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區果樹種植結構日益多樣化,甚至出現植保中犯忌的樹種、品種混栽的現象,使本來就難以防治的梨小食心蟲更加猖獗。往往造成較重的損失。目前幾乎全靠農藥防治,綜合防治僅存在于口頭上或理論上,結果用藥次數、種類越來越多,但食心蟲的發生卻越來越重。因此如何走出這個困境是果農增收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1 “綠色”手段防治食心蟲作用和意義
“綠色”手段防治梨小食心蟲是指盡量少用或不用對環境污染較重的農藥手段綜合防治食心蟲,如人工的,生物的手段,它行之有效,同時又綠色環保。噴藥防治僅是“綠色”防治的手段之一。
梨小食心蟲是黃河故道地區乃至全國果區的一種重要害蟲,近年由于群眾種植果樹打破了樹種品種之間所忌,桃、梨、蘋果,及早、中、晚熟品種混栽現象嚴重,又由于梨小食心蟲具有雜食性,遷習性,暴發性、極端破壞性的特點,單一地靠噴藥已不能徹底地解決問題。雖然同時用藥防治可取得較好的防效,但農藥殘留較多。因此我們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噴藥防治,要重視那些先人已證明有效的各類綜合防治手段。降低農藥殘留是全社會的需要,是提高水果質量的關鍵。
2 故道地區綜合防治食心蟲的現狀
(1)混栽現象較嚴重,桃、梨、蘋果等間植或相鄰現象嚴重,同時早、中、晚熟品種搭配,這極有利于食心蟲的繁殖及危害。
(2)盡管我們國家的植保方針是預防為主,綜合防治,但進入21世紀以來的近10年內,故道地區田間管理已經很少看到有人挖樹盤,刮粗翹樹皮,人工摘除蟲梢,甚至有人隨意拉長噴藥時間,以及不合理地復配農藥,這就造成了梨小食心蟲的基數越來越大,群眾用藥次數越多,防治食心蟲的藥劑越來越多,防效越來越差。造成農藥浪費和農殘超標。
(3)植保部門倡導的用性誘劑誘捕未能有效地落實,更談不上利用天敵等生物方法消滅食心蟲。
(4)在一些地區蘋果套袋后用藥間隔期拉長,不但落葉病重,同時食心蟲也造成嚴重的危害,甚至90%的新梢被害,30%以上的果實被蛀。

3 “綠色”防治的方法及實效
3.1 改善種植結構
廣大農村一家一戶的經營,沒有統一的規劃,在一方田塊我們要求統一種植統一樹種或品種,是不現實的,但對于一家來說,不應該桃梨混栽,在一塊地中力爭種一個品種或樹種,利于防治。
3.2 加強體眠期防治
梨小食心蟲冬季主要以老熟幼蟲在枝干上粗翹皮內,腐爛病疤內,15厘米左右的土壤中,果實包裝中結薄繭越冬,因此休眠期防治十分重要。
(1)冬季挖樹盤。不僅可使越冬的幼蟲暴露于嚴寒的天氣中使之凍死相當一部分,而且可以疏松土壤,徹底解決梨癭蚊的問題,這對那些粗翹皮少,土壤中越冬量較大的園片有很重要的意義。
(2)休眠期刮樹皮。刮樹皮是常用的防治方法,它可以消滅絕大多數在樹皮越冬的梨小食心蟲,同時還可以消滅樹皮中越冬的黃粉蟲,巴塘暗斑螟幼蟲及枝干病害如腐爛病、干枯病等。
(3)束草。末代幼蟲脫果前在果樹主干上束草或麻袋片誘使食心蟲去越冬,第2年春天取下消滅其中越冬的幼蟲,可壓低越冬基數。
利用群眾冬閑的時間,實行冬季治蟲,能消滅一半以上的越冬幼蟲。
3.3 生長季節的防治
(1)釋放天敵,愛護天敵。寄生梨小食心蟲卵的天敵有赤眼蜂,幼蟲有齒腿瘦姬蜂、小繭蜂、鈍唇姬蜂、白僵菌、蘇云金桿菌。根據目前的農業發展情況,近期內靠天敵解決蟲害問題,還無法實現。但我們可以使用傷害天敵較少的農藥,盡力保護天敵,再結合其它防治方法,提高防治效果,減少農藥殘留。
