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育是現代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推廣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中小學是基礎教育,其任務是要提高全民族素質,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四有”公民。社會主義社會的每一個公民,都應具有判斷是非、識別真偽、區分善惡、鑒別美丑的能力和素養。這能力和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經過后天的培養獲得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基礎教育中,不僅需要通過德育培養具有良好道德品質,通過智育傳授科學文化知識,通過體育進行身體素質鍛煉和提高運動技巧,通過勞動技術教育進行生產技術訓練,還要通過美育,啟迪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培養健康的審美觀念和提高創造美的能為,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新一代。
關鍵詞:探索;自然觀;情感;事跡;意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740(2010)01-0091-02
大家都知道,美育雖然不是一名新的課程,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美育對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在科學教學中,如何把自然界的自然美、教材中模范人物的形象美等貫穿于每一堂課的教學中,這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而且在熏陶感染過程中,會產生強烈的德育效應。
一、善于利用民族景觀。結合課文引導發現美
近幾年來,湖南省各級教育部門和中小學在加強美育方面都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在整個學校教育工作中,美育仍是薄弱環節,很多學校至今對美育仍不夠重視,不少學校美術和音樂課都沒有按教學計劃的要求開足課時;有些學校的美術課和音樂課僅限于傳授知識的教學,達不到美育的目標。特別是有的學校盲目開展此項課程,在課程的設計上沒有把握好條理,沒有計劃,沒有組織地加以實施,不好地把運用社會生活、大自然和藝術等各種類型美的事物對受教育者進行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教育,從而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強愛國主義感隋,發展想象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造成了一種實質性的誤區。
記得法國藝術大師羅丹曾說過:“對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大自然是一個絢麗多彩的世界,也是一個變化無窮的“萬花筒”,它的美千姿百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有河流山川的壯麗美,有花草樹苗木的生機美,有關具有民族特色有建筑美等,但是,光靠學生在教室里學習教材內容是無法身臨其境,親睹其景的。為此,作為一名探討美學的教師,應該經常組織學生到外面去參觀、郊游、攝影等活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自然美景,進入其聲可聞,其景可觀,其物可賞的境地,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現在各年級的語文教科書里都設計了一些游記,在探索美與自然景觀的同時,建議教師多帶學生走出去,感受大自然的美,讓他們的心靈多一點熱愛大自然,感悟大自然,同時也使他們深深地體會到古城那精雕細刻的民族建筑藝術,山清水秀的風景,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從而激發他們強烈的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二、巧用多媒體課件,把理論融入到美育的課程中
加強美育,是建設高度精神文明的需要。德育和美育有共同的一面,它們都是有關人的精神方面的教育或人格方面的教育,都是建設高度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但是,這兩者教育的途徑和手段有著明顯的差別。德育主要是對青少年進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方面的教育。解決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問題。它偏重于說理,并要求青少年用一系列的道德規范要求自己,約束自己;而美育主要是靠美德形象打動人,使人在追求美的過程中得到愉快的享受,從而受到道德教育,促進青年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塑造出完美的人格。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兒子的信》中認為,“美能磨練人性。一個人如果從童年時期就受到美的教育,特別是讀過一些好書,如果他善于感受并高度贊賞一切美好事物,那么,很難設想,他會變成一個冷酷無情、卑鄙庸俗、貪淫好色之徒。”相反,一個能力強而美丑不分、善惡不辨的人,對社會的破壞力可能會更大。實踐證明,加強美育,有利于培養青少年學生良好的品德,陶冶高尚的情操,啟迪智慧,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目前,湖南省婁底市科教組為了更好地促進了以教學為中心的整體改革的全面發展,在努力創設一個美好的教育環境,以求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讓環境美去促進學生心靈美,這是一個有益的探索,對挖掘學生未來的情操美和美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美學研究表明,整個審美感受的基礎是審美感覺,即審美主體對象各種感性狀況的反映。那么在科學審美教學中,作為審美對象的課文要引起學生的審美感受,就必須最大限度地消除認識障礙。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巧用多媒體,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直觀,變無聲為有聲,讓學生直接面對那優美的畫面,鮮艷的色彩,做到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形成相應的審美心理,感知教材中自然美,并通過想象引發學生去創造美。特別有值的一提的是,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較好地結合音像的感知去探討一些自然界的美景,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感受美,而且還能啟發學生發現美和創造美。
三、再現人物事跡,培養人格美
改革開放,給我們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帶來了巨大的活力,但是,隨著改革開放,青少年通過社會上各種渠道,受到各種復雜的思想文化的影響,其中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有先進的,也有落后的;有美好的,也有丑惡的。加強美育,就要引導青年學生辨析社會上出現的正確與錯誤、先進與落后、美好與丑惡的現象,增強抵制錯誤和丑惡的事物影響的能力。青年學生思想活躍,追求美的意識最強烈,對于唱歌、跳舞、觀賞戲劇、電影尤為喜愛。但是,中小學系統地給學生教授穿戴、唱歌、跳舞、戲劇欣賞、電影欣賞等方面的審美知識卻甚少,顯然,這是我們教育工作的缺陷。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可能讓學生不接觸社會上的各種復雜的事物。整天板著臉孔指責學生趕時髦、美丑不分、好壞不辨是不行的,也不會收到好的效果。最好的辦法是在青年學生中有組織有計劃地講授美育基礎知識,培養青少年正確的審美觀念和高尚健康的審美情趣,使他們具有鑒別美丑、分清良莠的能力,做到勇敢地追求美、捍衛美、創造美,從而自覺地抵制不健康的、腐朽的、落后的東西。
我國從古到今涌現出了無數著名的科學家,他們的事跡都是后人楷模,感召來者的“美”的精神力量,是弘揚中華民族美德,孕育學生心靈的源泉。因此,在教學中,我利用事先做好的課件,把自然科學家的光輝形象再現在學生的眼前,讓他們的崇高的理想、高貴的品質、高尚的情操去鼓舞和激勵學生,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而努力奮斗。
總之,美是人生命的一種折射,課堂教學是藝術的創造,要使科學教學體現美,這不僅需要教師全身心地投入,不斷的發掘和創新,還要求教師廣博的知識,并能運用美學的特征,使其吸引學生,從而實現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