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堡子風雨,遺跡蒼蒼
久居張家口,常逛武城街,這里終日人頭攢動,熙熙攘攘,是市里繁華的商業區。然這繁華熱鬧之地,怎么叫“武城”街呢?我一直很是奇怪。直到尋根的熱潮一波波席卷堡子里的時候,我才知道,這里原來是雄冠北疆的軍堡,中俄中蒙貿易的陸路碼頭,“華北的第二商埠”。
穿過武城街向西一二百米,就是張家口的母體,或者說是起點——堡子里。一片低矮的灰色瓦楞掩映在數十里高樓林立、音響震天、華燈霓虹之下,顯得格外冷清,昔日的豪華已經遠去,只剩了一脈風骨。就像美人遲暮,僅留下一襲風韻。然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其迷人的身影,默默地堅守在自己的歷史光暈里。
明初,退居漠北的蒙古人,威脅萬全、宣府(宣化),直逼京師。為了守住自己的北大門,明王朝決定于宣德四年(1429年)在清水河西岸以翠屏口村為中心建立軍堡,屯兵防御。據說因為城堡的北面有東、西兩座太平山相對而立,形成巨口,加之在兩山附近居民,多為張姓,軍堡又是由指揮張文所筑,故取名為“張家口堡(俗稱堡子里)”,隸屬宣府鎮。
既是軍堡,以兵營、軍署、官衙為主,其布局嚴謹,呈長方形,中規中矩,齊齊整整。中軸線上從北向南是玉皇閣、文昌閣(俗稱四門洞),并以四門洞為中心形成十字街。西邊有理事署、戶部署,東邊有協標署、守備署等。其構造十分堅固,始為東、南兩門,后又開鑿小北門,四角各有一個戍樓,東南門樓和西城墻上有瞭望和御敵功能的重檐閣樓。堡內所有高層建筑的頂部,都像長城似的呈柱齒狀,遍布箭眼。登上玉皇閣放眼望去,到處棱角分明,威武肅整,充滿剛性,儼然一派武城風貌。
玉皇閣,建于明萬歷九年(1581年),位于堡子里北城墻上,為全堡的制高點,站在其上,張家口一覽無余。玉皇閣有54級臺階(今只有52級,其余埋入地下),據說原有高大的山門,山門內左有鐘樓,右有鼓樓,四角有風鈴。院內正中間是玉皇閣3間正殿,紅柱紅窗紅門。大殿正門上方橫匾書“玉皇閣”,殿內正中有佛壇,上坐玉皇大帝塑像,兩側站立著8名護衛,威武雄壯。玉帝身后墻壁是33位神像和花卉,精致而美麗。正殿兩側均有陪殿和跨院。每每風鈴響起,悠遠而神秘,玉皇閣更顯得仙氣沛然。
文昌閣(四門洞)是堡子里的中心,明萬歷四十六年建造(1618年),與玉皇閣均在堡子里中軸線上。上樓下墩,墩為四門通衢,其穹窿中央鑲嵌一塊磨盤大小的圓石,石板上刻著八卦圖,四周是精美的蓮花瓣。四門上方題字,南曰“文昌閣”,北曰“鐘樓”,東曰“鼓樓”,西曰“山樓”。樓頂立脊英武,紅磚灰瓦,喜氣華貴。礅臺東南、西南角各有一石質基座,一邊置鐘,一邊置鼓,獨特而氣派。
掄才書院,坐落在書院街,光緒四年(1878年)由察哈爾都統穆圖善(滿族人)和萬全知縣尹開先邀集滿漢紳商捐資而建。“掄”是挑選,“才”是人才。掄才,意為培養和選拔人才。掄才書院不負其名,才俊輩出,聲名遠播,1923年秋季,康有為還曾到此講演,據說,當時聽眾達數百人。大門兩邊是一幅對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德參天地道貫古今”,兩側的墻壁上鑲嵌著兩塊一人多高的石碑,碑的上部為鏤空雕刻的二龍戲珠,下邊為楷書碑文,記述著書院的歷史。院內正堂供奉著孔子牌位。兩側有房五十多間。修繕后的書院,常舉辦茶座香逸,常舉辦書展、畫展,典雅悠然,品高氣貴。
