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利用白釉為底釉,表面施以鈞花釉,燒制出清藍、藍白、紅藍等多彩、無裂紋的鈞花釉。該釉自然流淌、色彩絢麗,是一種具有很高欣賞價值的高溫窯變花釉。
關鍵詞:鈞花釉;高溫窯變花釉
1前 言
鈞瓷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之一,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于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和“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鈞花釉瓷器五彩斑斕、渾厚端莊、典雅大方,造型上既要講究實用功能,還要考慮到藝術美。鈞花釉是瓷器中著名的顏色釉,又是窯變釉的代表,其特點是通體天藍色中,閃爍著紅色或紫色的斑塊,色彩艷麗、藝術風格獨特。鈞花釉獨特的窯變釉色,是自然形成的,非人工描繪,每一件鈞瓷的釉色都是獨一無二的,釉色千變萬化,突顯了鈞花釉的名貴。鈞花瓷器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經歷了久遠的輝煌,既有官窯的盛譽,又得平民的厚愛,家傳為寶。
當今的鈞花釉產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為適應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和家居特點,進行了大膽的工藝創新,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由于原料和能源的地域性差異,如按照傳統制作工藝來制作鈞花釉,生產成本很高。本實驗利用本地資源,采用簡單工藝制作的鈞花釉,既具有古鈞花釉的藝術底蘊,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
2試制實驗
2.1 坯料
坯體為生產陳設青花瓷用坯,于1300℃燒成瓷化,燒成溫度與鈞花釉相匹配,其化學成分見表1。
2.2 釉料
本實驗所用到的釉用原料主要有:陳坑長石、德化長石、高嶺土、方解石、滑石、白云石、石英、透明熔塊和化工原料。釉用原料的化學組成見表2。
2.2.1 底釉
底釉為白釉,施于坯體上進行素燒。其化學組成見表3。2.2.2 面釉
面釉施于素燒白釉坯上,因此必須與底釉在高溫下有一定的流動性,以保證因分相形成均勻的花釉流紋;其次,面釉必須與底釉結合良好,并且流紋自然舒暢,呈現多種顏色。通過多次試驗,確定最佳的面釉配方如表4所示,化學組成見表5。用該配方所制備的樣品,紅、藍、黃、白相間,釉色鮮艷、紋理清晰、自然流淌,甚是美觀。
2.3 底、面釉工藝參數
按配方準確稱料入球磨機。
料:球:水的比例為1:2:0.8
含水率:45%~48%
細度:底釉萬孔篩余0.2%~0.4%;面釉萬孔篩余0.1%~0.2%。
2.4 施釉
坯體先施一層0.2~0.5mm厚的白釉,干燥后入電窯素燒,素燒溫度為800℃,素燒好后再施一層鈞花釉,釉層厚度為0.7~1.0mm。
2.5 燒成
待產品干燥后(素坯水分小于3%),入窯緩慢氧化升溫到900℃,時間為3.5h;900~1250℃為強還原焰燒成,時間為2.5h;1250~1310℃用弱還原焰煅燒,時間為0.5h;中性焰高火保溫0.5h,總燒成時間為7h。
3實驗結果與分析
3.1 面釉中氧化鈦含量的影響
鈞花釉獨特的藝術效果與鈦白粉在釉中所起的分相作用有關,二氧化鈦在釉中的影響很關鍵,它的含量直接影響釉的發色。還原氣氛燒成時,根據二氧化鈦含量的不同,釉色呈現從淡紅、藍白至藍色等不同顏色。二氧化鈦加入量為2%時,釉呈淡紅色帶白絲;二氧化鈦加入量為4%時,釉呈藍白色絲;二氧化鈦加入量達6.5%時,釉呈藍色帶黃白絲,瓶口處呈紅藍色絲條或紅色斑塊。
3.2 白釉在鈞花釉中的作用
白釉作為鈞花釉的底釉有利于促進鈞花釉分相,由于白釉中含鈉和鈣,有助于花釉中的銅和鈦發出銅紅色和天藍色,形成五彩斑斕的藝術效果,使鈞花釉釉色鮮艷,提高產品的觀賞性。同時,經過素燒可降低半成品缺陷,在燒成后賦予鈞花釉自然流淌的效果。
3.3 燒成溫度的影響
本項目鈞花釉的最佳燒成溫度為1310℃。1280℃以下燒成的產品,其釉面光澤度較低,釉流淌效果不明顯,釉色較為暗淡深沉;1320℃以上燒成則釉的高溫流動太大,會產生脫口現象,底部堆積太多的釉料,不利于修飾產品。
3.4 施釉手法的影響
該鈞花釉以淋釉為主,但也可以浸釉和噴釉,浸釉的產品燒成后各種色彩融合不協調,顏色過渡不自然,比較單調。噴釉則很難把握產品的施釉厚度,容易造成釉層不均勻。最佳的施釉方式為淋釉,該手法適應此鈞花釉的藝術特點,燒成后顏色柔和自然、典雅美觀。
3.5 燒成氣氛的影響
鈞花釉以還原焰燒成為主,兼以氧化焰、弱還原焰和中性焰交替燒成。900℃以前為氧化燒成階段,900℃之后進入還原階段;900~1250℃為強還原焰燒成,之后以弱還原焰燒成至最高溫度1310℃,并以中性焰保溫30min。在還原階段,還原氣氛的強弱對產品影響很大,還原氣氛太弱則產品呈藍色帶紅效果,釉面天藍色調覆蓋面積較多;還原氣氛過強則呈紫色帶黑,釉面暗淡無光。
4總 結
無裂紋鈞花釉利用白釉做底釉,面釉燒成溫度為1310℃,以還原焰燒成為主,兼以氧化焰、弱還原焰和中性焰交替燒成,在還原氣氛結束時改為中性焰或弱氧化焰保溫30min效果更佳。燒制的產品沒有裂紋,此釉制作工藝簡單、原料成本低、釉面效果好。
參考資料
[1] 仿古鈞紅釉鈞花釉的研制[J].江蘇陶瓷,1993,4.
[2] 中國鈞瓷研究所.鈞瓷百科[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