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達喀爾拉力賽,從1月1日至17日在南美舉行。達喀爾是一個傳奇,傳奇地印證了中國一句老話,“欲速則不達”。對車手來說,除了超一流的技術,更重要的卻是心態。
與去年首次在南美舉行的比賽不同,今年的達喀爾拉力賽按逆時針方向。從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出發,向西穿越安第斯山脈,進入狹長的智利,然后折返,最后在始發地收車。全程分14個賽段,總共9000公里,其中有5200公里為特殊賽段。
所有車手都是抱著夢想去參賽的。今年是達喀爾拉力賽舉辦的第32個年頭。自法國人蒂埃爾#8226;薩賓于1978年在非洲創立該項賽事以來,“達喀爾”已成為人類挑戰自然、克服自身極限的代名詞,也是無數賽車手心中的夢想。
但是像達喀爾這樣的比賽,幾乎每三輛參賽車中就會有兩輛跑不完全程,這是達喀爾拉力賽的常態。所以,參加達喀爾的車手最忌急功近利,在比賽中一味追求速度猛沖,只會造成車毀退賽的下場。盡管每個車手第一次參賽前,都會有前輩千叮萬囑“切莫冒進”,但真正面對賽道,面對夢想時,又有哪個血氣方剛的男子能輕易忍住滿腔熱情、抑制住野心勃勃呢?
奇瑞威麟車隊的江耀桓今年40歲了,這是應該“不惑”的年齡,他平時留給人的也一直是沉穩可靠的印象。但第一次參賽的他,依然冒進了,尤其是比賽初期,經歷了一個求勝心切,一路猛開的階段。盡管隊長盧寧軍迅速“糾偏”,召開集體會議,向他提出了忠告。他雖然一聲不吭,但后來還是慢了下來。可是在比賽的第7賽段還是出現了問題,直到凌晨才抵達營地。這讓早早完成比賽進入營地的盧寧軍硬是熬了一宿沒睡。
有中國賽車史上“達喀爾第一人”之譽的盧寧軍,已經53歲了。大家習慣叫他“老盧”。這個“老”字指的是他在圈內的輩分最高,資歷最老。他當過空降兵,進過特警部隊,25年前投入中國職業汽車比賽活動。自2003年參加達喀爾拉力賽起,這已經是第六次參賽了。他是參加達喀爾次數最多、經驗最豐富的車手。
帶著完賽的喜悅回到國內,當江耀桓在記者發布會上滔滔不絕地抱怨達喀爾的飲食差、與領航員吵架、在陷入困境時沒得到外國車手幫助這些事時,盧寧軍只是靜靜地在一旁微笑聆聽。
江耀桓不知道,“老盧”第一次參加達喀爾是一個人背著大包去的。他經歷的事情,老盧都經歷過。“現在想想都不算什么。”老盧平靜地說。老盧回憶起最初參加達喀爾拉力賽的情形,“車子經過一座沙丘,無論怎樣就是沒辦法跨越過去,一個人坐在沙丘下哭,眼淚啪嗒啪嗒地掉落在沙子里”。過去的沉重,已然變成現在的一臉輕松。
而且,達喀爾的魅力就在于,每一次比賽都意味著一個全新挑戰的開始。比賽路線怎樣、路況如何、前途又有多少困難幾乎沒有人知道,在最開始的時候大家都只有一個想法,就是盡量完賽。車手任何一個失誤、車輛狀況或只是壞運氣,都可能使一年的努力在瞬間化為泡影。所以,對于老盧來說,這第六次的達喀爾之旅與前面的五次一樣艱難。
也許,正是那么多的沉重,才換來如今的輕松。生命中的輕與重,有時很矛盾,但有時又那么“和諧”。有很多事情會讓你難以平靜,甚至苦惱,此時你人生的海綿已經浸滿了水,但請相信,人生中的每一份沉重都會換來另一份輕松。所以,當你面對生命中沉重的那部分時,又有什么理由大肆抱怨呢?何妨用“沉重”與“輕松”做一次交易?
(編輯 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