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鎮雙溪,長長石板條路的營前街,有三棟連體的大厝。厝門前有石刻對聯:“宋風承汝水,家學溯濂溪”,對聯中的“濂溪”指的是北宋理學創始人周敦頤,自號濂溪先生。厝的主人姓周,現在人稱這三棟大厝為周宅。
周宅里,那精細的石門戶,精美的木雕、石雌,優雅的繡樓、美人靠,寬敞的天井、回廊,昏暗的女人道……無不顯示大厝周姓主人當年的富有和等級森嚴。周宅的建筑是農耕時期屏南大戶人家典型的建筑格式,唯有大廳的地面不同于其它大厝的三合土夯筑,而是由厚厚的杉木板鋪就。這杉木板鋪就的大廳是用來盛放茶葉的,這周宅就是當年暢銷海外的“六合春紅茶”的六合春茶行之所在。
據歐陽修、宋祁撰的《新唐書》載:“福州貢臘面茶,蓋建茶未盛之前也,……今古田、長溪近建寧界,亦能采造”。當時所謂的“古田、長溪近建寧界”從地理位置來說正是現在的屏南縣。可見屏南早在唐代建州北苑貢茶未興之前,就已制作“臘面”等貢茶。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已經確認著名的宋代北苑貢茶的產地在今南平市的建甌市、政和縣和寧德市的屏南縣的交界處,屏南的茶葉也是北苑貢茶的組成部分。清·乾隆五年(公元1736年~公元1796年)沈鐘《屏南縣志》載:“茶之屬,各山皆有,或似武夷,或似松羅,唯產于巖頭云霧中者佳”。18世紀,由于武夷紅茶外銷急劇擴大。屏南因為相對靠近武夷山的原因生產“或似武夷”的仿制紅茶。以武夷茶之名出售。在清初,屏南就出產稱之為“外山小種”的紅茶。
從清代以來,閩東北大量地向歐美出口紅茶,著名的有“正山小種”、“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等等。而由于交通、資金、市場、經營等各種因素的左右,有著悠久的生產茶葉歷史又能出好茶的屏南的茶在現代人的眼里卻是籍籍無名。但歷史上也曾經有一個屏南的茶行打造出與著名的“正山小種”相對應的新的小種紅茶品牌——“新山小種”,在周邊數縣都設立茶行分號,并以統一的品牌對外銷售,那就是六合春茶行。
六合春茶行由周紹京、周紹虞、周紹堃三兄弟創辦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周父廷英由棠口遷到當時的縣城雙溪做小買賣以維持生計,周氏兄弟的老大紹京少倜儻、有大志、人莫測,周母黃氏善加誘導,終使紹京立志創業。前往古田縣城創辦升記號商行,在屏南縣城創辦盛和商行,經營各種雜貨,數年就有小成。精明的周紹京在經商的過程中敏銳地覺察到屏南的紅茶質優價廉,外銷需求大,是一個很有利潤的經營項目,于是他返回屏南,聯合兄弟周紹虞、周紹堃三人創辦六臺春茶行,主要經營外銷紅茶。
周氏兄弟三人通力合作,“每年春則籍采辦六合春箱茶價冠屏茶遂以茶致富積資累巨萬”(周母黃儒人家傳)。經多年經營,茶行生意蒸蒸日上。在此基礎上,六合春的經營者顯示出他們的膽識和魄力,周氏兄弟于光緒九年(公元1884年)成立“六合春”總茶行,并在屏南及周邊數縣設立“玉和生”、“玉成春”、“四興隆”、“福昌隆”、“廣升隆”、“廣福昌”、“廣泰隆”、“恒升隆”、“萬和隆”、“生記茶莊”、“政邑生記”等194\"茶行分號。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六合春”紅茶出口外銷量達3萬余箱2萬多擔。