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玉華,1964 年生于河北省大城縣,現任廊坊畫院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97 中國畫壇百杰,河北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河北省人物畫研究會副會長、廊坊市美術家協會主席。
作品獲全國首屆花鳥畫展一等獎、第八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全國體育書畫展金獎。入選第三、第四屆全國體育美展,第十一屆全國新人新作展, ’97 中國畫壇百杰作品展,中國山水畫 #8226; 油畫風景展,全國中國畫人物展,第三屆全國工筆畫展,紀念反法西斯勝利 50 周年全國美展,中華世紀之光中國畫提名展,第一屆全國美術金彩獎提名獎等。獲河北省政府第六屆文藝振興獎,出版有個人畫集五部。
或許距離能夠產生美,或許回憶是通往藝術的天然橋梁,總之,孩提時代的美好回憶成了玉華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回憶是神奇的,它浮現的都是印象最深、最美的瞬間;回憶是朦朧的,如夢如幻,離藝術似有一步之遙。“五十年前作小娃,棉花為餌釣蘆蝦。今朝畫此頭全白,記得菖蒲是此花。”白石老人最動人的作品,不都是從回憶的深井里打撈上來的嗎?玉華的鄉土系列也都籠罩著一層淡淡的回憶薄霧。
與其說是回憶,不如說是回味。或許讓畫家沉醉其中的并不是具體的情節事件,而是它們在心靈深處的回聲。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張玉華有一顆感受自然生命的慧心,在他眼里,大自然就是一首無字的詩——春天婆娑搖曳的柳絲、夏日風中起舞的蓮葉、秋季萬頭攢動的向日葵、深冬瑟縮枯干的藤蔓、池塘里戲水的頑童、善良多情的農家女……都在畫家的心中留下了難以忘懷的情調與韻味,就像鐘聲的裊裊余音,漸行漸遠,不絕如縷,而這悠悠情韻不正是畫家最想傾訴的嗎?
有時,關于藝術的種種說法在我眼前都模糊了界限,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都幻化成了一顆心,一雙手;心,如水,在感受著風的存在,風起則浪涌,風平則浪靜;手,在表達,那浪花,那漣漪,心曲悠悠,悠悠心曲,一切藝術,莫不如此吧。每次讀玉華的畫作,這種感覺就一次次找到佐證。他的畫不就是鄉野的清風在他心靈的湖面泛起的美麗漣漪嗎?童年鄉村生活的點點滴滴宛若從他心頭掠過的陣陣清風,風已遠去,圈圈漣漪卻在他筆下變成了情韻濃濃的面畫……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