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解讀
“內容充實,中心明確”是高考語文寫作基礎等級中的第四個評分標準。所謂“內容”是指寫進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件和數據資料等。“內容充實”是指言之有物、持之有據,用豐富的高質量的材料表現文章的主題。材料對表現中心來說是必要的,因此所選材料必須是能很好地表現、支撐中心的,而不能選擇單薄、無力的。記敘事情,要能夠寫出事情的全貌及其重要細節;議論問題,要能夠運用充足的論據闡明問題的實質;說明事物,要能夠清楚明確地說明事物的屬性,且所引用的資料要充分、真實、準確;表達情感,要從內心深入挖掘,表達真情實感。
“中心明確”,文章的中心是文章的綱領,是文章的靈魂,是一篇文章里作者所要闡明的道理,或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明的人生感悟和生活哲理。“中心明確”是指文章的觀點鮮明而準確,文章的選材、結構都立足于中心內容,文中所有的話語都圍繞中心展開講述,并讓這個中心貫穿始終。寫作時一篇文章的中心不能模棱兩可、含糊其辭,也不可內容渙散,多個中心,重點不明。
“內容充實,中心明確”是高考評分一把很重要的尺子,考生一定要重視。
技法指津
一、內容充實
(一)易出現的問題與表現:1.內容單薄空洞,且貧乏無味;2.材料簡單堆砌,不典型,不新鮮。
(二)對策與方法:
1.通過積累而占有豐富的素材。只有盡可能多地積累材料,“胸中有丘壑”,下筆時才能文思泉涌,倚馬千言。那么豐富的素材從何而來呢?
(1)感悟社會。社會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考生應觸及社會焦點,追蹤時事話題,關注家長里短,放眼環球世界……并加以思考,激活自己的思維,用心去體悟,用辯證的態度去看待,進而得出自己獨特的想法,并將其運用到習作中。
(2)研讀課本。課本是編者心血的凝聚,選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文質兼美,有思想內涵,內容涉及為人處世、道德情操、思家愛國、名人事例、名篇名句、典故詩詞……考生平素對這些內容勤加研讀,吃透理解,就能活學活用了。
2.合理使用材料。材料是文章的支柱。要寫出內容充實的文章,就要注意材料使用的真實、典型和新穎。
(1)材料要真實。材料真實,是內容充實的根基。作文需要真實,但這個真實,不是僅僅對生活的自然摹寫,而應是在生活基礎上的再創造,是應高于生活的。
(2)材料要典型。材料典型,是內容充實的命脈。典型的材料,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巨大的說服力,可以收到以一當十、以少勝多的最佳效果。
(3)材料要新穎。材料新穎,是內容充實的關鍵。材料新穎,既指那些具有時代氣息的新人新事,也包括一些雖比較陳舊但作者卻有獨到發現或見解的材料。
3.運用寫作技巧。常用的技巧有如下幾種:
(1)欲揚先抑(或者欲抑先揚)。這是指作者想褒揚某個人,卻不從褒揚處落筆,而是從相反的貶抑處落筆。用這種方法,可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如楊聞宇的小說《日月行色》,其中女主人公的兩次回答很能體現欲揚先抑的特點:前面用聽似罵人的話——“你是個鱉熊”,激起“我”的“無名火”;結尾卻用“靈性人是鱉熊的奴”表明愛慕之情,讓“我”無比欣喜。這樣寫,既突出了人物的可愛,加強了女主人公表達情感的效果;又造成了懸念,增加了情趣。
(2)尺水生波。清代袁枚的《李覺出身傳評語》中說:“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觀?”可見,寫文章要像山一樣起起伏伏,不要平淡無味,要寫出波瀾,有曲折起伏,才能吸引人。如蒲松齡的《促織》中說成名“無計可施捕促織——千辛萬苦得促織——倒霉透頂死促織——兒子荒唐化促織——威風凜凜斗促織——裘馬揚揚因促織”,幾起幾落,讓人欲罷不能。考生寫作中,可有意識地設置一些波瀾,使文章峰回路轉,曲折有味。
(3)虛構想象。“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積極地展開聯想和想象,有利于拓展寫作思路,使考生“看”得更廣遠,更深細。可以把作品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而使作品充分發揮它的影響力,使人們從中獲得更多的教益,使文章更富表現力和感染力。如余秋雨的《道士塔》中,每節都有想象、聯想的情節。如“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腦中依然一片慘白。”表現了王道士的愚昧無知和作者的極度痛惜之情。
