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2日,對于82歲的袁蘇妹來說,絕對是一個喜慶的日子。這一天,她被香港大學授予“榮譽院士”稱號,學校稱贊她“以自己的生命影響大學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學之寶”。此次與袁蘇妹同臺領獎的都是聲名顯赫的人物:原匯豐銀行行政總裁柯清輝、香港富豪李兆基的大公子李家杰、曾獲銅紫荊星章的資深大律師郭慶偉。
袁蘇妹何許人?政績顯赫的高官?業績驚人的企業家?杰出的文學藝術界人士?卓越的科學家?都不是。她只是香港大學一個普通的助理廚師和宿舍服務員,從29歲起,在香港大學服務了44年,沒有任何學歷,一生只會寫5個字,“三嫂”二字還是最近才學會的。
被港大人親切地稱作“三嫂”的袁蘇妹深受師生的尊敬。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副行政主席梁乃鵬已是70歲的老人,至今記得當年考試時“半夜刨書”,三嫂會給他燉一罐蓮子雞湯補腦。畢業15年的律師陳向榮當年有次期末考試前高燒不退,三嫂花了幾個小時給他煎涼茶,“茶到病除”。三嫂的廚藝特別好,又耐得煩。她煮的大西米紅豆沙里的西米直徑足有1厘米,大得可愛,然而,一般人很少知道,為了將西米煮軟,三嫂要在灶前站上兩個多小時;大學生們很喜歡三嫂做的馬豆糕,這種馬豆糕非常有嚼勁,為了做得恰到好處,三嫂要用慢火煲一個小時,還得“不停地用湯勺攪拌”。上世紀70年代,三嫂安裝了心臟起搏器,不能再在廚房干活,轉作清潔工。男生們喜歡在飯堂聚會,常常要玩到半夜兩三點才散場。雖然早過了下班時間,三嫂卻毫無怨言,總是要等到聚會結束,再一個人默默地清理啤酒瓶、零食包裝等雜物。三嫂人好,學生們自然特別信任她。男孩子會向她傾訴自己的郁悶,比如不知如何讓女朋友高興之類;女孩子同樣會找她交心,抱怨自己的男朋友“只顧讀書,對她不夠好”。碰到此類情況,三嫂總是耐心地開導他們,叫他們“珍惜眼前人”,或是請他們喝一瓶可樂,“將不開心的事忘掉”。因為三嫂總是“拎出個心來對人”,每到畢業時節,總有數不清的大學生穿著雍容典雅的學士袍與她合影留念。
73歲那年,三嫂從香港大學退休,但她的心從來沒有離開過這所大學。每年她都會回來給學生們制作一種叫“宿舍之血”的飲料,都會負責準備大學傳統節目“拜齊天大圣”的香火,每個迎新日、開放日,她都會在自家的廚房制作馬豆糕和大西米紅豆沙,讓前來看望她的學生帶回去。
付出必有回報。這些年香港大學有個規矩,學生進校必須學習“迎新教材”,在有關“宿舍歷史”的課程中,每個新生都要唱“宿舍之歌”:“大學堂有三寶,旋轉銅梯、四不象雕塑和三嫂。”老生多次向學校建議授予三嫂“榮譽院士”,此次副校長周兆平親自提名,最后“全票通過”。在三嫂獲得“榮譽院士”后,香港大學的老學生在知名酒店里設宴30桌,300多名老生前來慶賀。
我是從2010年1月6日的《中國青年報》看到袁蘇妹的事跡的,并被她深深感動。世界上有兩種人生成就,一種閃閃發光,一種潤物無聲。有的人事業做得風生水起,可以明顯影響社會、時代,改變一部分人甚至所有人的生活,此類成就想不被人知道都難。有的人像袁蘇妹一樣終生做著卑微的工作,然而,他們決不自輕自賤,而是在工作中投入自己全部的情感和能力,默默地給他人以幫助,這樣的成就可以深深地走入他人的心靈。
(編輯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