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機時代,中國作為正在崛起的發展大國,其影響力與日俱增。在成功舉辦奧運會、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和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后,北京迎來了后奧運的全新轉型期。北京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了全面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新階段,城市發展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中共北京市委十屆七中全會提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瞄準建設國際城市的高端形態,從建設世界城市的高度,加快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發展戰略,以更高標準推動首都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這是新時期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面對首都在國家工作大局中所承擔的重要任務,面對推動首都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歷史使命,北京新的發展戰略的提出恰逢其時,立意很新、意義很大、目標很高、底氣很足。
“世界城市”,正在成為北京城市管理者嶄新面對和予以深刻理解的詞匯。3月1日,“2010年世界城市建設國際論壇”在京召開。來自駐華使館、跨國公司、國際組織及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等近500名中外代表就世界城市建設展開了理論研討和國際交流。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吉林,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國別主任Subinay Nandy出席論壇并致詞。北京市朝陽區區委書記陳剛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偉光,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中國外交學院前院長、歐洲科學院副院長、國際展覽局名譽主席吳建民,中國美國商會會長Michael Barbalas,德意志銀行集團亞太區副首席運營官Richard A·Yacenda,國務院參事、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牛文元和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楊開忠等專家學者發表演講。這是北京第一次就“世界城市”開展的國際交流論壇,目的是加強交流,更好把握世界城市建設的基本內涵和內在規律,探求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有效途徑。
縱覽世界歷史,城市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形態。國際城市是城市形態的高級階段,而世界城市則是國際城市的高端形態。縱觀當今主要世界城市,其特點、功能與定位有共性:國際經濟控制功能彰顯,國際政治中心地位突出,國際服務業集聚發達,國際信息樞紐作用顯赫,國際文化交流頻繁,并且充分體現國家、區域精神與競爭力。
世界經濟政治格局變化和重心東移,為北京建設世界城市提供了歷史良機。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為北京建設世界城市提供了高起點、高平臺。首都厚重的文化積淀為北京建設世界城市提供了強大的軟實力保障。北京要建設成為世界城市,其發展方向將是成為國際組織的主要集聚區、東西方文明融合的多元文化中心、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世界金融決策和服務中心、海陸空的立體化交通與現代物流樞紐等。探索中國式的世界城市建設創新模式,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世界城市,北京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按照中央確定的中國現代化的“三步走”的戰略前進,按照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要求去實施,一個充分展示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人和諧,融古典與現代于一體,展現社會主義大國首都風貌的北京將屹立于世界的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