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地處江蘇東南部、長江下游地區,高溫、高濕天氣條件對葡萄生產、結果、品質形成非常不利。特定的天氣條件成為進一步發展葡萄產業的一大障礙。園地制宜,技術創新,選用合適的品種和采用合適的栽培技術,南方同樣可以生產出優質的好葡萄,幾年來,常熟市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契機,運用現代農業科技和裝備設施,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和市場需求,使葡萄產業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異軍凸起,尤其是設施栽培葡萄更具發展優勢和市場競爭力。葡萄生產已成為常熟市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葡萄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1 現狀
1.1 面積迅速擴大,效益持續攀升
近幾年來,常熟市葡萄生產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2009年,全市葡萄種植面積達1000公頃,與2005年的120公頃相比,4年間增加了8倍多。2008年全市葡萄產量6000噸,產值5000萬元,平均667平方米產值1.6萬元,667平方米效益1.2萬元。到2009年,全市設施栽培面積已達200多公頃,其中避雨栽培160公頃,促成栽培40公頃。
1.2 質優的歐美種葡萄唱主角,葡萄市場豐富多彩
以前,多數專家認為,南方由于降雨量大,溫度較高,相比北方種植葡萄的難度要大得多,南方是歐美雜交種葡萄的次適宜區,歐亞種葡萄的非適宜區。2005年以來,常熟在引種歐美種葡萄成功的基礎上,部分葡萄種植單位引種歐亞種葡萄,采用大棚栽培和避雨栽培并相繼獲得了成功,這對葡萄品種的調整。提高經濟效益、調節果品市場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008年,全市銷售的歐亞種葡萄達100噸。
1.3 避雨栽培優勢十分明顯
1.3.1 避免氣象災害,減少減輕病害南方葡萄的生長期,春雨綿綿,梅雨集中,有時還會遇上臺風暴雨,葡萄的黑痘病、灰霉病、炭疽病、霜霉病等病菌繁殖快、傳播快、危害重,嚴重影響著葡萄的產量、品質和經濟效益。采用設施栽培,避免了雨淋,減少了一些病菌的傳播途徑,能有效減輕病害的發生。
1.3.2 減輕農藥污染,為生產綠色果品創造條件南方露地栽培由于多雨易發病,要控制病害發生,必然頻繁使用農藥。近幾年統計,露地栽培葡萄全年平均噴藥15次,多雨年份達20次,其中新梢生長期至采果期平均噴藥13次。采用設施栽培,全年噴藥10次,其中新梢生長期至采果期噴藥8次,設施栽培可使農藥使用次數減少,每667平方米減輕用藥成本100元左右,結合果穗套袋,選用無公害保護性農藥,能生產出無公害葡萄果品和綠色葡萄果品。
1.3.3 提高坐果率,減輕裂果。防日燒,改善品質據調查,設施栽培可比露地栽培增加坐果率、單果重、減少小粒果。明顯提高果實的外觀品質:遇大暴雨能減緩土壤含水量急增,有效減輕裂果;能減輕太陽灼射,防止日燒現象。
1.3.4 提高勞動生產率,使技術措施及時實施南方葡萄生長期,有兩個月是葡萄管理各項農事活動頻繁時期,抹芽、抹梢、定梢、綁蔓、摘心、副梢處理、定穗、整穗、疏果、膨大劑處理、施膨果肥、防病治蟲、除草、套袋等農活,這一時期又遇多雨期,露地栽培往往遇下雨,而使各項管理農活不能及時完成。實行葡萄避雨栽培,覆膜下的葡萄園能繼續干活,不誤農事,能穩定葡萄產量和提高葡萄品質。
1.4 存在的主要問題
1.4.1 葡萄設施栽培所占比例不大,對重要性的認識有待提高 目前常熟市設施栽培面積雖然已達200多公頃,但僅占了全部葡萄種植面積的20%,還處于葡萄生產設施化、優質化、高效化的起步階段。盡管葡萄設施栽培比露地栽培有很多優越性,種植單位也相繼獲得成功,但多數種植單位或安于現狀,滿足于現有的種植效益,或不愿做出過多的投資,其實質是對葡萄優質生產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1.4.2 掌握葡萄設施栽培的選用品種和采用技術的程度有待提高 少數種植戶簡單地采用露地栽培的方法進行設施栽培,對葡萄架式的選用。棚膜選擇,溫、濕度控制,肥水、枝蔓管理等技術掌握不好,結果增效的作用不顯著。葡萄實行設施栽培,必須選用合適的品種、采用合適的栽培技術,才能生產出優質的好葡萄。只有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應用,認真研究當地生態特點,充分觀察各個品種在當地多年的表現情況,總結制定出適合當地的規范化栽培技術。
2 發展對策
葡萄生產作為高效農業,近幾年在常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為全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從面積上看,設施栽培占葡萄生產的比例仍不大:從品種結構看,我市葡萄設施栽培多以歐美雜交種為主,歐亞種仍然不多。常熟地處長三角地區,發展葡萄設施栽培有很多得天獨厚的優勢,從地理位置上來看,上海、蘇州、無錫等大城市距離常熟均不足100千米,產品能在1小時供應到市場:從交通上看,沿江高速、蘇嘉杭高速、常昆高速、錫太一級、沿江一級、蘇虞張一級等高等級公路穿越其境:從種植環境來看,常熟地處長江沖積平原,土壤肥沃、水質清純、空氣清新、工業污染很輕,非常適合優質葡萄生產:從經濟條件看,常熟地處長三角經濟較發達地區,人民收入水平較高,對優質價高的果品的認同需求程度較高:從政策上看,常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高效農業生產,將果品產業列為全市農業三大主導產業,近3年財政用于扶持葡萄生產的資金1000多萬元。這些都為常熟設施葡萄的生產帶來了極好的發展機遇。要真正使設施葡萄生產發揮其增收增效的獨特的顯著作用,尤其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2.1 發展目標!重點追求品質檔次