定將軍府,坐落于堡子里鼓樓西街。府邸是個七連環的院子,飛檐斗拱,雕梁畫棟。定將軍府是清中晚期戰功顯赫的滿清貴族定安將軍的御賜府第。定將軍叫定安,滿清貴族,漢姓黃。年輕時曾隨格林沁征討捻軍,升為一品頂戴。為了加強北方防御,皇上派他到關外訓練八旗子弟,住在張家口,是中國北方訓練八旗子弟的總司令。傳說定將軍既兇狠又慈悲,出征捻軍時,為了破壞捻軍的群眾基礎而殺人無數。但他卻善待家丁,每到災年,還大開倉庫賑災,留下家中所需,剩下的全部都接濟百姓。后來在一次戰斗中丟了腦袋,清廷賜金頭入葬。
康熙旅店。堡子里鼓樓西街4號院就是久負盛名的康熙旅店。張家口的旅店來來往往的多是商人,當年康熙來張就是以商人身份住進了當時的堡子里鼓樓西街大興客棧。他白天出去,晚上回來常常邀王掌柜嘮嗑。店掌柜是個熱情友善之人,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康熙十分信賴,臨走寫了一張單子,托王掌柜幫忙買些張家口的土特產,但沒留銀子,只留了一封蓋有個人手章寫明送貨地點的信。王掌柜采買好就把東西送到。可收貨人也沒有給銀子,就在他忐忑不安的時候,上面傳他進宮,進殿后,王掌柜發現原來的客人竟然是皇上,非常驚駭。皇上給銀子他堅辭不要,最后賜他一雙自己在張家口曾經穿過的靴子。王掌柜回到家中不久,康熙就頒了一道圣旨,念王掌柜照顧圣上有功,賜銀萬兩。王掌柜把土房翻新成了瓦房,將圣旨和靴子供奉起來。后來,這個客棧就被叫做“康熙旅店”。
走在堡子里狹窄的街道上,看著那時常出現的箭眼、古老門樓精美的雕刻與門下精致的石鼓、遙想當年堡子里口令陣陣,商賈云集,感慨萬千,真是歲月更迭,滄海桑田。
雄關漫道,烽火連連
1368年,明軍攻入大都(今北京),元順帝逃往漠北,其殘部大多聚居在宣府鎮的北部和西北部,亦即張家口一帶。因張家口北、東、西三面有山,呈一個門字形。其門口又是草原通向內地的交通要道,所以鎖住門口,敵自難以來犯,這樣張家口就成了明王朝的北大門,京師鎖鑰要地。故此,堡子里被明朝視為抵御元兵殘部、拱衛京師的軍事要塞,1429年派掛鎮朔將軍印的總兵來鎮守。當時全國總兵62名,而總兵掛印稱將軍的僅有8名,張家口讓這樣的總兵來駐守,可見朝廷對此地的重視非同一般。
戰爭之初,來犯之敵多為經濟侵略,蒙古部落亦如此,他們憑借著飛奔的戰馬和驍勇的士兵,到處搶掠,關口首當其沖,幾乎整個明王朝時期,張家口一帶兵戈頻仍,烽煙連連。僅就《宣府鎮志》和《宣化縣新志》記載的較大戰事就達五十多次。我們從馬芳(1517-1581)的經歷就可見一斑,嘉靖四年(1525年)年僅8歲的馬芳在張家口蔚縣老家,被俺答擄走,被迫為人放牧。懂事的馬芳想念家鄉歸心似箭,苦練騎射,幾年后成長為一名武藝高超的青年,據說曾一箭射死過老虎。嘉靖十六年(1537年)20歲的馬芳尋機逃到大同明軍部隊。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十月,俺答首領錫林阿巴圖率部進犯京師,已是宣府總兵的馬芳與大同總兵一道,打退入侵之敵。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俺答部又進犯張家口一帶,馬芳在馬蓮堡迎戰,敵軍驍勇無比,攻塌堡墻。部下請求修理,馬芳不但不修城墻,反而,命令打開堡門,偃旗息鼓,一時堡內靜若無人,當時天色將黑,敵人唯恐有詐,不敢貿然前進,又不敢休息,只在堡外徹夜舉火喊殺,馬芳卻在大帳以靜制動,待敵人鼓噪一晚精疲力竭,馬芳說:敵已疲憊,此時出兵,必獲全勝。果不其然,一場“空城計”再次打退俺答人。隆慶二年俺答首領錫林阿巴圖再次來犯,搶掠蔚縣,襲擊宣府,企圖使馬芳首尾不得相顧。馬芳一面援救蔚縣,一面令宣化軍民伐木環衛宣府城。蒙族騎兵徘徊不能前,又恐馬芳援救蔚縣的大軍返回,兩面夾擊,五萬騎兵無奈撤出。蔚縣之圍解除后,馬芳立即率兵追擊,在長水海子大敗敵軍。
