒釀造技藝,藏式燒制茶具制作技藝,藏式木制茶具制作技藝,藏式竹制茶具制作技藝,傈僳族葫蘆笙制作技藝;民俗彝族婚禮,彝族婚俗,瀘沽湖摩梭人母系氏族習俗,俄亞納西族習俗,彝族年,藏歷年,彝族火把節,瀘沽湖摩梭人轉山轉海節,涼山彝族“尼木措畢”祭祀,靈山寺祖師會,摩梭人成丁禮,彝族阿依蒙格禮儀,彝族“阿依蒙格”兒童節,傈僳族闊時節,傈僳族婚俗,藏族爾蘇射箭節,摩梭人達巴信仰,彝族服飾,彝族奧索布迪頭飾,傈僳族服飾,彝族德古調解習俗,彝族義諾服飾,彝族十月太陽歷,藏族爾蘇射箭節。這些項目擁有廣闊的文化空間,如彝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都要在主會場普格縣或布拖縣、分會場西昌市火把廣場等地舉行大型而濃重的狂歡活動。目前,該州已有兩人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錄,分別是代表彝族克智的海來熱幾和彝族漆器髹飾技藝的吉伍巫且。
二、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一)保護政策及措施
2005年4月,該州成立了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和民族民間文化普查工作領導小組,組織開展了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對珍貴、瀕危并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有效保護。
2007年6月,州委、州政府出臺了《堅持科學發展構建和諧涼山實施綱要》,明確提出:“著力做強民族文化產業,推進民族文化資源大州民族文化強州跨越。重點做強做大做優以彝族文化為主體的民族文化產業。一要加緊彝族文化古藉的整理和發掘,科學合理開發民族文化資源。二要辦好民族文化演藝中心、奴隸社會博物館,著力打造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產業品牌。三要充分挖掘特色民族文化內涵,整合民族文化資源。四要抓好以彝族文化為主休的民族節慶文化、歌舞文化、服飾文化等的發展與建設,增強涼山跨越發展的軟實力。”
2007年9月11日,州委、州政府召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暨首屆“國際非遺節”總結表彰會議,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精神,總結了全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經驗和成效,表彰了在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各項活動中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單位。
2008年1月7日,為確保該州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和申報世界遺產工作順利開展,州政府決定成立涼山州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暨申報世界遺產工作專家委員會。隨后,州委、州政府聯合頒發《中共涼山州委涼山州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民族文化資源大州向民族文化強州跨越的意見》。
2008年4月25日,該州啟動了《涼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起草工作,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治化,傳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2009年3月4日,形成了該《條例》征求意見稿,并向社會公告,廣泛征求社會各界的修改意見和建議。
(二)保護工作及成績 近年來,該州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較好成績。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廣泛深入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工作。利用各種現代科技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全面和系統的記錄,形成了涉及民族語言、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曲藝、民間手工技藝、生產商貿習俗、消費習俗、人生禮俗、歲時節令、民間信仰、民間知識、游藝及傳統體育與競技等15門類、600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基礎數據庫。二是開展民間藝術傳承人的調查、登記、建檔和命名工作,評選出68名技藝精湛、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傳承人,并予以建檔、命名和頒證。三是打造以“中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為代表的一批文化品牌活動和保護基地。從2002年開始,該州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主題的各類重要節慶和民間文化活動遍布城鄉,舉辦了各種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會,每三年舉辦一屆的“中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已舉辦了五屆;布拖、普格兩縣每年都舉辦“彝族火把節”,美姑縣舉辦“彝族畢摩文化節”,雷波縣舉辦“中國彝族民歌節”,昭覺縣舉辦“中國彝族服飾節”,喜德縣舉辦“母語文化節”等文化節慶活動,極具地方文化特色。2006年11月,經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專家實地考察,命名雷波縣為“中國彝族民歌之鄉”;省文化廳和州文化局先后授予美姑縣“美女之鄉”和“彝族畢摩文化之鄉”、喜德縣“彝族漆器之鄉”、普格縣“彝族火把節之鄉”、布拖縣“彝族火把節特色文化之鄉”、雷波縣“彝族民歌之鄉”、會理縣關河鄉“民間器樂藝術特色之鄉”、冕寧縣和愛藏族鄉“藏族民歌之鄉”、鹽源縣瀘沽湖鎮“摩梭特色文化之鄉”、昭覺縣“彝族服飾特色文化之鄉”等稱號。四是形成一批搶救保護資料和研究成果。2005年以來,檢查、核對《彝文典籍系列叢書》7卷約6萬余字;篩選、錄入《中國彝文典籍譯叢》的彝文古籍93卷約45萬字;充實《四川彝族譜牒選編》資料200萬字;翻譯、審改、校對《四川彝族譜牒選編》460萬字;組織專家學者編輯、翻譯、審定《勒俄特依》、《訓世經》、《彝族克智》、《彝族挽歌》、《彝族過年歌》、《物種起源》等13卷彝族典籍叢書;與國外學者合作出版《涼山彝族驅鬼經》、《彝族民族宗教經籍匯編》等巨著;為《中國民族宗教經籍匯編》整理16卷經書,出版《彝族尼牧概論》、《彝族歷典》、《大涼山美姑民間藝術研究》等書籍,以內部資料形式出版《年算經》、《美姑彝族挽歌》、《彝族譜牒》等書刊;公開出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涼山畢摩》。五是積極組織國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篩選、論證、評審和推薦申報工作。截至2009年3月,該州已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7項、省級17項、州級74項,兩名藝人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錄;彝族火把節被命名為“中國十大民俗節”。彝族漆器手工技藝項目,由中國政府于2008年9月向聯合國正式遞交了申報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申請書和申報材料。評選結果已在當年第四季度揭曉。這一切充分證明了該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厚底蘊和高含金量。