追求品質檔次,發展無公害果品。高品質的綠色果品既是保證人民群眾吃上放心食品,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果品的競爭力,又是關乎葡萄質量檔次、銷售好壞、效益高低的關鍵,實踐證明,凡重視質量的,葡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十分搶手:凡質量不好的產品,不但價格低而且嚴重滯銷。尤其是在人民對優質果品需求不斷提高的今天。果品的質量應放在首位。盲目提高產量,盲目提早采收。不按規定盲目使用農藥、化肥是影響葡萄品質的主要因素,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切實予以糾正。
2.2 完善技術
2.2.1 因地制宜,選用設施技術 常熟市發展葡萄設施栽培,首要目的是克服夏季雨熱同期,降水量過多對葡萄生產的不利影響,提高果品品質和栽培效益。在設施的選擇上,宜以避雨栽培為主,在原有的雙十字v型架,高寬垂架上增設拱棚,覆蓋棚膜,以達到葡萄避雨生產的效果。適當發展鋼架大棚栽培,實現部分葡萄的早熟、延后生產,延長市場供應期。
2.2.2 因類種植,合理安排品種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品種。選擇品種。要科學慎重地進行科學試驗,引種的同時認真觀察該品種在當地的表現和相配套的栽培技術,挑選市場需求適應南方生態環境,經濟效益較好的組合,逐步推廣。在品種熟性上,重點以早中熟品種為主,搭配部分晚熟品種:在品種種類上,重點在大棚栽培中引種品質優、售價高的歐亞種葡萄,在避雨栽培中重點發展歐美種葡萄。
在具體品種上可選擇歐亞種的維多利亞、矢富羅莎、美人指、里扎馬特、紅羅莎里奧、白羅莎里奧、魏可等。適當搭配部分質優,受市場歡迎的高檔歐美種葡萄,如金手指、翠峰、醉金香等。
2.2.3 因種生產、運用配套技術 要積極開展設施栽培配套技術措施的研究。圍繞“高效、優質、穩產”這個主題,針對葡萄設施栽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組織技術人員開展攻關:要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組織相關人員到周邊地區學習取經,聘請專家學者前來授課:在人才培訓上,要經常組織全市的技術部門,葡萄種植單位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
(1)標準化花果管理。標準化花果管理是生產優質商品果的關鍵技術,有利于果穗的標準化。要合理應用疏花序、疏花、疏果等技術,根據品種特性。生產穗形大小適中、果粒飽滿均勻的葡萄。
(2)肥水標準化管理。積極應用滴灌、測土配方等現代農業先進裝備及先進技術,實現設施葡萄肥水的均衡供應,時時滿足生產優質果的需求。
(3)棚膜管理。設施栽培葡萄,由于覆蓋棚膜的透光率,往往使葡萄的光合能力下降。要科學選擇透光性能好的覆蓋材料,并輔以反光膜等或增掛反光幕等技術,結合適宜的栽培密度及修剪技術,減少光照不足對設施葡萄生產的不利影響。
2.3 發展葡萄冷藏和加工,促進產后增值
冷藏能延長銷售時間,減輕生產旺季的銷售壓力;加工是指發展葡萄釀酒、制罐、制汁。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葡萄制汁、釀酒的需求量會不斷增加。葡萄工業的興起,會進一步促進南方葡萄的生產。
2.4 加強社會化服務
設施葡萄生產具有投入高、技術性強、經濟效益顯著的特點,需要有強有力的社會化服務來作保障。今后在發展設施葡萄生產上,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解決好生產與流通的矛盾,要組織全市各級農技推廣部門、市葡萄協會面向廣大果農開展產前、產中、產后各項服務,避免果農損失,防止挫傷他們的積極性。
2.5 設立支撐保障機制
2.5.1 科學宣傳,提高認識,增加發展的自覺性通過科學示范宣傳,提高葡萄生產單位、專業戶對設施葡萄生產發展前景、生產效益的認識,增加他們自覺發展設施葡萄生產的自覺性。
2.5.2 政策引領,財政支持,增加發展的帶動力 3年來,常熟市政府對葡萄生產的扶持政策是,種植規模在3.33公頃(50畝)以上的,政府每667平方米補貼1000元。建議政府推出發展設施葡萄生產的相關優惠政策,在設施葡萄建設方面,給予一定的財政扶持,解決發展設施葡萄投入大的部分問題,以此來增加生產單位發展設施葡萄生產的積極性,進一步帶動設施葡萄的發展。
2.5.3 協會示范,技術服務,增加發展的推進力 在發展設施葡萄生產上,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示范帶動作用。以協會為主體,開展設施葡萄生產的相關技術的生產實踐,提高全行業的生產技術素質,進而在面上推廣設施葡萄生產。
2.5.4 產后創新,產品升級,開拓更好發展前景 積極進行產后創新,通過果品分級別、包裝升級等措施,全面提升設施葡萄產品的檔次,實施精品銷售策略,實現較好的效益,為設施葡萄的發展開拓更好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