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家莊市橋東區的煤市路8號——這是我家居住了半個多世紀的老院。
上個世紀初期,正太鐵路一通車,一些腦瓜靈活的井陘人和山西人就忙活起來了,他們雇用車皮把家鄉上好的煤炭運到石家莊來,在靠近火車站東邊的一條街道上,開起了煤店、煤場,把煤零售或批發給城里的人們,生意做得紅紅火火。那時,鐵路運輸業的發達,能源業的繁榮,有效地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使城市人口劇增,城區范圍迅速擴展。解放后,煤炭銷售改由國家統一經營,這些煤店、煤場也就先后關閉。但這條街道的這段輝煌歷史卻因了它的名字永遠讓人們記在了心間,這條街道至今仍被稱作——“煤市路”。
當年,我的爺爺,就是在這個院內煤場忙忙碌碌中的一個。因此,解放后在這院內給我們留下了幾間房屋。于是,到了1956年的秋天,我們舉家遷居到了這里。
這個院落足有四畝地大小,方方正正的。四周散落著的低矮的小平房內,住著十幾戶雜姓人家。他們遇事相互幫持,親親熱熱的像一個大家庭。放了學我常到街上去玩。那時,石家莊城區很小,作為主干道的中山路和解放路也不寬,兩旁很少見有樓房。
沐著時代的風雨,我們的老院,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
1958年,搞社會主義大躍進,這個院子變成了街辦工廠。院內的住戶全都讓搬到別處去住。記得,我們一家搬到了距此不遠的正義街的一座一間半的小屋子里。屋子整天黑乎乎的,因為沒有窗戶。一盤不大的土炕上,擠著我家男女兩代6口人。
1962年,街辦工廠下馬了。我們都高高興興地重回大院。幾年不見的鄰居好友,互相登門看望,有說不完的心里話。
因為年久失修,在1963年發洪水中,院內很多房屋嚴重漏水,有一些倒塌了。這時,我父親的工作單位,派來工人,拉來磚和木料,幫助我們蓋起了新房。
“文革”開始后,本來溫馨熱鬧的大院又冷寂下來。一些被稱作是“地主”“資本家”“小業主”的住戶,被強行趕回到原籍農村去接受群眾批斗,幾乎所有的青年學生都上山下鄉,去接受“再教育”……那時,院子里很難見到一張笑臉,而時時灌入耳膜的是街上先是批斗“牛鬼蛇神”、后是造反派打砸搶、武斗的高音喇叭傳來的噪雜的吼叫聲。直到“文革”進行四五年后,記得有一次,我從工作的無極縣回到家中看望老人,半夜里卻被人擂開門帶到派出所,說是審查“暫住人口”。直到天明,驗明正身后才讓回到家中。
在那動亂的年月,我們的大院和整個社會一樣,充滿了惶惑、恐懼,哪里還能有一個安安穩穩過日子的家啊!
后來,“四人幫”終于垮臺了!不久,被遣送回老家的叔叔、大伯,上山下鄉的弟弟妹妹們又陸陸續續回到大院。這時的大院里,人們又一次團聚了,又一次歡騰了!
幾年之后,院里的人們開始富裕起來。孩子們長大了,有的結婚生了子女,住房開始緊巴起來,不少家戶把房屋進行了翻蓋。有的在屋旁的空閑地上也蓋了房,甚至戳起了二層小樓,他們把自己的房屋連同房前地用一道磚墻圈成了一個小院,成了獨家獨戶。這樣,本來偌大的一個院子就被兩側密集的“小院”,擠壓得中間只剩下了一條窄窄的小道。于是,這個大院后來就被更名為“新光里”——我家就成了煤市路新光里的一戶。
如今,隨著城鎮居民住房制度的改革,大多數住戶又在別處購置了新房。這時,新光里的舊房屋就出租給了進城做生意的農民工。白天,他們在攤位上忙碌,院里靜悄悄的。晚上,家家戶戶燈光明亮,看電視的,打撲克的,洗衣服的,逗孩子的……滿院子寫滿了歡樂與熱鬧。雖然,夜空中彌漫著一種濃濃的現代化都市生活的氣息,但再看居住的生存環境硬件呢,卻與當代的城市生活極不協調。冬天,家戶里都還是采用老式的煙筒取暖,院子里自來水管水龍頭在凜冽的寒風中凍得低垂著頭。主人怕把水管凍壞,就用草繩或者塑料布一匝匝把它們纏裹起來。全新光里只有一個很小的公共廁所,每到早晨,如廁之人排成長隊。院里沒有下水道,戶里的垃圾、臟水,都得裝進小桶里,用小木車吱紐著拉到大街上去倒掉。因為住戶天一亮就得趕到攤位上,公用小道沒人打掃,就常年積滿了臟土、落葉………
再看整條煤市路:街道多年缺乏整修,有的路燈不亮,有的路段坑坑洼洼。時有下水道堵塞,雨后滿街是水。雪后殘雪堆積,路滑難行。為此,曾有市民寫信給有關部門,建議整修街道。回答說,此路已作了統一規劃,不久即將拆遷,不再進行整修。
那么,何時才能規劃拆遷呢?人們在翹首期待著。
去年,母親患重病住進醫院。彌留之際,聽到“拆遷辦”已經成立,正在與搬遷戶協商簽署協議的消息,說:“這下可好了,我們快要住上新樓房了。”說這話時,老人久病憂郁的臉上竟然露出了笑容。
哦,老院,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家五代人曾經住過的老院!這院中遍地印有我們的足跡。屋墻上的每一條灰痕,每一縷木紋,都留有我們的氣息,見證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愿和理想,一次又一次地感受過我們從遠道歸來后流著眼淚的撫摸,續接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數不盡的酸甜苦辣的人生故事……這一切,難道都會隨著這老院、老屋的消失而跟著失去嗎?流動的現實終究會成為凝固的歷史。但我想,這歷史,這幾輩人的生存軌跡會永遠深深鐫刻在我們心中的。伴隨著時代的前進,這以往的東西都會在消失的烈焰中涅槃新生,永遠成為我們今后創造新生活的精神滋養、溫暖、動力和勇氣。為此,我們又怎能不感到由衷的欣喜和歡樂!
煤市路及北鄰的民生路、電報局街一帶,是石家莊的老根兒,是市內僅存的歷史價值很高的老街區。這里建有石家莊最初的煤炭市場和電報局,曾擁有繁華的商業和服務業,設有外國人居住區,擁有19處有文物價值的歷史遺存……這里古老的街道、店鋪、四合院以及別具一格的閣樓建筑,成了民國時期石家莊城市發展的縮影。為此,石家莊市政府已初步擬定了在這里建立“歷史文化一條街”的城市改造規劃方案。我們的煤市路就規劃在其中。我想,在不太久的將來,這條薈萃了石家莊古建筑精華的“歷史文化一條街”,將靚麗登場于充滿著現代文明氣息的高樓大廈之中,向人們娓娓講述石家莊那凝重而久遠的歷史。自然,這歷史畫頁中也有著關于石家莊最初的煤炭市場和當年居住在煤市路的人們艱苦創業的動人故事。
無疑,以后的日子會越變越好的。再見了,我難忘的城中老院!
(責編: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