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云南省某市的王先生在一次出行中,意外發現了開車跟蹤自己的張某,并將其扭送到派出所。經民警詢問,王先生才知道,因妻子懷疑其有外遇,專門委托張某長期開車監視。至案發時,張某已經跟蹤其一年多。氣憤之余,王先生以張某擾亂了自己的正常生活、侵害了隱私權為由將其起訴到法院,要求法院判令張某賠償其精神損害撫慰金1萬元,并賠禮道歉。
法院開庭審理后認為,張某對王先生的跟蹤行為已經侵擾了王先生的生活,構成侵害隱私權,應承擔相應民事責任,但王先生要求的1萬元撫慰金數額過高,酌定判決其賠償精神撫慰金2680元,并書面向王先生賠禮道歉。
在當今復雜的社會環境中,越來越多的人面臨著婚姻危機。夫妻一方有外遇成為破壞婚姻家庭穩定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人在面對這類問題的時候不能冷靜、理智地處理,往往采取一些不當的手段,甚至產生一些極端行為,不但最終導致婚姻無可挽回,有的還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上出現了一些所謂的婚姻調查機構和專業從事婚姻調查的個人,采取跟蹤、偷拍、偷錄等手段為當事人獲取證據,以便在將來的離婚訴訟中占得有利的地位。但這樣一來就不可避免地與公民個人的隱私權保護產生了矛盾。
在我國現行法律條文規定下,隱私權沒有形成獨立人格權保護,在司法實踐中,遇到隱私權問題時,一般是以名譽權的名義來保護隱私權。司法解釋雖有隱私權的保護條款,但沒有隱私權的概念,沒有對隱私權作出具體界定。2010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明確提出了隱私權的概念。《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二條規定:“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這標志著我國從法律上正式確立了隱私權的概念。
在我國,隱私權是指私人的生活安寧不受非法干擾,私人信息不被他人非法采集、刺探和公開的權利。隱私是個人不愿為他人知道或了解的私人生活及其信息,包括個人的生理的、生物的信息等基于自然人人格尊嚴的私人生活領域。隱私權和人格尊嚴存在密切的聯系,侵犯隱私權同時也侵犯了人格尊嚴。本案中,張某采取長期跟蹤的方法了解和刺探王先生的私人生活信息,就已經侵犯了王先生的隱私權。不管張某的這種行為是受何人委托,用于什么樣的目的,其行為本身就是對他人權益的侵害,因此必須為此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本案中,所體現的另外一個法律問題是,司法機關以外的組織或個人有沒有調查取證權的問題。調查取證權是指調查事實和取得證據的一種權利。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調查取證權包括偵查權和狹義的調查取證權。在我國,法律規定偵查權只有公安機關和檢察院及國家安全部門等單位才能行使。狹義調查取證權的行使主體,法律也僅規定了法院和刑事訴訟中的辯護律師以及民事訴訟的訴訟當事人有收集證據的權利。訴訟當事人以外的其他組織和個人是無權進行調查取證的。
這里就存在著一個模糊地帶,即當事人有沒有權利委托他人為自己調查取證,法律目前沒有明確的規定。也正因為如此,才給各種各樣的婚姻調查機構提供了生存空間。但無論如何,這些調查取證行為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采用合法的取證方式,同時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如果取證方式不合法或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權益,就要承擔所取得的證據不具備證據效力而不被法院認可的后果,構成侵權的還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事實上,由于婚姻調查所要調查取得的證據的特殊性——他人私生活中對婚姻不忠的事實,而決定了調查取證的方式往往是跟蹤、刺探、暗中拍照等手段,這要觸及他人私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調查取證過程就不可避免地和他人的隱私權保護發生沖突。
我國《婚姻法》第十五條規定:“夫妻雙方都有參加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活動的自由,一方不得對他方加以限制或干涉。”由此我們可知,即便是夫妻雙方,也有相互尊重,不得干涉對方隱私的義務。那么,作為婚姻以外的第三人更不能經夫或妻一方授權而去侵犯另一方的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