(4)以小見大。這種手法是指在寫作中以獨到的想象抓住一點或一個局部加以集中描寫或延伸放大,以便更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這種藝術處理以一點觀全面,有很大的靈活性,并能產生較強的表現力,同時為讀者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富有情趣。
(5)細節傳神。列夫·托爾斯泰說:“藝術起源于至微。”這里的“至微”就是指那些顯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藝術價值的細節。作文的細節描寫要力求達到“一瞬傳情,一目傳神”的藝術境界。如《背影》中主要抓住父親爬過月臺為“我”買橘子這一細節,“探身、穿過、爬上、攀、縮、傾、抱、放、爬”等動詞,細膩而簡練地再現了父親買橘子的整個過程,充分表現出父愛的真摯與深厚。因此考生在平時就要認真觀察,仔細揣摩,要留心人物有特征的地方,包括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以及事物的突出特點。
二、中心明確
(一)易出現問題及表現:1.游移不定,多個中心。話題作文的“話題”都比較寬泛,可以容納的東西較多,考生或因怕偏題,或是思考不成熟不深入,取舍不當,造成作文多個意思,多個中心。2.散亂無中心。基本觀點不明朗,有頭無尾,若隱若現,使人不得要領,不知所云。
(二)對策與方法:
1.明確中心。也就是審題立意,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分析,最終確定一個中心。高考作文有些文題只含有一個中心,而且中心很明確,而有些作文題則含蓄且有深意,表現出幾個不同的中心,特別是材料作文和話題作文。因此,考生要認真分析材料,把握材料的深刻含義,從中挖掘、確定一個角度、一個中心并使其貫穿始終。在行文中要防止不知不覺改變中心,偏離題意。這一點在具體行文時可不斷點題,來提醒自己不要偏題,同時還可使整篇習作結構緊湊。
2.緊扣中心。選取的材料,表達的感情或觀點,一定要與中心密切相關。如果發現材料不當,要尋找與中心的共同點,用議論性的話(小觀點)拉回來。
3.點明中心。表達中心的語句要突顯出來。在行文時,用準確的語言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觀點,把表達中心的語句放在突出的位置,能讓閱卷老師一目了然、迅速清楚地了解文章觀點或主旨,如此往往能在考場作文中獲得高分。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古人很早就懂得,在文章的關鍵處用主旨句來突出中心這一技法。具體方法如下:
(1)開門見山,揭示題旨。如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中開頭寫道:“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個開頭不遮不掩,直陳中心,簡潔而富有吸引力。
(2)卒章顯志,畫龍點睛。如賈誼的《過秦論》結尾寫道:“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在結尾直接點出秦朝滅亡的原因,凸顯文章的中心。
(3)一唱三嘆,反復強調。如李白的《蜀道難》中“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三次出現,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蜀道戰禍之烈,突出了蜀道難這個中心。
模擬訓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賈平凹在《說舍得》中寫到:“會活的人,或者說取得成功的人,其實懂得了兩個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請以“舍得”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體自選,詩歌除外;③標題自擬;④不少于800字。
思路點撥:
