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樹生長發育過程中抽生的枝葉量及枝葉質量與果實的產量、品質密切相關。通過枝、葉的“長相”可以判斷樹體的營養狀況,在此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可調整梨樹生長與結果的關系,提高梨果產量和品質。
1 枝、葉診斷
梨樹新梢的葉片隨枝條生長由小到大,短梢上的葉片生長在出現最大葉后就停止長新葉,此期需要20天左右:而中、長梢生長期較長,出現最大葉后仍繼續生長。此時,梨葉片逐漸變小,如營養條件好可再出現一輪葉片生長周期。中梢生長期可達40天,長梢生長期在營養充足的情況下可超過2個月。
從枝梢上葉片大小的變化可以判斷樹體的營養狀況,短枝停止時葉片可達到最大。當短枝葉7~9片時,表示上一年樹體貯藏營養豐富,當年的坐果率高:當短梢葉少于4片時,表示上一年貯藏養分不足,對當年的花芽質量有影響。在花期遇到逆境脅迫(如低溫、晚霜等)或授粉不良的情況下,坐果率常常很低,即使坐果,也會因生長不良造成落果。因此,疏果時對少于4片葉的短梢,一般不留果。
中、長梢葉片生長狀況的判定依據是兩輪葉片的生長周期,第一輪葉片生長發育主要依靠樹體貯藏的營養(稱為芽內分化)。第二輪葉片生長發育則靠當年吸收的營養來完成(稱為芽外分化)。每一輪葉片生長過程中都會出現一片最大葉,利用最大葉出現的節位和最大葉的大小可以判斷樹體營養狀況。當第一輪最大,葉片出現在第九位或更高節位時,表示此樹體前一年貯藏的養分充足;當第一輪最大葉節位低于5節時,則表示前一年營養貯藏不足。第二輪最大葉出現的節位越高表示當年的營養充足。反之則營養不足。
判斷葉片大小的方法是把相鄰的兩片葉疊在一起比較。
一般芽內分化形成的葉和節間長度相對穩定。芽外分化形成的葉片受當年營養狀況和環境條件影響較大,節間長度也有差異,小年樹上第二輪葉片數多于大年。幼樹、小年樹上抽生的長枝比例高于成年樹、大年樹,營養充足葉片則大。一般在5月中下旬前形成的葉片總量為全樹的70%~80%,多數為芽內分化形成的葉片。這些葉片對果實發育、花芽分化及養分貯藏都有利。5月下旬以后形成的多數是芽外分化的葉片,主要利用當年的營養。長梢多、樹旺,不利于養分向果實內運輸。
因此,通過大葉形成的節位、葉片大小,第一輪和第二輪葉片生長狀況均可判斷樹體貯藏養分和當年營養的狀況。
2 調控技術
2.1 控制留果量
當中、長枝第一輪大葉節位低于5,短枝最大葉節位低于4時,要嚴格控制留果量。根據枝條和葉片數量來決定樹體留果總量。并注意保持在樹體各方位留果均勻。
2.2 控制長枝生長量
在小樹、旺樹、長枝抽生量較多時,要控制長枝生長量,在對樹體補充營養的前提下,當短枝開始停止生長后(生長20天左右時),對長梢先端噴1000倍多效唑,盡量不要噴到果面,若把握不好,可在套袋后再實施,間隔15天左右連續噴施2次,這樣不僅可有效控制長梢生長,而且有利于養分向果實內轉移,促進葉片充實。
2.3 補充營養
當發現葉片節位低時,可通過土壤施肥、根外追肥等措施補充樹體營養,具體措施如下:
(1)土壤施肥:花后及時追肥,以復合肥或速效化肥為宜。在套袋后再追施一次肥料,以復合肥為主,要求N、P、K總量不低于40%。如含量低,可另加相應種類的化肥補充。中、晚熟品種在果實迅速膨大期還需增施一次有機復合肥。
(2)根外追施:在噴施多效唑后20天內,結合噴藥進行2~3次以P、K肥為主的根外追肥。常用0~3%磷酸二氫鉀。
本文主要根據鴨梨、酥梨、豐水、新高和圓黃等品種材料整理完成,西洋梨、秋子梨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