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央視《藝術人生》欄目的安排,兩位相差60多歲的一老一少坐在了一起。年輕的是“80后”的新銳女作家笛安,年長的是已經91歲高齡的著名紅學家周汝昌。
這是有關人生的一堂課。面對學界泰斗,作為小輩的笛安難免局促、緊張。然而大師的睿智、幽默和平易近人一下子拉近了兩個人之間的距離,談話自始至終在歡快和無拘無束的氣氛中進行。
笛安問周老:“周爺爺,您是怎么開始研究《紅樓夢》的?”
周老回答:“當時,是因為自己看這本書時很多問題想不通,也不知道找誰去問,因為想問誰誰也不懂。為了自己弄懂,于是就開始自己研究了。”
“課”上到一半,周老先生突然說:“現在開始,你是老師,我是學生,你開始給我上課。”
還沒等笛安反應過來,周老已經開始提問了,他問笛安:“為什么你不選擇別的,而選擇了寫作?”
笛安微笑著回答:“選擇寫作的原因,是因為我當時身在法國,身邊沒有朋友,我覺得有話想說,可又不知道說給誰聽,所以就開始寫小說,說給自己聽。”
他們倆說得都很輕松,他們能有輝煌的今天,一開始似乎都是為了自己,一個是想弄懂《紅樓夢》中自己不明白的事情,一個是想把心里的話寫出來向自己訴說。
開始都是為了自己,可后來成就了他們的事業,一個成了著名紅學家,一個成了新時代知名的青年作家。
動力來自哪里?答案多多。我們往往把動力與理想、抱負、為國、為民等那些冠冕堂皇的字眼聯系起來,我沒想到,他們的動力一開始竟是為了自己。仔細想想,又不可否認,為自己,也是動力。
(編輯子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