“舍得”有兩種理解:1.整體理解為一個詞,意為割舍、不吝惜。2.看成一個并列短語,即舍與得是分開的。顯然,命題者意在要求考生依照對“舍得”的第二種理解來作文。這里的“得”不一定是客觀的實在的事物,它有可能是一次精神的愉悅,一點人生的感悟,一份生命的理解……舍得是一種哲學,舍得是一種智慧,舍得是一種修養,舍得是一種胸懷,舍得是一種境界。舍得,可以是舍得錢財、名利,如范蠡、梅蘭芳;可以是舍得生命,如海子、王國維;可以是舍棄凡塵,如弘一法師、達摩老祖;舍得自由,如甘地、蘇武。寫作時要注意寫到他們舍得放棄這些東西,是因為什么而舍了,舍了這些又得到了什么。還可以寫“舍”并不是為了得,如為殘疾人捐款,希望工程,向災區捐錢捐物等。也可以辯證地立意,表達出什么該舍,什么時候該舍,什么情況下該舍。
佳作展示:
人生轉彎
□高笑
滾滾紅塵,帶走幾縷青春;匆匆歲月,流去多少年華。生命中有許多東西紛至沓來,也有許多東西被席卷著悄悄帶走了。人生有得有失,這“舍得”二字始終貫穿其中。
一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松篁交翠,猿鶴相親。孔明一人佇立于此,放眼眺望遠處的群山,思索著劉備三顧茅廬對他的請求。
“備車,我們出發。”一聲堅定而清朗的命令,使他的仆役驚異得幾乎跌倒。諸葛亮真的不再留戀這青山秀水中的悠然了嗎?難道他真的決定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了嗎?確實如此,他決定舍棄那份恬淡安然的生活,投入到戰火硝煙之中,開始忙碌奔波的生活。
時光荏苒,孔明的才智與劉備的英名相得益彰,他們共同為歷史寫下了三國鼎立那輝煌的一章,成為后人傳頌的佳話。
二
歷史的畫卷不斷鋪展,生命的長河奔流不息。在南山腳下,竹籬之旁,一位須發花白的老者正在荷鋤種豆。
一位書生路經南山,看到種豆的老人,便停下馬來,喊道:“老人家,可有水喝?”老人放下鋤頭,用破瓷碗從瓦罐中舀出一碗清水遞給書生。
此時籬下一株黃菊開得正旺,老人摘下一朵,隨口吟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好詩,好詩。”書生贊道,“既然老人家有如此高的文學修養,為何不去考個功名,也好離開這草盛苗稀的荒野,去享人間富貴。”
老人笑了笑,搖搖頭,又吟道:“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老人隱居南山,賞菊飲酒,耕田賦詩,開創了田園詩派,他就是陶淵明。他守著文人的清高,不愿向五斗米折腰;他舍棄了奢亂的朝堂,獨守個人高潔的靈魂。
三
秋天的一個夜晚,月亮隱去了,只剩下如墨的天空。“我真的決定了嗎?”父親臨終在床上痛苦翻滾的情形又出現在眼前,燭光照著魯迅凝重的臉。
“棄醫從文,”魯迅脫口而出,“用藥是醫治不好那些麻木的國人的,只有用文字去喚醒他們沉睡的靈魂。”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在國人愚昧、落后的社會中,魯迅忍著碰壁之痛尋求著救國之路。在魯迅的吶喊聲中,東方的巨龍蘇醒了,越來越多的人走上了救國的道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落紅尚且懂得舍去生命守護嬌艷的花朵,我們在人生的轉彎處,更應懂得有舍才有得,有所舍,才能創造自己的輝煌。
點評:
本文選用了諸葛亮入蜀、陶淵明采菊、魯迅棄醫從文三個小片段,表達出“在人生轉彎處要懂得有舍才有得”這一中心思想。文章中心明確,選材典型,內容充實。最難得的是選取的三個材料,均運用了想象、聯想的技巧,對歷史材料進行了藝術加工,諸葛亮、陶淵明、魯迅分別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做出了“舍”,得到了“得”。本文結構嚴謹,邏輯性強,沒有簡單堆砌材料之嫌,有較強的可讀性。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禮記·禮運》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佛教的“七情”與儒家的“七情”大同小異,指的是喜、怒、憂、懼、愛、憎、欲。
“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現,屬于人的心理活動范疇。“七情”是人類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狀態,是人性基礎的基礎,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間最基本的色調。但人與人并不一樣,七情的表現也就五花八門。正所謂七情人人有,彼此各不同。正因為如此,如何表現人的情,就成了文學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和氣象萬千的話題。
