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新移民來加拿大的中國普通技術移民來說,最嚴峻的問題當然是生存問題——什么時候、用多久能找到一份安身立命,養家糊口的工作。很多人帶著期待和夢想來到這個據說勞動力缺乏的國度,收獲的卻是失望和夢想的破滅。也有些幸運兒,來了沒多久就找到一份體面的專業工作,勤奮兩三年,貸款買車買房,實現了在異鄉安居樂業的夢想。還有更幸運的,沒出國之前就拿到了工作,帶著工作直接全家落地。為什么同樣是移民,差距如此之大?現在就我個人的經歷和身邊朋友的經歷,談談自己的看法。
第一,出國前先要調整心態
很多移民是三十歲以上的國營企業或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這部分人的落差最大。在國內,他們一般從學校直接到一個單位,端著很穩定的、特殊行業的鐵飯碗,從來沒跳過槽,也沒被炒過。這些人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后,沒有再為找工作煩惱過,沒有經過市場經濟求職市場競爭的洗禮,一下子到一個自由競爭,事事要自己解決的地方,語言不通,求職碰壁,挫敗感在所難免,會覺得加拿大這個地方一無是處。很多人待了幾個月,國內的職位還保留著,找工不遂,打道回府,等到移民紙快過期了再考慮要不要回來繼續等這個雞肋身份。
要知道就算在國內,如果你離開家鄉,或者從正在工作的城市到一個陌生的城市發展,如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如果你沒有什么背景,一切靠自己從頭開始,也需要三個月、半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找到一份比較滿意的工作。那么在完全陌生的加拿大,語言不流暢,沒有當地學習經驗和工作經驗,你憑什么指望一落地就有人聘用你呢?
所以如果你打算移民,一定先要做好一些準備工作。比如學好英語。這里的英語學習,不是為了應付考試,把分數給移民官看,為了讓他批準你的移民申請,而是為了你自己能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里盡快地適應當地的生活,融入當地社會,所以你不能本著一種應試的心態去學英語,而是要搞好聽力和口語,要達到_種應用自如的境界。
在加拿大求職,用人單位看求職者資歷合格,會先給候選人打電話進行電話面試。這個電話面試非常重要,很多人連對方公司叫什么名字都沒聽清楚就被刷下來。在就業市場過剩的情況下,那么多候選人,他們不會把時間浪費在一個英語說得磕磕巴巴,電話都聽不懂的候選人的身上。
我剛到加拿大的時候,因為在國內做過服裝外貿,多倫多又有很多的批發商和進口商,覺得找一份相關工作應該不太難,于是直接發了很多簡歷,也確實有些公司感興趣,給我電話,都因為電話沒聽懂(他們語速很快,與跟中國做生意用的語速完全是兩回事),連面試的機會都沒得到。這使我下決心埋頭苦學英語,狠練聽力和口語以及豐富詞匯量。
另外,盡量在國內學會開車,到這邊來盡快考出執照。有了車,可以把求職范圍擴大,得到更多的機會。
第二,找對落地地點。
大部分的中國人喜歡在溫哥華、多倫多、蒙特利爾這樣的大城市落地。大城市公司多,機會相對也多,但是因為絕大多數的各國移民都選擇這幾個城市作為落腳點,使得這些城市勞動力呈嚴重過剩狀態。他們有過一個笑話,說一家食品廠的生產線上,包裝工大部分都是碩士、博士,閑聊的時候的話題都是解數學方程式。當然都是各國的新移民操著各種各樣的口音的英語在談方程式。
在各種人才過剩的地方找工作,其艱難可想而知。很多人要么要先打兩三年的體力工支撐家庭,要么申請政府貸款重進學校進修,取得本地文憑,同時過語言關作為過渡,再找工作。
但是在加國中西部的省份艾伯塔(Alberta)、薩斯喀徹溫(Saskatchewan),因為發現了油砂,正在崛起,有一些工程工作機會,帶動著其他行業的發展,對移民的需求正在增加,推出了很多吸引新移民的計劃。尤其是薩斯喀徹溫(saskatchewan)。但是因為那邊的氣候比三個大城市要稍微惡劣些,加上城市規模不大,更像個農村而不像城市,很多中國人不喜歡去那些地方。
