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檔案館共保存有606卷保定商會檔案,該檔案記載了1907-1949年保定商會及其所屬各同業公會的機構設置。人員更迭,商業經濟和政治活動,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清朝末年,北洋軍閥時期,日偽時期,國民黨統治時期的保定工商業發展狀況,是研究保定和河北省商業發展史的珍貴史料。保定商會檔案是全國保存較完整的商會檔案之一,繼蘇州檔案、天津檔案之后列第三位。保定商會檔案由于保存完整,歷來被史學界高度重視,特別是近些年來全國各地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以及歷史學、檔案學方面的學者在論文撰寫時經常慕名來保定市檔案館查閱保定商會資料,保定商會檔案資料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一、保定商會的歷史地位
保定地處京畿,南通九省,北貫三關。自古為北方重鎮,元朝始號通都,明為府治。公元1669年始為直隸省會。保定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城,文化事業昌盛,作為直隸省的首府,帝王巡顧,要員任守。常駐大量軍隊,達官顯貴在此聚居。人口的密集使保定有著廣泛的消費群體。清末民初,保定被譽為我國北方著名的“學生城”。學校機構林立,學生人數眾多,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接受新鮮事物能力較強,對如洋布、洋火、洋油等洋貨的認知度較高,這些因素都促使保定商業更加趨于多元化、層次化。
保定商會的產生和發展,同近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息息相關,特別是同中國資產階級活動緊密相聯。商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研究課題,對于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當時的社會有著重要作用。1907年創立的保定商會經歷了清朝覆滅、民國成立、軍閥混戰,到1927年國民黨完成形式上的統一才得以暫時安定。這個時期是保定社會較為動蕩的一段時間,然而對于保定商會來說卻是最為活躍的時期,保定商會最具規模,發展最快也在此時。抗日戰爭時期,檔案資料主要記述商會發展基本停滯,被日偽政府所控制,解放戰爭時期,商會資料主要以同業公會為主。保定商會的存在是具有時代特征的,在當時社會中的作用是顯著的,社會影響是廣泛的。1907年至1949年的保定社會明顯帶有商會的烙印。
二、保定商會的建立
保定商會的成立較直隸地區其它商會要早,1907年5月15日,保定商務總會在保定成立,其宗旨是“圖謀工商業及對外貿易之發展,增進工商業公共之福利。”保定商務總會1907年在組織結構上設總理一名,協理一名,作為商會的最高領導和次高領導。商會的基本構架是由總理、協理為領導層,文牘會董、評議會董、庶務會董、會計會董、特別會董、坐辦為第二層,各行會董為第三層。最后一般會員為底層組成的層級結構體系。如下圖。
最高領導層由總理與協理構成。其下的文牘會董、評議會董、庶務會董、會計會董、特別會董、坐辦均是常設人員。分別相當于現在的會計、秘書等部門的領導,負責總會內部的正常工作,與總理、協理共同組成管理機構。有重要會議時。再邀請各行會董參會,遇到重要活動及全體大會時。以上人員及一般會員同時參加。1915年依據新頒布的《商會法》,保定商務總會改稱為保定總商會,采用董事制,設會長一名,副會長一名,作為商會的最高領導和次高領導。與1907年相比,基本構架沒有改變。人員只是換了個名稱而已。
商務總會的任務,一是研究促進工商業之發展方法:二是介紹和指導對外貿易。調處工商業之糾紛:三是調查統計工商業情況及縮纂資料:四是確認商品之產地、質量、價格;五是保護工商業者合法利益。代為申訴,以及市價,修定會章等。商會內部的財經制度是保定商會的重要制度。也是民主氛圍的重要體現。商會的財經制度非常嚴格,凡收取款項,隨時發給收條,由總理、協理議決后共同簽字收訖。支出曲會計會董列出明細預算表,支款在十元以內的由會計會董和其他會董商議簽字支發:數額在百元以內的需與總理、協理商議簽字后方可支發:若有特別出項應邀集全體會董決定后交由總理、協理聯袂簽字實施。每月收支結存后,會計會董交予總理、協理及其他會董稽查校對一次。以昭核實。年終時由總理、協理逐項宣告,再由全體會員公舉二人查賬,最后交總理、協理當眾宣布,一方面具報商部存案,一方面出榜公示商戶,以使商會上上下下為之信服。
