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省是中華姓氏尋根文化資源第一大省,然而目前在資源開發中存在基礎研究不夠扎實、對外宣傳不到位、開發形式單一、資源未能有效整合、姓氏尋根旅游產品形式雷同、未能充分重視游客參與性等突出問題。在深入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以下開發策略:加強姓氏文化資源開發基礎研究,為尋根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持;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建立特色鮮明的姓氏尋根文化對外宣傳體系;整合資源,統一規劃,加強區域合作;提升姓氏尋根旅游內涵素質,打造尋根旅游精品。
關鍵詞:姓氏尋根;文化資源;開發;策略
中圈分類號:F5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740(2010)01-0047-03
古人曾以樹之本、水之源比喻人的祖根。“樹高千尺,葉落歸根”,中國人尋根謁祖的文化心理可謂根深蒂固。河南姓氏尋根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河南是姓氏文化資源第一大省,海外華人的祖根大多在河南。然而,當前河南省姓氏文化資源在開發中還存在諸多問題,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發展優勢,如何對河南省姓氏尋根文化資源進行有效開發利用,打造中原文化特色品牌,增強文化軟實力,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一、河南省姓氏文化資源概述
1.姓氏的起源 姓氏,本是姓與氏的合稱。《左轉·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可見,姓與氏雖密切相關,最初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先民的圖騰崇拜可謂姓之淵藪。當時,婦女在社會生活中居于主導地位,世系從母系計,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凡在同一氏族(圖騰)名下的成員,都出自—個女性祖先,有著密切的親族關系。隨著社會的演進,氏族圖騰逐漸轉化為族姓——代表共同血緣關系的氏族符號。故許慎《說文解字》中說:“姓,人所生也。”氏出現較晚,起源于父系氏族社會,是姓衍生的分支。隨著原始社會的瓦解,氏族部落中的少數家族,侵占共有財產逐漸成為“貴族”。而每一支“貴族”,都出自一個男性祖先,各有一個表示宗族的稱號。這就是氏。姓與氏產生的時間不同,其社會職能也不同:姓為“別婚姻”,所謂“男女同姓,其生不藩”;氏則“明貴賤”,所謂“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戰國時期,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發生根本變革。氏開始逐漸轉變為姓,如本屬于姒姓的齊國田氏,至戰國時已以田為姓。以往貴族才有姓,平民僅有名,戰國以后,平民有姓,“百姓”遂成為民眾的通稱。秦漢以來,姓氏合而為一。《通志·氏族略》載,“秦滅六國,子孫該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
2.得姓受氏之類型 繁多的姓氏到底如何得來?一般說來,大致有以下情況:以國名為姓氏:如晉重即晉文公重耳,以國名晉為氏;以封地為姓氏:如晉國大夫畢萬采地為魏,后世子孫以魏為氏;以官名為姓氏:司城、司徒、司馬、司空、司寇皆屬此類;以職業技藝為姓氏:如巫氏、卜氏、祝氏、史氏、匠氏、陶氏等;以居住地為姓氏:諸如東郭、西門、池、間、里等;以先人字為姓氏:以祖父之字為氏最為常見;以排行為姓氏:如伯、孟、仲、叔、季等;以謚號為姓氏;因賜姓、避諱而改姓氏:如漢文帝名劉恒,恒氏因而改為常氏;少數民族帶來的漢族姓氏: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3.河南是我國姓氏文化資源第一大省 謝鈞祥在《河洛文化與中華姓氏起源》中的研究認為:起源于河南的古今姓氏達到1 834個,在當今以人口多少排序的120個大姓中,全部起源于河南的姓氏52個,部分起源于河南的姓氏45個,兩項合計97個。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國漢族總人口的80%以上。因此,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河南省是中華姓氏文化資源第一省,海內外華人祖根大多在河南!
