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反貧困制度體系經過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期建設已經初步形成,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即分析社會制度問題的整體性特征,反貧因制度體系的層次性特征,經歷了由不完善到完善、由低層次到高層次不斷向前發展的動態性特征,以及反貧困制度體系的形成過程充分體現了馬克思關于制度變遷的規律性特征等。
關鍵詞:反貧困;整體性;層次性;動態性;規律性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740(2010)01-0108-02
我國的反貧困制度體系經過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期建設已經初步形成、初具規模,成為我國反貧困實踐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保障。在反貧困制度建設中,推動政府扶貧開發體制與制度創新,完善政府主導式反貧困的重要職能;推動“教育反貧困”制度創新,構建反貧困的人本模式;推動財政扶貧制度創新,實現反貧困的共享模式;推進非政府組織扶貧的制度創新,實現反貧困的參與模式;推進國際合作扶貧制度創新,構建反貧困的國際合作模式;推動社會保障制度創新,構建反貧困的長效機制。在這一過程中,始終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貫徹了馬克思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制度理論方面的成果。我國的反貧困制度建設,其實就是馬克思主義制度學說在反貧困領域的一種具體體現,我國的反貧困制度體系具有以下幾個符合馬克思主義內在要求的基本特征。
一、整體性
從整體的、宏觀的視角來分析社會的制度問題,構建社會的制度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堅持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分析方法。馬克思主義認為,制度結構由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兩個層面構成。鄧小平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把制度體系分為根本性制度、體制和規章制度三個層面。我國的反貧困制度就是一個既包含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又由根本制度、體制和具體制度構成的制度系統。作為一個國家反貧困的制度體系或系統,具有鮮明的整體性。另一方面,反貧困是一項實現人的權利的事業,而人的權利在“全面自由發展”的終極目標下,具體包括多個方面的權利,而在每個方面都需要有相應的制度予以保障。因此,反貧困制度建設必須著眼于制度的整體性,從整體出發進行制度的建設與完善。我國的反貧困制度體現了整體性,它是由多項具體制度構成的,這些制度之間不是相互排斥的關系,而是互為補充,互相促進,共同發揮著制度的合力推動著我國反貧困的實踐進程。
二、層次性
我國的反貧困制度體系也表現出層次性。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國的反貧困體系又由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社會體制三個方面構成,這些體制從多個方面保障了人民群眾權利的實現,是開展反貧困實踐的制度基礎。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方面,我國的反貧困制度主要有經濟方面的制度、政治方面的制度和社會方面制度構成,其中經濟方面的制度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國的反貧困制度在構建過程中主要是圍繞著經濟方面的制度或者說經濟體制而進行的。具體而言,我國的經濟體制經歷了由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的變革,基本經濟制度也由最初的生產資料公有制逐步調整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在這個過程中,我國的反貧困制度也隨之做出了具體調整,特別是在政治層面和社會層面的反貧困制度做出了相應的改變,以適應經濟體制的變化。我國的反貧困制度由根本性制度、體制和具體制度三個層面構成。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消除了貧困的制度根源,是我國反貧困體系中的根本制度。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貧困,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構成社會主義制度的兩個支柱,一個是公有制,一個是共同富裕?!耙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惫兄普贾黧w,表明我們的國家是人民的國家,人民享有生產資料,消除了人剝削人的經濟基礎,這就從根本上消除了貧困產生的制度根源。共同富裕則表明我們國家的發展是為了人民,我們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為了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因此,社會主義制度不僅通過公有制為每個人提供了公平的發展機會,還以一切人的富裕和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價值取向,是消除貧困現象的根本性制度。除了根本性制度和體制,我國還建立了反貧困的一系列具體制度,使得反貧困行動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依。
三、動態性
馬克思在制度分析中所體現的一個方法論觀點是,“始終把制度因素看做是生動可變的,而并不是凝固和僵死的。任何一種形態的社會制度建立后,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一成不變的,而是有一個動態的、由低級到高級、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變化發展過程。”從反貧困制度建設歷程可以看出,我國的反貧困制度體系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經歷了由不完善到完善、由低層次到高層次這樣一個過程,并且還在不斷地向前發展著。在建國初期,甚至以后的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的反貧困制度建設是滯后的,這固然與當時的貧困特征相關,更與我國的社會整體發展狀況有關。在—個普遍貧困的社會,反貧困的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大力發展生產力,通過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達到消除貧困的目的。然而,隨著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促進反貧困的效果變得不那么明顯。反貧困逐漸成為一項獨立的社會行動,我國的大規模扶貧開發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扶貧開發作為政府推動的一項反貧困行動,在幫助貧困地區人口擺脫貧困方面發揮著難以替代的作用,我國的扶貧開發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反貧困是貫穿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歷史任務,這也就意味著貧困現象的消除不是一項短期行為,貧困問題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具體表現方面不斷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扶貧開發之外的反貧困制度就顯得尤為必要,因而適應時代發展要求,一系列以保障民生為重點的制度逐步建立起來,一些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制度也由新的制度取而代之,由此形成了當前我國的反貧困制度體系,并且這—體系也是處于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之中的。
四、規律性
我國反貧困制度體系的形成過程充分體現了馬克思關于制度變遷的規律性。馬克思關于制度變遷的動力是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中得出的。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國家的貧困是與生產力水平聯系在一起的,在提到反貧困的道路時,他認為大力發展生產力是解決貧困問題的有效途徑。我國反貧困制度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是建立在生產力發展程度這一物質基礎之上的。新中國建立至改革開放前,受當時生產力水平的制約,我國的反貧困制度建設基本上是空白的,在農村惟有“五保供養制度”,且制度的保障水平也是較低層次的,其覆蓋范圍也極為有限。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已顯著增強,可以投人更多力量促進貧困地區的開發建設。與此相適應,我國反貧困制度建設的步伐開始加快,先后建立了多項覆蓋范圍廣、保障層次高的制度,并且對原有的一些制度進行了修訂,以符合時代需要。新世紀以來,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期,關注民生、關注社會弱勢群體成為黨和政府工作的重點,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使社會所有成員共享社會發展成果成為一項共識。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反貧困制度建設與完善的進程加快,表現為城市社會救助體系逐步完善,農村的養老保險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醫療保險制度逐步展開等,我國的反貧困制度體系最終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