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到8月,我有幸以一名訪問學者的身份,在我所在單位常熟理工學院的合作辦學單位英國溫徹斯特學院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訪問活動,在此期間,我觀察、聆聽、思考、交流、學習……可以說英國之行令我受益良多,感觸良多。
溫徹斯特藝術學院成立于19世紀60年代,至今已經有近一百五十年的歷史,具有深厚的藝術底蘊。它是英國最著名也是最古老的藝術學院之一,在英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96年,學院加入了以高質量的教學水平和一流的科研能力聞名于世的南安普敦大學,教學資源、師資力量等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我所在的TFF專業是溫徹斯特藝術學院老牌專業,全稱是Textiles、 Fashion Fibre,即紡織品、服裝和纖維藝術專業,溫徹斯特學院非常重視為學生創造激發藝術靈感的學習氛圍。
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是我們慣常的上課模式。但在溫徹斯特藝術學院,除了一些必不可少的大課之外,多是以小組教學的形式來實施教學,一組學生通常是五至八個之間,和教師(一個或兩個教師、或一個教師一個助教)一起圍坐桌前,在最初的課題確定之后,每次課程中,教師的角色時刻轉換,聆聽、質疑、引導、鼓勵、贊揚、建議……除了自己的意見與建議之外,針對每個學生的作品或課題,教師還要妥當巧妙地組織、鼓勵其他學生一起參與討論。因此課堂在我看來更像個討論會場,教師以課堂宏觀監控者和活動組織協調者的身份出現,除了自己講,更要組織學生講,對待有的問題,教師也不一定親力親為,費力地把一個問題解釋得清清楚楚,而是設法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必須積極投入到活躍的思維當中去,熱烈生動的討論自然也就會時常發生了。師生之間的這種交流對學生的學習大有裨益,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開發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一、 重自主
這是由學院的年度教學安排和教學體制決定的,在經歷過一年級比較全面的基礎學習后,后兩年的專業方向很大程度上由學生自主決定。如TFF專業,一年級之后,學生可以選擇的大范圍有服裝、紡織藝術和設計等,具體到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的選擇范圍則有:女裝設計、男裝設計、時裝插畫創作、設計技巧研究、立體裁剪與版型開發、服裝CAD和數字媒體研究以及服裝展示技巧等等,紡織品設計專業則可以選擇印染、編織、針織等。同時,學生針對老師的課題任務可以相應自由的選擇完成課題的方向。因此對于同一課題,學生的解決方案往往會各不相同。同時,在互相有關聯的專業上,學生中途還可以根據興趣的變化申請轉換專業方向,如服裝到紡織、或紡織到服裝等。
個人覺得,和國內學生的傳統學習特點最大的不同之處即學生的學習過程自主。溫徹斯特藝術學院,乃至英國的藝術教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貫穿在中小學以及大學學習的全過程中。在大學入學第一年的教學計劃中也明確提出了培養學生多方面自主學習能力的目標。這一點從教學機制上可見一斑,體現在日常教學上,如教師往往在課題開始時給每個學生或每組學生一張課題說明,列出相關任務,然后就是學生自己研究的過程了,每周老師會有兩次和學生交流的機會。其余時間都為自主學習時間,在此期間,學校的所有設施向學生開放,學生的時間自由安排,但是到了該和老師見面的時候課題作業必須有相應的進展,并且老師對學生的自主學習也有所要求,每次見面匯報時要求學生詳盡地說明自己的想法與作業過程,從創意緣起到制作步驟、甚至是中間經歷的所有思維過程等,都要以口頭匯報和sketch book(故事本)記錄的形式來展示給老師和同學,因此,自主學習并不等于放任,而是在有效的控制方法下的自主,這樣既可以讓學生能夠學會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又能夠實現課程目標。
在課題匯報時,學生所遇見的有些難題也并不是拋給老師由老師解答就好的,老師一般就是給出建議,比如我校2+2的一平面專業學生在做作業時想用動畫的形式來做,老師對這想法大為贊賞,但是也就是建議用哪些軟件去做,至于軟件怎么使用,老師很輕松地說:“不會?自己學啊。”老師認為這種工具類的軟件是不該由老師來教的,據該同學說當時很愕然,但是經歷了自己一周的摸索之后,最終也做好了動畫作品。她自己談到此事也還是很感慨,說在國內這些軟件一般是老師花一個月的課程來一步一步教的,說不定課程結束還不一定能掌握,在這里全靠自己摸索,雖然困難,但是自己學習的成就感也很好,在無形中也培養了自己的自學能力。
對一些技術性比較強的專業課程,學校在專職教師之外配備有教輔人員,一般負責工作室,如TFF的染印、織作等工作室都有專業經驗豐富的實驗老師,平時學生在從事自己的課題研究過程中遇見有關實踐操作的問題都可以從實驗老師那里取得幫助,以染印為例,實驗老師會在課題開始時給學生們示范講解制作過程和要點,并以文件的形式告知具體的染印方法、配方和制作步驟等。在相對集中的課程之外,學生需要時只要到她那里登記一下就可以使用相關設備了。因此,也可以說,即便是有教輔人員,學生的實踐過程相對來說也是自主完成的,老師只教給基本的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項。
二、 重實踐
工作坊的理念在西方由來已久。如包豪斯學院,創校時便有建筑、攝影、舞臺、陶藝、家具、織造、書本、玻璃繪畫、壁畫等十三個工作坊,提倡藝術與技術的緊密結合,倡導藝術家不僅要會設計,也要懂工藝,甚至自己全程控制工藝。這種良好的學術精神在英國溫徹斯特藝術學院得以發揚和延續,TFF作為學院的老牌專業,十分重視工作坊建設,染、印、織、編、服裝等都有自己的工作坊,配備了很好的硬件設施,教師們結合教學目標,在課題設置上也要求學生在藝術與技術之間尋找最佳結合點。因此,學生的創作從來都是結合實踐來進行的,所有的創意也必須經過實踐的考驗,而非僅僅紙上談兵。