保定商務總會改組后。依據《商會法》每兩年換屆一1次,以投票方式選出會長及副會長人選。《商會法》還規定商會會員之選舉權,以企業資產一千元為一權,不足一千元之小戶只有選舉權,而無被選舉權。
三、保定商會的特點
保定商會是清末新政下的產物,是官方批準設立的并由農工商部發給印信。政府制定總章程,對其核心成員的構成、會董資格、會章制定等均加以審查。保定商會必須依照政府有關法規所規定的權力、義務、職責進行活動。
保定商會雖然是“官督”,但卻明顯有“商辦”的特點。保定商會有相當的自主權,可以依據商會總章程制定本會自己的章程。可以自己選舉領導層,可以自己支配會內的財務,可以直接對商會內各商進行行政處罰而無須請示官府……保定商會是一個有著相當自治權力的商辦民間組織。雖在發展過程中困難重重,但也生機盎然。
保定作為鐵路沿線城鎮,工商業比較發達,但近代化的商貿機構屈指可數,絕大多數商貿活動仍然是通過店鋪、集市來進行。保定商會屬下雖然店鋪較多,但絕大多數店鋪規模很小,設施簡陋,資金有限,經營范圍狹小,基本上多是經營糧、棉、油、布和日用百貨等生活用品,經營方式也都比較陳舊落后。
保定商會極少參與政治活動,是因為“在商言商”的思想貫穿始終。究其原因,任何政治運動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價,無論是抵制外貨還是罷市,包播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其他后續影響。工商業者較諸其他任何社會階層所遭受的經濟損失都更為明顯和突出,損失的程度有時根本無法估計。而且運動越持久。損失就越大。
保定商會在社會動蕩時期游走于社會各種勢力之間尚能為會眾、百姓排擾解難,有所作為;然而在中央政權相對統一后,自身卻無法擺脫被政府利用的命運。保定商會是在政府主導下成立的,必然受到政府的制約,對政府的依附性是它的本性,對抗官府不是它的秉性。然而保定商會作為工商業者利益的代表,總是基于自己的利益需要,從而對官府表現出一定的抗爭性。這種矛盾體現在商會活動中畢竟是一時一事的行為,不會長久。保定商會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政府盤根錯節的關系表現為在各種社會、經濟生活中“傾向于遷就甚至屈從于官方權力”的狀況。保定商會在清末民初社會變革中表現出的一些進步性并不能掩蓋其與生俱來并占主導地位的保守性。
四、保定商會的作用
保定商會在發展商務、調節內部糾紛等方面多有成績。尤其是保定商會成立以前,農村災荒后的賑濟工作除少量個人的慈善活動外,一直是一種政府行為。商會成立后,多方位參與了賑濟救災工作,對政府的救濟起到了重要的幫助作用。慈善事業最缺少的是資金,商會在這方面對當時育嬰堂和全節堂兩堂做了有力的支持。除此之外,保定總商會還在日常事務中多方幫助育嬰堂等機構,利用與社會各界的關系,共建普濟施醫院,促進了慈善事業更好更快的發展,以適應更多求醫問藥者的需要。
保定商會章程中載明的輔助政府促進工商業進步和發展的宗旨和任務,正是商會社會定位和基本功能的體現。這也就是說,商會是介于政府和工商企業之間的社會團體,為促進民族工商企業的進步和發展,起到上通下達、協調配合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它的基本功能體現于經濟領域。“商興則民富,民富則國強,富強之基礎,我商人宜肩其責。”
隨著通商的增多,外國資本進入內地的渠道也多了起來。外國資本勢力逐漸滲入保定市場,使保定商會與國際市場的聯系日趨緊密,在一定程度上對某些出口商品的發展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如慶興蛋廠的產品遠銷歐美等國家。但更為主要的是,外國資本勢力在保定市場的擴張。對保定的民族工業造成很大沖擊,對商會里某些商戶形成很大的挑戰。由于當時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原因,保定商會對此卻也無能為力,只能盡力守業,幾乎沒有與外國資本相抗衡的力量。
經濟近代化和國家工業化,不過是工商界夢寐以求的美好愿望和單方面的努力,很少獲得政府方面真正有力的支持和扶助。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統治政權對民族工商企業不僅不履行其振興保護之責,反而濫施權力,對民族工商企業竭盡敲骨吸髓之能事。以滿足本身的利益需要。這使得保定歷屆商會不得不為此而頻繁奔走于政、商兩界之間,以求緩解矛盾,協調關系,排除阻力。讓艱難支撐、時起時伏的民族工商企業獲得一個稍稍有利振興發展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