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覺王國,精細而又幽深。鐙骨,是人體中最小的一塊骨頭,可一旦它出現了故障,人就會頓時陷入無聲的淵藪。相當一部分患者由于耳硬化導致鐙骨不能振動,造成傳導性耳聾。
傳統的治療方法是切除鐙骨,植入一根肉眼難以看清的人工鐙骨。可是,植入人工鐙骨后,患者雖然恢復了聽覺,卻時常會感到頭昏眼花、天旋地轉,走路、騎車也搖搖晃晃。患者依然沉浸在痛苦之中。
面對這種情形,上海市眼耳鼻喉科醫院耳外科專家王正敏教授陷入了深深的思索當中。
他遍查醫學典籍,希望從浩如煙海的醫學經典中發現解決問題的蛛絲馬跡。他反復做實驗,期盼著在觀察探究中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有時候,忙碌到夜半更深剛剛睡下時,突然又想到點什么,就急忙跳下床找紙筆把那個想法記下來。終于,他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內耳前庭橢圓囊與球囊之間有一個小小的三角形隱窩,如果能在人工鐙骨上也切出一個小小的楔角,就能使之更加匹配。楔形人工鐙骨應運而生。
王正敏教授為500例耳硬化患者做植入楔形人工鐙骨手術,沒有一例出現耳聾、面癱、暈眩等常見并發癥,聽力提高率達99.8%,而國外同類手術的并發癥則要高出很多,幾乎每200人就會出現一例。世界著名耳鼻咽喉科權威費希教授說:“王正敏開拓了耳外科的一片新天地。”
楔形人工鐙骨只是將原來的人工鐙骨切出一個小小的楔角,就能使傳導性耳聾患者的痛苦大為改觀。這種改良看似簡單,但它又是多么來之不易!正是這種簡單的改良,給傳導性耳聾患者帶來了福音,成就了世界耳外科醫學發展領域里一座閃閃發光的里程碑。
靜心暢想,人生的幸福,莫過于發現一種能改善我們命運的簡單方式;而這種簡單可能不是別的,它就是切除生長在我們心靈深處導致我們痛苦不安的一個小小的三角。只是這個三角,我們還沒有發現。
(編輯一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