鼎盛時期,有9個縣的紅茶都以“六合春”的名義對外銷售,在省城福州設錢莊、布莊,在福安有專用茶碼頭,有商船八艘在天津、上海、漢口、寧波、福州等5大口岸往來運貨,有“茶管九縣”之說。“六合春”經營有“玉庫”、“奇種”、“鳳眉”、“上品”、“英華”、“茗香”、“冠霞”、“及第”等多個紅茶品牌。周氏兄弟“以茶致富”后,還發展經營了錢莊、布莊、醬園、國藥、百貨等7個行業。在出口紅茶的同時還進口石油、牛奶等貨物,形成了進出口貿易公司的雛形。長兄周紹京主要在古田、福州經營,二兄周紹虞主管周氏產業的財務,三弟周紹堃主要在屏南當地經營。清亡民國興,社會動蕩,“六合春”福州錢莊被歹人所破。資金周轉不靈,“六合春”總茶行解散,周紹堃及其子周以昌、周以煦繼續經營屏南縣境內的“六合春”茶行和其它生意。鼎盛的“六合春”總茶行前后存續了半個世紀左右,是當時閩東北有影響的紅茶營銷機構。周氏兄弟也成為清末民初閩東北頗有影響的民族資本家。
民國時期的“六合春”茶行仍然是屏南有影響的茶行,1947年“六合春”紅茶參加福建農業博覽會獲金獎。據雙溪名茶師后裔回憶:“在紅茶外銷的時期,每年農歷12月‘六合春’從福州運來茶銀是雙溪的一大盛事,“六合春”運茶銀要二三十個挑夫,每人挑800塊銀圓,由縣保安大隊押運。‘六合春’茶銀一到,雙溪家家戶戶放鞭炮。”可見“六合春”茶行對當時屏南經濟活動的影響。
周氏三兄弟在“以茶致富積資累巨萬”的同時,還為慈善事業慷慨捐助。一是創辦屏南縣育嬰所,救活女嬰數千余人,朝庭曾以拯嬰功獎五品頂戴。二是創辦“生春號”藥店,求診者不論貧富不取藥鍰。三是周氏兄弟都慷慨解囊,捐助貧困修橋鋪路不計其數。如修補古田縣城墻、砌建自梅花地起的五十里官道、重曹洋橋等,至今為人稱善焉。
現在周宅三棟大厝里還保留當年六合春茶行制造茶葉的一整套工具、品鑒茶葉的器具、制茶的賬冊、各種茶行印章以及六合春商標等物件。其中有些物件很值得考究,其一,在大小各種茶行印章里有“小種紅茶”和“新山小種”。閩東北是世界紅茶的祖地,有“小種紅茶”和“工夫紅茶”之分,“工夫紅茶”是在“小種紅茶”的基礎上發展的,陸適著《續茶經》中稱:“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茶之上又有小種……”,“小種紅茶”是紅茶最古老的一種紅茶。可見屏南的紅茶屬于“小種紅茶”,屏南紅茶是采用最古老的工藝生產的。而“小種紅茶”里最著名的是“正山小種”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外山小種”。“新山小種”在六合春茶行印章反復出現也說明了雄心勃勃的六合春周氏兄弟在其鼎盛時期正在努力打造一種新的“小種紅茶”的品牌。其二,六合春茶行眾多制造茶葉的工具里有一臺外國制造的銅桿木質的磅秤;印章里有“磅”的標識;還有中英文對照、圖文并茂的出口商標,商標上中文為:“本莊在福建設廠認真選用武夷巖種聘請名師加工精制小種名茶葉厚水濃清香無匹持神消食最合衛生久已馳名客商賜顧”,英文為:“PROOUCED IN FUKIEN CHINA”,意思是:“在中國福建生產的”。這些在當時相對偏僻的屏南是極為少見的,這也意味著六合春茶行已經與國際接軌,六合春茶行的茶葉直接出口海外,而不僅僅是一般的供貨商或貼牌加工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