二、河南省姓氏尋根文化資源開發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一)“尋根熱”的興起 “草木祖根,山祖昆侖,江海祖源,不此之求,是謂昧。”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一個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誰,不知道自己的姓氏來源,就是“數典忘祖”,“忘了本”。1976年,美國黑人作家阿克斯·哈利的小說《根》問世,這本書在臺灣發行后,掀起一股尋根溯源的熱潮。此后,國內外許多報刊登載姓氏尋根的文章,一些出版社也出版了不少姓氏方面的專著。《河南日報》1981年刊登的黃典誠先生的《尋根母語到河南》一文,明確指出:臺灣同胞尋根的起點在閩南,終點無疑在河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開發政策為廣大臺、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會內地尋根謁祖、探親訪友打開了方便之門。自改革開放以來,海外華僑、華人來祖國大陸尋根謁祖活動高潮迭起,來河南尋根的人數累計達30余萬人次,河南各地的姓氏文化研究和尋根聯誼活動也開展得十分活躍。如2003年,鄭州市主辦了“世界客屬第十八屆懇親大會”,2004年,周口市舉辦了首屆“中華姓氏文化節”,平頂山市舉辦了“世界劉氏第四屆(尋根)聯誼大會”,滎陽市舉辦了“首屆鄭氏文化節”,2005年4月,濮陽市舉辦了世界張氏總會第二屆懇親大會等等。
(二)河南省姓氏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對姓氏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經歷了一個從被動開發到主動開發,從無意識開發到有意識開發,從接待“尋根謁祖”到發展“尋根經濟”的過程。但不可否認,當前河南省姓氏文化資源的開發還處于初級階段,存在諸多問題。
1.資源開發利用主要形式
目前,河南省姓氏尋根文化資源的開發主要集中在以下形式:
召開懇親會:比如2003年10月在鄭州召開的“世界客屬第十八屆懇親大會”,2005年4月在濮陽舉行的“世界張氏總會第二屆懇親大會”等。
接待海內外華人河南尋根謁祖:比如1989年5月,臺灣許氏宗親會祭祖團到許昌尋根謁祖;1990年10月,世界謝氏宗親總會代表團到唐河、南陽尋根謁祖;1992年5月,世界陳氏宗親總會到長葛尋根謁祖等。
紀念姓氏名人研討會或其他紀念活動:比如1996年5月,息縣賴氏文化研究會舉行了“紀念叔穎公受封立國(賴國賴姓所在地)3 118周年大會”;1994年9月,來自世界二十個鄭氏宗親團的413人參加在滎陽舉辦的紀念鄭桓公受封立國2800周年活動;2002年12月,“全球鄭氏中原大尋根暨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40周年大會”活動等。 2.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1)急功近利,姓氏尋根文化基礎研究不夠扎實。姓氏尋根文化資源的開發應以扎實的姓氏文化基礎研究為依托,這是姓氏尋根文化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大前提。蔡禮斌指出:尋根旅游具有文化性強、情感性強、原真性強等特點,尋根旅游是在諸多文化積淀的基礎上進行的旅游,尋根旅游動機是基于人生閱歷、祖根情感、文化情節而觸發的,這種動機本身就包含著旅游者的濃厚情感,這種情感也會表現為對旅游地景觀、當地居民、文化習俗的尊重和親善,同時也體現在主客關系之間的親和互惠上。尋根旅游對游客來說不僅是時間、金錢的投入,更是一種情感的投入。目前河南省姓氏尋根文化的基礎理論研究還很不夠,未能形成強有力的學術支撐體系。由于年代久遠,資料收集較為困難,再加上行政區劃的變更,給姓氏祖根地的認定帶來一定的難度。有的地方僅憑現在地名與古代地名的一致,就輕率地下結論斷定該地為某姓的祖根地,有的地方僅憑一些傳說,就草率地認定該地是某名人的祖籍地。為了增加“說服力”,有些地方還搞了一些冠冕堂皇的所謂研討會;還有一些地方在沒有學術支撐的情況下,大造“人造古跡”,結果自然是費力不討好。我們認為,姓氏尋根資源開發之前,一定要以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對尋根者對中國文化負責的態度來對家譜、宗族、民系的遷移,對歷史文化遺存、對區域文脈進行認真地研究,摸清自身的姓氏尋根資源“家底”。尋根旅游地的開發必須依托當地科研機構的嚴謹研究,以贏得有說服力的“尋根地身份”,切不可急功近利,唯利是圖。