(2)人工摘除蟲果,蟲梢。梨小食心蟲的一、二代多在桃、杏、李、蘋果、山楂等樹上危害新梢,在初蛀期即進行剪梢處理,集中消滅,持續不斷地清除,對后期保護果實不受危害意義重大。在果實初見蟲時清理蟲果對防治其下一代也有重要意義。在末代幼蟲滯育越冬之前將蟲果清理出園片,是減少越冬蟲量的最好的辦法,但必須注意進行深埋或藥物殺蟲。
(3)使用梨小性誘劑。使用性誘劑防治梨小食心蟲有兩種方法即迷向法和誘捕法。前者正處于推廣摸索階段,后者在生產中較成功,經驗較成熟。人工合成的梨小食心蟲性外激素對雄蛾誘集力很強。利用梨小性誘劑做成水碗誘捕器(或其它各種廣口制品,口徑最好超過15厘米),碗內放些洗衣粉水,懸掛于桃梨樹上,每667平方米掛1~2個誘捕器,在成蟲發生期可以捕獲大量的雄成蟲。但做好這項工作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誘捕要貫穿食心蟲的整個活動期。從果樹萌芽期開始,宜早不宜晚,越冬代成蟲在梨樹花期、蘋果萌芽期、桃花期為出蟄盛期。要全年誘捕,直至梨小食心蟲越冬。梨小食心蟲成蟲盛發期各地不同,與氣象因素也有關系,故道地區一般年發生5代。重要誘捕期為3月下旬至4月上旬、5月中下旬、6月中下旬、7~9月上旬。這些時期誘捕不能放松。
二是經常性加水,夏季蒸發量較大,兩天就應檢查碗內水量,確保性誘器與水面保持較近的距離(1厘米)。因雨水沖涮稀釋了洗衣粉水,應適時補加少許洗衣粉。
三是適時加新性誘芯,一般一個月更換1次。
四是誘捕器的改造。性誘劑的使用方法多樣,可以把性誘器用線穿上懸在水面上,系在誘捕器的懸繩(或鐵絲)的頂端,這種方法容易受風擺動,影響效果,也可以用細鐵絲穿上,橫向放于水面上,兩端固定在懸繩基部。誘芯放在中間,與水面保持1厘米距離,但必須兩天檢查1次,調節與水面的距離。現在我們又進一步地作了改進,用發泡塑料(可以是一些商品箱內的塑料墊板)做成長十字形或圓形小浮子,將性誘芯用大頭針定于中間,漂浮于誘捕器中,這樣,不論誘捕器中有多少水,性誘劑均可浮在水面上了。如果誘捕器足夠大,可以一星期加1次水即可。但要注意浮子一定要中間厚0.5厘米,而四周或邊緣薄,這樣確保出水的面積不超過50%,不影響誘捕效果。十字形誘捕器翼幅4厘米左右,圓形浮子直徑3-4厘米,十字形浮子四翼略長穩當,不易被風吹翻。見圖示。
(4)套袋防治食心蟲。套紙袋可以解決食心蟲危害果實的問題,但不能解決危害新梢的問題:套塑膜袋食心蟲可以隔袋危害。況且一些品種或樹種并不適合套袋或套袋后品質下降太多。因此不能完全指望套袋防治食心蟲。
(5)選擇無公害或綠色食品允許的農藥進行防治,在這些藥劑中,應盡量多選擇對天敵傷害較少的品種,如苯酰胺類(滅幼脲、殺鈴脲、氟蟲脲)、苯甲酰脲類(除蟲脲)、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印楝制劑,以及進口產品鄰甲酰氨基苯甲酰胺類(氯蟲苯甲酰胺即康寬)、鄰苯二甲酰胺類(氟蟲雙酰胺即壟歌)等。同一品種使用次數盡量少,不同類型的藥劑輪流使用。同時防治其它害蟲時也要盡量不使用廣譜性殺蟲劑,使用對天敵較低毒性的殺蟲劑,如防治盲蝽類及梨木虱成蟲等不用菊酯而用啶蟲脒(莫比朗等),不傷天敵,對蜜蜂低毒,可以少用些菊酯類、有機磷類藥劑。
總之采用“綠色”手段防治食心蟲,應本著對社會負責的態度,本著節約的理念,逐步提高群眾的認識,加大人工防治的力度,群防群治,能不用或少用藥的盡量不用或少用。以提高果實品質,創造產品品牌,果品檔次和價格上去了,效益就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