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韓國棋手徐奉洙在第五屆真露杯世界圍棋擂臺賽上,連勝九名中、日一流棋手,在棋壇引起強大的震撼。在一次比賽中九連勝,且對手全是一流棋手,在圍棋界前所未有。
賽后,記者采訪徐奉洙九段,問:“過去的比賽證明,棋手越在重大比賽中,越難保持平常心,難以正常發揮。你為什么能夠發揮得這樣出色?”
徐奉洙沉吟了片刻,回答:“應該說,我達到了‘盤前無人’的狀態。”
“盤前無人”!這四個字有一股凌厲的殺氣,使人想到武林高手對決,雙眼全神貫注地盯著對面的劍尖,而不是對手。這時候,他眼中沒有對手,所以,既不會為對手是頂尖高手而氣短,也不會因對手是無名小卒而懈怠,更不會為旁觀者的議論而心亂,這時候,他能發揮出自己最高的水平。
盤前無人,是奮斗者的最佳狀態,是一種酣暢淋漓的體驗,每個在自己領域取得突出成就者,都有這種體驗。
京劇大師梅蘭芳是個很謙恭的人,見人十分和氣,毫無名角架子。可是當他一穿上戲裝,就立刻變得“目中無人”,看人的眼神是直的,別人和他打招呼,他也不回應,因為他已經提前入戲,全身心都在戲中,人與角色融為一體。
著名作家二月河談自己的創作體會時說,作家在寫作時一定要“目中無人”,提起筆來,老子天下第一;放下筆后,小子天下老末。他就是以這種狀態,在歷史帝王小說方面獨步天下,無人可及。
唐代草書大師懷素,創作時,“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他的草書天機縱橫,成為千古經典;“亞洲飛人”劉翔,曾說,“在比賽中,我只盯著前方,使出全力奔跑,從不看旁邊的人”。
《莊子》上有個“梓慶削木”的故事,也是說的這個道理。梓慶能削刻木頭做,做成以后,看見的人無不驚嘆好像是鬼神的工夫。魯侯見到便問他,說:“你用什么辦法做成的呢?”梓慶回答道:“我是個做工的人,哪會有什么特別高明的技術。雖說如此,我還是有一種本事。我準備做時,從不敢隨便耗費精神,必定齋戒來靜養心思。齋戒三天,不再懷有慶賀、賞賜、獲取爵位和俸祿的思想;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議、夸譽、技巧或笨拙的雜念;齋戒七天,已不為外物所動,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體。正當這個時候,我沒有上朝拜見的任務,智巧專一而外界的擾亂全都消失。然后我便進入山林,觀察各種木料的質地,選擇好外形與體態最與相合的,這時業已形成的的形象便呈現于我的眼前,然后動手加工制作。不是這樣,我就停止不做。”
梓慶削木,其實就做到了“盤前無人”。
盤前有人還是無人,對事業的影響極大。1991年8月第四屆富士通杯世界圍棋賽決賽在即,雙方是中國的錢宇平、日本的趙治勛。當時,中國圍棋還沒有得過世界冠軍,即使是聶衛平也只獲得兩次世界亞軍。這次大賽,在聶衛平失利的情況下,天才棋手24歲的錢宇平九段一路勝了多名日、韓高手,勢不可擋,殺進決賽。沒想到,決賽前錢宇平以“頭疼”為由放棄了比賽,輿論嘩然。幾年后,錢宇平終于說出了真相,他說,“頭疼”是個借口,真正的原因是在他的頭腦里一直有一種感覺:一想到輸了棋,腦海里就會浮現很多副面孔,全是嘲笑的、蔑視的面孔。所以,他不敢參加比賽了。
以他的實力,完全可以獲得這個冠軍,可是,他棄權了,令人扼腕。盤前有人,是他失敗的根源。
盤前無人,其實是高度自信,全神貫注,心無旁騖。若做不到這一點,就會常有人影在眼前晃動,就很難聚精會神,無法輕裝上陣。固然工作也能應付,考試也可過關,事業也能小進,但絕成不了大師、巨匠、名家。
其實,人類各個領域的每次發展、進步,都受到過懷疑甚至阻撓,每個劃時代的發明創造,都遇到過非議和嘲諷。瓦特在河上試驗蒸汽機的時候,河兩岸的人,無不在嘲笑他,但是瓦特不為所動。他的發明,使人類社會進入了“蒸汽時代”。若瓦特也“盤前有人”,人類歷史的進程將會改寫。
人生是個追求、探索的過程。當我們明白了自己生活的支撐是什么,追求的目標是什么,就不必在意別人的議論,而是全身心地追求自己的目標。這時候,“盤前無人”的你,將全部精力凝聚到一個點上,這離成功還遠嗎?
(編輯 子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