請根據以上材料任選角度,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體自選,詩歌除外;③標題自擬;④不少于800字。
思路點撥:
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它不同于話題作文,沒有給出話題,卻遵循了話題作文的“三自”原則,這就給考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去構思行文。讀這則材料,考生能輕松地抓住材料的中心,就是一個“情”字。關于“情”這一文題考生很熟悉,有“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親情;有“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的愛情;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高山流水曲,摔琴謝知音”的友情。考生可以從親情、愛情、友情這幾方面來立意作文。也可以寫自己或他人對于自然萬物的情,如巴金對于包弟、姜戎對于狼、朱自清對于梅雨潭、徐志摩對于康橋、普希金對于大海、梭羅對于瓦爾登湖的情都是真摯感人的。可以自己的情感體驗構思行文,還可以以材料中給的七種情去寫,生活就是酸甜苦辣咸都有,人生就是喜怒哀樂欲俱存。展示一下自己的真實生活,寫出感情,就可以打動讀者。
佳作展示:
驚喜雨夜
□趙敏
午夜劇場散了,雨還一直下著,天空沒有雷聲和閃電,像受了委屈的小孩,只會哭泣,不懂得辯解。漆黑的夜空壓得很低,仿佛伸手就能觸摸得到。
比爾出了劇院后,看著下個不停的雨,縮了縮脖子,硬著頭皮走進雨中。滴在他那頂便宜的紳士帽的帽沿上的雨滴聚成水珠往下落。一個人走在夜雨中,不免覺得有點凄涼、落寞,剛剛的影片又讓人感覺有點壓抑。比爾想擺脫這孤獨感,卻無能為力。失去了工作,無法養家糊口,岳父母那盛氣凌人的樣子時時在比爾腦中閃現。
比爾慢慢地走著,忽然看見路旁淺水處出現一個亮閃閃的東西,借著微弱的路燈,他看清了,“呀!是枚金幣。”他迅速地奔向那兒,生怕金幣長腿跑了,卻沒注意自己腳下的石塊,被狠狠地摔了個跟頭。但他馬上爬起來,撿起金幣放在口袋里繼續往前走,全然沒了剛才的落寞勁兒。走著走著,“呀!又一枚金幣!”比爾高興極了,蹦了起來,把全身的力量都用到了腳上,就像要把大地蹬個窟窿似的。他飛一般地撿起金幣,迅速放進口袋里,并且摁了摁。他又慢慢往前走,這次他不看兩旁的事物了,只盯著腳底下。
“啊!”比爾仿佛瘋了般地嚎叫,隨即馬上又用手捂住嘴巴,用眼睛的余光掃視了一下四周,意識到剛才喊叫的嚴重性,正好四下正沒人,樂死他了。又是一枚金幣,他撿起后放在口袋里并死死抓住衣袋口,心里的興奮簡直沒法形容。他開始彎著腰走路,眼直直地盯著馬路,雙手緊緊抓住衣袋口。“又……又一枚金幣!”他沒有剛才的激動,而是不安起來,怕是夢,捏捏自己,疼,真疼,是真的呀。他撿起來后,開始匍匐前進,左手撐在地上,右手抓緊口袋,左腳先蹬地,右腳再給個沖力,很容易讓人想到戰火紛飛的年代,那些民族英雄們就是這樣沖上高地堵住敵人的火槍口的。果然沒讓他失望,一枚,二枚,三枚,五枚,七枚,八九十枚,他興奮不已,大概撿了滿滿一口袋了。
他激動得不知所措,心中也已盤算好了金幣的用途:該死的廉價帽子,戴上有損我的身份,他隨手摘下那頂有些褪色的帽子,扔了出去;我要換所大點的宅子,要有花園的,親愛的寶貝,你的父母再也不會瞧不起我了,我要給他們點顏色看看,哼……
天快亮了,比爾也快到家了。他站了起來,絲毫沒有因浸在水中半夜而疲倦,他緊緊抓著衣袋口回家了。
回家后,比爾鎖了門,關緊窗戶,向窗外望了望,沒有人,拉上窗簾,準備清點一下半夜的收獲,手伸進口袋,卻從袋底露了出來。
原來,口袋是漏的。
點評:
本文寫的是七情中的“喜”。作者虛構了一個小故事,故事的構思和講述都很巧妙,尤其對比爾撿金幣的心理、動作描寫得惟妙惟肖,讀者閱讀文章時會發出會心的微笑。文章內容充實,極力渲染比爾撿到金幣的驚喜,結尾又出人意料,妙妙妙!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2009年7月11日,一個哀慟的早晨,在北京301醫院,98歲的季羨林先生駕鶴西去。
8年前,季羨林在《九十述懷》中感慨:“我現在一方面眷戀人生,一方面又覺得我活得太久了,活得太累了,我也真想休息一下了。但是,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我就像魯迅筆下的那一位過客那樣,我的任務就是向前走,向前走。”
