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2歲的正陽縣銅鐘鎮小李村計生獎扶老人李新好,看上去一點兒也不顯老,他紅光滿面,身板硬朗,坐在自家新樓房里,笑聲格外爽朗。“年紀大了,干不了別的,扎笤帚一年也就掙個1萬多元錢,夠我和老伴兒花的……”
院子里,幾個工人正各自忙活著,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笤帚堆得到處都是。李新好家去年共生產銷售笤帚3萬多把,按每把利潤0.4元計算,能掙1萬多元。
計生戶姚道華家除了扎笤帚,還制作拖把。家里雇了6個人,還在呂河鄉河灣村親戚家另外搞了一個加工點。由于材料講究、做工精細,根本不愁銷路。工人在他這里一天收入近40元。
雙女戶楊秀珍是本村兩家加工塑料笤帚中的一個。前年,她聽從女兒的建議,購買了4臺植毛機,從做笤帚、布條拖把,轉為加工塑料笤帚,雖然這種笤帚市場競爭激烈,樣式更新換代快,利潤低,但因為采用了機械化,比人工生產得多,總量上去了,一年她家也能掙3萬元左右。
據該村黨支部書記、計生協會長鮑昞介紹,小李村的人有扎笤帚的手藝,最盛時,全村2000多口人,有一半以上從事這項行業,人均收入超過周邊村很多。目前,汪莊、閆莊等村的一些村民也加入進來,在當地形成了一個拖把、笤帚銷售市場,產品遠銷河南各地及山東、安徽、湖北等省。有的計生戶還在外地投資辦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