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收藏家馬未都被聘為北京圖書節形象大使,在談到自己的讀書生涯時,他曾講過這樣一段話:1981年我剛由工廠調到中國青年出版社時,出版社還在北京的一個老四合院內辦公,據說這大宅子原來是一個王爺府,看得出來歷史上的闊綽。出版社的后院是圖書室,最大的一間房,一層房有兩層高。圖書室是我最愛去的地方,老木板地,早已踩得凹凸不平,中心部位早都沒漆了,露出木筋,每天被墩布拖得干干凈凈。這么干凈的舊地板,我后來只在日本見過,走在上面吱吱作響,韻味無窮。圖書室有多少人也是沒有聲響的,即使說話,每個人都是低聲下氣的,像犯了錯誤。年輕時候我不知原因,今天想起來,原因挺簡單,不是讀書人有修養,而是書有不能描繪的尊嚴。
初讀這段文字,心里頗有感觸。記得我第一次進圖書館,是剛入大學那年的一個秋天。當時外面秋風蕭瑟,枯葉零落,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到了圖書館,有些不知所措。因為第一次見那么多的書,一排排整齊地立在那里,我都不知道選哪一本好了。學校的圖書館不大,但藏書豐富,有些古樸,在書架間穿梭,需要側著身子小心翼翼地移動。就是那些書,給了我最多的知識,我好像一個迷失的孩子找到了通往家的方向。
記得圖書館上午11點半下班,下午兩點半上班,其間有3個小時的閉館時間,很多時候,正當我看得著迷的時候,被老師“清理”出去。于是我就央求老師,懇求他們把我鎖在圖書館里。我說反正也不餓,中午不用吃飯,我就呆在里面,你們把門從外面鎖上好了,我不偷書也不吃書,就是想看書。后來老師同意了。你無法想象,當時我激動的心情。無數個中午,無數個3小時,我一個人呆在圖書館里,仿佛整個圖書館都是屬于我的了,四周靜悄悄的,我享受著閱讀的樂趣。
所以,對書,我是充滿尊敬之情的,它們像是我知心的朋友。因此,看到馬未都先生關于“書有尊嚴”的說法,我很贊同。
書的尊嚴閃爍在每一個文字間,它矮小,但有巨大的能量,能感動得你落淚;它無聲,但勝似有聲,能在關鍵時候吹響你心靈的號角。書的尊嚴還在于,如果你尊敬它,它回敬給你知識與智慧;如果你糟蹋它,它還給你愚昧與無知。對一本好書,容不得半點的輕視和擺布。好書,需要你敬畏,需要你用心去呵護,去品讀,去挖掘它的美。
只是當今有一些書實在缺少內涵,什么書都想出版,什么書都敢出版,缺少對書應有的尊重,胡亂改編,隨意戲說,調侃形成了風尚。在這里面,摻雜著極強的功利性,隨意性,庸俗性。這樣導致的惡果是,敗壞了優良傳統文化風尚,使得人們對書籍的敬畏之心,疲軟了,淡化了,使書遠離了人的心靈層面。
所以要對書常懷有敬畏之心,敬畏書,猶如敬畏真理。書與名利和金錢無關,在時下這個浮躁的社會,書更承擔起了傳播文明、開啟智慧的作用,我們當更加尊敬。
(編輯子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