季老的學生、資深媒體人唐師曾對記者說,季老之所以能成為這樣一個“象征”,主要因為他是一個有“良心的知識分子”,他冷靜地生活,從不放棄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讀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請據此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體自選,詩歌除外;③標題自擬;④不少于800字。
思路點撥:
從上述材料來看,寫作的中心主旨應落在唐師曾對季老的評價上。考生切不可盲目審題立意。每個人都承擔著自己的責任,它既包括對自己的責任,也包括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每個人都是肩負著責任而生活著:父母有培養子女的責任,我們有贍養、孝敬長輩的責任,交通警察有維護交通安全的責任,教師有培養好下一代的責任,醫生有救死扶傷的責任……是責任心使這個社會井然有序地運轉著。責任感,是衡量社會道德水平的標志。在今天,人們常說我們的社會道德滑坡,因此,捍衛文明,重新支起道德的支柱,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責任。可以說責任心是促進我們每個人進步和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關于“責任”是大家都有話可說的話題,要寫出新意來,要么有新的素材,要么是創新文體。因此需要考生審慎對待,不要落入俗套。本文題的常規寫法是寫作議論文,但不易出彩,考生可另辟蹊徑,寫優美的寓含哲理的散文。
佳作展示:
純快樂物語
□李丹
風邁著輕盈的步子和夜挽手而過,大地一片沉寂。突然,從天際傳來一個聲音:“責任是什么?”引起萬物一陣騷動。
愛
山羊說:“責任是吮吸母親乳汁時,對母親虔誠的一跪。”
烏鴉說:“責任是當父母年邁而不能飛翔時,知恩圖報的反哺。”
鸞鳥說:“責任是配偶死去后三年不鳴,照鏡悲鳴,一奮而絕的悲壯。”
螞蟻說:“責任是面對四面大火,緊緊抱在一起向外滾動,不放棄一個同胞的團結。”
雪花說:“責任是飄飄灑灑來到大地上,凍死那些可惡的害蟲,保證農民來年的豐收。”
杜甫說:“責任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悲憫情懷。”
奉獻
蠟燭說:“責任是義無反顧地照亮每一個黑暗的地方,即使流盡自己最后一滴淚,也在所不惜。”
橡皮說:“責任是毫不猶豫地擦去錯誤,一點一點地消磨完自己。”
樹根說:“責任是永埋地下,以泥為友,以蚓為伴,為了鮮艷的花朵、翠綠的枝葉而竭盡全力。”
蜜蜂說:“責任是采遍每一片花瓣,將花粉傳播出去,收獲金秋的碩果累累,釀出甜蜜。”
黃牛說:“責任是在泥濘的水田里,不辭羸病,背負艱辛,周而復始地耕來耕去。”
黃河說:“責任是用自己汩汩流淌的鮮血去哺育萬物,換來人們的安居樂業,哪怕自己千瘡百孔,也無怨無悔。”
昭君說:“責任是‘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的坦然,是以自己換取百姓的安康。”
奮斗
雄鷹說:“責任是在浩瀚的蒼穹中,展開雙翼搏擊,不論風吹雨打、電閃雷鳴都不畏縮。”
海燕說:“責任是在蒼茫的大海上,高傲地飛翔,無論波濤洶涌,浪花飛濺,仍不懈前行。”
小草說:“責任是面對沖天的野火,不屈不撓,來年仍以一片新綠裝點大地。”
胡楊說:“責任是面對無邊的沙漠,頑強抗爭,縱使死了也千年不倒,倒了也千年不朽。”
松樹說:“責任是即使身處群山之巔的一個石縫間,也要頑強地挺出身軀。”
梅花說:“責任是在寒風凜冽、冰天雪地中,傲立枝頭,獨放幽香。縱零落成泥,亦香味如故。”
譚嗣同說:“責任是‘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有之,請自嗣同始’的舍大義。”
……
我說:“責任是愛,是奉獻,是奮斗。責任就是各盡所能,各司其職。”
風帶著夜離開了,太陽緩緩地升了起來,和煦的陽光照著每一個角落,自然界萬物周而復始,不懈地忠于自己的職責。
點評:
本文形式新穎,讓萬物自己解說責任到底是什么。萬物的話語也很有代表性、典型性,各自代表著自己特有的品格和精神。本文卒章顯志,結尾得出中心“責任是愛,是奉獻,是奮斗,是各盡所能,各司其職”,且內容充實,是一篇比較成功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