(2)形式單一,姓氏文化資源開發層次較低。河南姓氏尋根文化資源開發層次較低,運作模式較為單一,主要就是通過懇親大會、姓氏名人及重要事件紀念活動及接待尋根謁祖等活動來達到招商引資、繁榮經濟的目的。從尋根旅游上來講,也處在這樣的突出問題:尋根旅游往往就是祭拜,參觀紀念建筑、兜售紀念品這“老三篇”,而且產品單調、缺乏文化內涵、沒有形成產業鏈條。從運作主體上來講,政府的主導和投入居于首要地位,尋根旅游對政府的依賴過多,未能真正走向自主發展、個性化發展的道路。再次,一些地方圊于地方經濟發展水平所限,旅游環境較差,服務質量較低,未能滿足尋根旅游者“食、住、行、游、購、娛”等多方面的基本需求。以上因素,無疑是制約姓氏尋根旅游、尋根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
(3)各自為戰,姓氏文化資源未能有效整合。目前河南省的姓氏文化資源開發比較混亂,各自為戰,單打獨斗,互相拆臺、惡性競爭等現象時有發生,各地姓氏文化資源未能有效整合,結果導致“很多區域的尋根旅游沒有亮點,集體平庸。”河南省的姓氏尋根活動大都屬于自發行為,缺乏統一規劃,相關姓氏發源地之間缺乏交流與溝通,有些地方甚至由于害怕資源被“搶走”,有意封鎖活動消息。于是出現了同一姓氏在一年內分別在省內不同地方舉行尋根活動,同一位海外華人一年之內接到省內不同地方的多次邀請等咄咄怪事。再比如,對鄭姓姓氏文化資源的開發,滎陽、新鄭、新密甚至開封都在爭鄭姓的祖源地,淇縣、衛輝也在爭林姓的祖源地,南陽的唐河和宛城也在爭謝姓爭得一塌糊涂……這樣使全省的姓氏尋根文化資源在雜亂、低端、分散的力量作用下低起點運作,不但給尋根文化活動造成了混亂,也嚴重損害了河南省的對外形象。
(4)姓氏尋根旅游開發中的種種問題。第一,宣傳不到位。河南姓氏尋根文化資源極其豐富,但由于宣傳不到位,許多寶貴的旅游資源“養在深閨人未識”。比如對于張姓發源地濮陽,許多人都不知道。第二,未能形成完整的姓氏尋根旅游產品體系。第三,各地姓氏尋根旅游產品形式雷同,缺乏特色;第四,姓氏尋根旅游產品的開發未能充分重視游客的參與性,除了一些拜祖儀式之外,姓氏祖根地為游客提供的旅游產品無外乎“走馬觀花”式的參觀游覽,游客參號性差,而游客購買旅游產品實際是在購買一種特殊體驗,這樣的旅游體驗,自然很難激活大部分游客強烈的興趣與再游的愿望。這樣就造成懇親、拜祖時“紅紅火火”,平時則“門庭冷落鞍馬稀”。比如濮陽張氏祖先揮公之墓,在2005年世界張氏懇親大會期間著實火了一把,平日則冷落異常,無人問津,對一般游客沒有吸引力。這是個普遍問題,姓氏尋根地除了對特定姓氏尋根者之外,還特別要考慮對一般游客的吸引力,提升產品質量,加強游客參與。
三、推進河南省姓氏尋根文化資源有效開發利用及尋根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
1.加強姓氏文化資源開發基礎研究,為尋根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持。建議在全省范圍內由政府出面牽頭組織一批專家對河南省姓氏文化資源及其開發利用進行全面研究,要加大研究力度,實現由“分散型研究向集中研究的轉變,由被動研究向主動研究的轉變,由原發性研究向對策性研究的轉變。”制定河南省姓氏尋根文化資源開發總體規劃,為全省姓氏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學術支撐。有些省把本來起源于河南后遷徙到該省形成望族的姓氏列為重大的文化現象,組織有關專家研究,積極開展對外宣傳,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值得借鑒。
2.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建立特色鮮明的姓氏尋根文化對外宣傳體系。在常規宣傳的基礎上,可選派“中原親善大使”出使海內外各姓氏宗親會,與之加強交流、聯系,或定期在海外主要河南尋根謁祖客源地舉辦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主動“邀請”海內外華人到河南來尋根謁祖。