由于訪學的時間在5到8月初,因此對溫徹斯特藝術學院學生的畢業展覽從準備、布展、展出與撤展我都有了立體的感受,其中,除了對于展覽內容的認知之外,對學生的動手能力有了很深的感觸。在美術系的布展現場,看到裝置的學生們搬來了種木工、油漆工、金屬工藝的機器設備并熟練操作,不由讓人感嘆他們的動手能力很強。再以TFF為例,基本都是女生,但是在布展前,騰空教室、搬動課桌椅、搬來并安裝整張的木工板等均為學生們結伴完成,接下來的墻壁粉刷、地板清洗也都由學校提供材料,學生們自主完成,其他專業也皆如此。展廳的布置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行設計、完成,展覽結束后一切歸位的時候,最讓我覺得感動的是,一個學生的作品用了些釘子釘在墻壁上,在取下作品后,她站在梯子上拔出釘子,然后用膩子逐一填補釘孔,其他學生也大同小異,因此,展覽結束后,展廳內外比較布展前的些微雜亂是煥然一新:地面清洗油漆過,墻壁潔白如新。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不僅是次畢業展出,也是對教室環境的一次維護。
這樣的動手習慣,并不是一朝一夕培養出來的,在他們從小到大成長的過程中已經貫穿始終。相比較國內的教育,過度的保護與代辦讓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學生變得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其實無助于素質教育的實施與生活情趣的培養。
三、 重合作
課堂教學采用了主題討論形式,針對每個學生的課題進行沒有預設的交流與討論,因此主題靈活多變,每個學生針對自己和他人的課題都可以發表見解,批評或建議,贊成或辯駁都是課堂上常見的現象,討論的主題涉及理論和實踐,同學之間彼此的意見反饋,接納或融合,分歧與爭論,可謂知識與樂趣共存、理解與互動并重。在這樣的交流中,學生們互相啟發,互相促進,共同提高。分組討論也講究交叉與組合并重,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個人與個人之間、團隊與團隊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在溫徹斯特藝術學院的教學中,以小組為單位的團隊模式的課題是三年的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命題,如TFF三年級的課程中有一課題就是采用了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完成的,要求結合著名的流行預測與統計WGSN網站,進行下一季的流行色和流行面料的設計,從選定素材、主題色,到選材、做小樣,染、印、編、織、裁剪、成衣、組織展覽和平面推介……課題結束之際針對網站的編輯人員與全校師生進行匯報與展示。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和關注下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獨立完成所有工作,通過對從創意到實踐的所有過程的體驗,鞏固和掌握了研究方法,也獲得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在這樣的合作中的每個人都認識到,一個學習型團隊是為共同完成共同目標而工作的群體,在工作中按一定的規則和程序開展工作,共享信息和其他資源,在工作和學習過程中學習溝通、互相理解與提高,每個人從中學會通過充分的溝通和協商提高工作效率,通過責任、奉獻和知識共享把工作做得更快、更好。這樣的經歷對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更快更好地融入工作團體中會有很大的幫助。
四、 重過程
在學院的教學中,還深切感受到這一點,即學習過程以及創意過程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Sketch book(速寫本、故事本)上,如在TFF專業,每個課題中,老師會要求學生準備三個Sketch book,分別是靈感來源Sketch book,與技術相關的Sketch book和研究過程Sketch book。它們在學生課題結束后的評估中占據重要地位,課題的作業呈交除了最終作業效果外,必須包括這三本sketch book。在這樣的要求下,學生的每一步思維過程、研究過程都展現在老師面前,看過的資料、借鑒的內容、自己的創意流程、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實踐操作場景、最終效果……分別用復印、照片、文字、實物以及版面安排等形式一一展現在老師面前,可以說,sketch book是通過上述形式,在實踐中運用了觀察、分析、提煉、歸納、演繹、比喻、象征等等多種手法,既為創意插上了自由翱翔的翅膀,也讓作品游走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在sketch book的完成過程中,潛移默化的轉變、養成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習慣和研究方法,幫助學生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系,避免了空洞的創意和華而不實、經不起推敲的作品存在。
重視學習過程,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評價,觀察下來,我認為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首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研究方法和能力,一個命題,從無到有的研究過程,步步相連、環環緊扣,培養了思維的嚴謹性,以及研究的有效性。經歷了這樣的訓練之后,學習能力、研究能力的獲得會是學生一生的財富。其次,有助于鼓勵、激發并控制學生的原創性,在嚴謹的研究支撐下,每個學生都發揮出原創精神(因為過程必須展示,原創也就成為必然)。最后,在實踐環節,重視對不同材料的體驗,如相同的圖案、相同的印染方法,由于材質的不同,可能在效果上也各不相同,學生們的實踐過程往往會用不同的材料做很多實驗,選取最合適的材料,因此能有效保證作業效果。■
(鮑偉,常熟理工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