以上工作極大地推動了該州打造民族文化經濟強州的步伐,也有效地提升了該州文化品位,已成為該州乃至四川省文化建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08年,在該州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暨申報世界遺產專家委員會工作年會上,省文化廳科教處處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副主任郭桂玲,評價該州創造性地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在全省范圍內開了四個先河:一是率先在州文化局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科;二是率先確立并公布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三是在州委機關報率先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欄;四是率先召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年會。應該說,該州在全省范圍內開了六個先河,另兩個是:率先申報“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率先啟動地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制定工作。
三、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幾點建議
雖然該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也開展了深入細致的保護工作,但隨著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的加快,各民族原有文化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該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面臨挑戰。一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認識不夠,旅游和文化常常脫節。許多部門對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缺乏理解和認識,忽略文化在旅游產業中的靈魂作用和主導地位。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環境惡化,大批有歷史、科學和文化價值的村落、村寨遭到破壞,依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各種技藝、習俗等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流失狀況比較嚴重。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后繼乏人,面臨“人在藝在,人亡藝絕”的嚴峻現實。
因此,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工作仍然迫在眉睫,刻不容緩。針對上述現狀,對其未來保護工作,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制定《涼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立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關鍵,地方政府應積極制定保護規章和政策,進一步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范圍、權屬,及政府行政部門的職責,落實保護機構、制度、經費等根本性問題,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
二是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目前,全國已有30個省(區、市)和51個地、市(州)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機構。該州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州,專職從事此項工作的人員只有兩人;尚無專門機構,人員太少,這已成為該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瓶頸,因此,成立“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勢在必行。
三是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投入機制。目前該州最緊迫的問題是:第一,申報工作正處在關鍵時期。74項州級項目名錄要遴選部分申報省、國家級名錄;同時在國家級項目名錄中精選彝族火把節、彝族十月太陽歷、彝族漆器藝術、彝族克智論辯藝術、瀘沽湖摩梭母系文化等沖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第二,申報工作只是保護和利用的一個前置性工作,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利用,而不是為申報而申報。第三,該州有“重申報,輕保護”的現象。一項遺產申報成為世界遺產之日,實則意味著政府對該遺產進行長期保護的承諾。該州現只有“申遺”經費,而沒有保護經費。因此,應從該州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高起點,高標準地預算申報和保護經費,把保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四是建設非物質文化保護人才隊伍。大力培養、培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研究的專門人才,特別是培養一批懂專業、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采用函授、遠程教育等多種形式,分級、分期、分批對管理人員、專業人員和傳承人進行培訓,使其熱愛非物質文化,擁有精湛專業知識,具有奉獻精神,從而建立起一支高素質的、以高科技武裝的數據庫建設隊伍。 五是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和方案。在總結該州非物質文化資源普查工作的基礎上,充分聽取專家意見,盡快制定《涼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據庫建設規劃》、《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實施細則》和《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軟件開發方案》,統一工作標準和工作要求,利用現代傳媒手段,加快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數字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