西方沒有戶口制度,人跟著工作跑。這些地方因為勞動力缺乏,工資反而比溫哥華、多倫多、蒙特利爾這樣的大城市高,即使打體力工,也比那幾個城市的體力工拿的薪水好,所以新移民如果有石油或者土木工程背景,可以考慮在這兩個省份落地。
第三,利用當地資源,規劃自己的職業前景。
在新移民落地之前,就應該考慮自己移民的目的是什么,打算怎樣發展自己的職業前景。一般人而言,都希望在自己做熟的專業領域里延續自己國內的發展。如果在國內做醫生,做移民選擇要慎重——因為西方的衛生醫療系統自成體系,有嚴格的學習和認證制度,中國人很難取得行醫資格,要通過很艱難的考試。很多人過來后改行做放射科操作人員,或者考護士等等。當然,也有人通過層層考試取得醫生資格的,少而又少。
如果國內時在學校,到了加拿大。也還想在學校繼續教職,這個也比較難。一來要有西方的學歷,并且對英語口語,特別是發音要求比較高。因為最近幾年,很多本科生向學校投訴。非本地出生的教師的英語口音讓他們聽不懂。
甚至連研究生拿助教獎學金,英語也是考量因素之一。這些都是專業能力之外要求的額外能力。
如果你在國內是做IT的,這個行業是最國際化通用的行業之一,也是相對來說比較好找工作的行業。但是IT行業最熱的時代已經過去,勞動力市場也呈過剩狀態,競爭激烈。新移民在專業上最好不要做假,幾個國際證書最好能考出來,因為面試的時候,問問題的也都是專業人員,是騾子是馬,溜溜就知道了。另外一點就是,英語一定要過關。
有人說加拿大政府不承認中國的資格認證,對中國移民不公平——其實政府承認不承認意義不大,最終聘用你的不是政府,而是企業。企業只看你能用不能用。它們用你,就承認你的能力,不用你,政府再承認也沒用。對新移民來說,你要用你的英語和過硬的專業,去說服雇主你是最合適的候選人。
加拿大政府不能干涉企業用人,但是有各種各樣的資源給新移民幫助,幫助他們在盡快融入當地社會,找到合適的工作。比如新移民一落地,可以去政府舉辦的免費語言班學語言。很多省份甚至給補貼。語言過關了,沒有當地工作經驗怎么辦?沒關系,政府還舉辦一種COOP班,為新移民提供找工作的指導。這種班的老師手里有很多公司的聯絡方式,他們教學生寫簡歷,發簡歷,打電話,找實習機會。一般來說,這些公司會收一些實習生工作,有些他們認為表現好的,就留下來做了正式職工;公,司里如果沒有職位,新移民做了一段時間,算是取得本地經驗,拿到該公司的推薦信,再找工作就容易多了。
另外,政府為所有的常住居民和公民提供助學貸款,有孩子的家庭可以得到很多減免,學習完成找到工作后再慢慢還錢。很多新移民利用這個政策重返學校,根據對自己的定位再去讀個學歷或者證書。為找工作打好語言和專業基礎。這里舉兩個例子:
小A。上海交大土木工程專業,在北京做過相關工作,到阿爾伯塔省的卡爾加里落地后,打過九個月的體力工,在某工廠噴漆,后來拿著EI讀英語,一個月后因為三矢打魚兩天曬網被踢出來。這時候找到一個工程公司的專業工作,仍然做土木工程。他進了該公司后,一個人做完了整個小組40%的工作量,并且設計了一個運算小軟件,掛在該公司的應用系統上,為該公司節省了大量的運算人力。所以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很多同事被裁,他因為不可替代,位子穩如泰山。但是他英語不好,所以也不可能再往上升,在公司的地位比較特殊。
小B,在國內電力系統工作。當年在薩斯喀徹溫落地。國內研究生畢業。到加拿大后,讀了一個COLLEGE文憑(相當于國內的職業技術學校、大專),在當地找了一份COOP實習職位后,在卡爾加里找到一份電力系統的工作。公司看中的仍然是他在中國的電力系統的工作經驗,但是在加拿大的學習讓他的語言輕松過關。
總之,新移民要做好心理準備,如果只想來加拿大試試運氣,你最好給自己在國內留好退路。如果你做了一切從頭開始的打算,那就要下決心學好英語,只有熟練掌握當地語言,你才可能去積累當地的工作經驗,融入當地社會。當你真的準備好了,機會自然會來敲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