3.整合資源,統一規劃,加強區域合作。疏于聯合,惡性競爭一直是河南省姓氏資源開發的一大痼疾,也是河南姓氏尋根旅游產業發展的一大制約瓶頸。有效整合各地姓氏文化資源,加強區域合作,形成姓氏文化資源開發“合力”是河南省姓氏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當務之急。“尋根旅游具有高文化含量、強史實性、強地緣性等特點,因此,如果能找到一個足以涵蓋尋根游客宗族、民系遷移歷史并為他們所共知和接受,又能夠統攝區域內所有文化背景的人群和文化內涵的‘地緣和文化概念’,那么必將為區域整合、統一品牌、豐富內涵、拓展市場提供一個堅實而又寬廣的平臺。”比如在世界華人華僑中,源自閩粵臺的姓氏宗親譜上多記載祖先來自“河南光州”或“光州固始”,“光州”(今光山、潢川、商城、固始等地)這一地名自唐宋以來便被諸多姓氏的后人銘記心中,成為他們尋根謁祖的心靈圣地。豫南姓氏尋根旅游可打出“古光州姓氏尋根”的牌子,有效避免豫南各縣的“單獨出牌”和“瓜分式開發”。
4.提升姓氏尋根旅游內涵素質,打造尋根旅游精品。第一,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當前,許多姓氏祖根地囿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旅游基礎設施水平較差,不能全面滿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購、娛”等全方位的需求。當地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門應積極推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尋根旅游目的地環境,為打造優質姓氏尋根旅游產品營造良好的外部條件。第二,完善尋根旅游產品體系,打造尋根旅游產業鏈。應設計以姓氏尋根文化資源為核心的產業鏈的上游和下游產品,擴大尋根旅游經濟的外延。姓氏尋根旅游產業鏈主要包括需求創意設計、姓氏尋根文化產品制作傳播、姓氏尋根產品營銷、姓氏尋根經濟著陸等相互承接的環節組成,并最終落實到尋根消費市場接受價格檢驗以實現其效益目標,真正形成“尋根謁祖、文化交流、經貿合作、觀光旅游為一體”的尋根經濟產業鏈!第三,打造獨具特色、充滿地域風味的尋根旅游商品。旅游商品一直是河南旅游產業發展的一根軟肋。全省范圍內各旅游景區旅游商品雷同化傾向嚴重,無特色、無文化內涵。體驗經濟理論認為,體驗展示者需要最大最重要的產品就是——紀念品。游客在消費的時候,體驗感受是暫時的,而富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的旅游紀念品則可以幫助游客延伸這種體驗。姓氏尋根旅游紀念品可以設計成免費贈送的紀念品和付費購買的紀念品兩種。前者主要用來宣傳姓氏尋根旅游地,紀念品應小巧別致,富有特色。比如彰顯姓氏文化的“百家姓書簽”、折扇、明信片等;對于付費購買的旅游紀念品,應特別注重其文化內涵,以滿足游客的文化情感需求。比如設計精美的百家姓玉佩、特色鮮明的徽章紀念品等。第四,加強姓氏尋根旅游服務質量管理,提升游客滿意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把旅游業培育為“國民經濟中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定位之高,史無前例。如何培育?如何“讓人民群眾更加滿意”?不斷改進和提升服務質量無疑問題之關鍵!目前河南省姓氏尋根旅游產品開發中在基礎設施、產品類型、市場秩序、管理和服務等方面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最終都導致這樣那樣的服務質量問題。各姓氏尋根地應切實導入顧客導向的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緊抓“全過程”,涵蓋“全方位”,依靠“全人員”,努力提升河南省姓氏尋根旅游服務質量,實現顧客滿意。
此外,還應培養高素質的從業人員,為河南南省姓氏尋根文化品牌提供人才、智力支撐;加強資源保護,為河南省姓氏尋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提供資源保證。
四、結束語
河南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中華人文始祖——炎黃二帝的主要活動區域之一,也是中國姓氏的主要起源地,開發姓氏尋根文化資源、發展姓氏尋根旅游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租,亦猶是焉。”姓氏尋根是維系海內外華人的重要紐帶,我們應從促進祖國統一、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高度去認識“姓氏尋根文化資源開發”的重要意義,承擔起歷史賦予我們的文化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