烽火連連,軍堡數度酣戰,箭矢如麻,從未失守,關隘巍然。
商旅風華,駝鈴聲聲
我國北方素有壩上壩下之稱,壩上為草原,壩下為平原,壩上游牧民族需要壩下的絲綢、茶葉、食鹽、糧食和日用品,壩下農耕民族需要壩上的戰馬耕牛、肉奶、毛皮等,處在壩上壩下臨界區的張家口,自然就成了草原與中原物質交換的商貿重地。
武城初期,城內雖以大批官兵為主,但還有部分本地居民和少量官兵家屬。雖然朝廷禁邊,但戰爭間歇期,蒙漢百姓因物質的互相需要亦不乏走私貿易,尤其蒙族更為迫切,他們急需內地的糧食和日用品,蒙俺答部曾多次要求互市,明庭為防止蒙族部隊長驅直入和搶掠市場拒不答應。蒙族便經常派騎兵搶掠村莊,致使戰爭不斷,漢族百姓生靈涂炭,蒙族士兵也傷亡慘重,俺答王妃三娘子深為痛切,在俺答王對互市心灰意冷肆意掠奪之時,力陳利害勸其與明廷修好互市。經過多次談判,隆慶四年(1750年),明廷封俺答為順義王,隆慶五年(1751年)五月,雙方終于達成了“隆慶和議”,開始了歷史上有名的“茶馬互市”。
張家口的“互市”初有重兵把守,管理得當,貿易安全,發展甚為迅速。不僅俺達部與之貿易,后來發展到幾乎所有蒙族部落都來此貿易。官市每年有數以萬計的馬牛羊、皮毛進行交換,民市上品種更為豐富,各種日用品、奢侈品進入蒙族。張家口貿易市場出現了空前繁榮景象,明朝詩人穆文熙曾寫道:少小胡姬學汗裝,滿身貂錦壓明瑯,金鞭驕踏桃花馬,共逐單于入市場。俺答王死后,三娘子按照游牧民族的風俗先后嫁給了汗位繼承者黃臺吉和扯力克為妻,極力維護蒙汗關系,使“茶馬互市”得以維持,1587明廷為表彰三娘子的貢獻,冊封她為忠順夫人。
茶馬互市后,從今天的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庫倫)到張家口的張庫大道上,終年駝鈴聲聲,商隊絡繹。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駱駝和嘞嘞車不遠數千里,過草地走沙漠,不辭辛苦,將中原大批的茶、絲綢、食鹽、瓷器等物資從這里源源不斷運往蒙古大草原,甚至到俄羅斯的恰克圖。而蒙古的馬匹、毛皮、蘑菇等也通過這里銷往中原各地。張家口成了中、蒙、俄三地商品集散地,商戶云集,像大玉川茶莊這樣的名商家紛紛落戶。據記載,在這里經營的商戶,清初80家,道光年間260家,同治年間530家。民國初年僅大境門外的店鋪就達1500多家,據《張庫通商》記載,年貿易額達到1.5億兩白銀。張家口成為盛極一時的“華北第二商埠”,大境門外出現了“穹廬千帳,延綿數里,隱隱展展”的壯觀景象。
民國三年(1914年)政府宣布張家口為對外開放商阜,中外商賈風云際會,紛紛來張買房置業。各種店鋪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堡子里多以富商大賈,尤其票號居多;堡子外多以店鋪為主,像南京、蘇杭羅緞鋪,澤州帕鋪等等,比比皆是。張家口很快形成了一個繁華的商業區。民國十二年(1923年),這里的票號、錢莊已多達42家。鼎盛時期,外國洋行44家,僅堡子里就設有中國銀行、欲源生錢莊,欲源永錢莊、復興成銀號、宏盛票號、裕興票號、恒北票號等數十家票號。尤以晉商票號最多,祁縣喬氏家族在堡子里二道巷開辦了宏茂票號,太谷的曹家開設了錦泉涌、錦泰亨、錦泉興票號。張家口成為晉商叱咤風云、大顯身手的黃金寶地。
駝鈴已經遠去,箭眼只剩遺跡。而今,武城街華樓矗立,霓虹閃爍,各地商品鋪天蓋地,壩上壩下蒙、回、漢族民眾,和睦一家,購物旅行,暢游于美麗的清水河東西。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