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您發現孩子撒謊時,您也許會勃然大怒或者憂心忡忡,生怕孩子長大后成個“不誠實的人”。一位對說謊行為與說謊心理進行了長達20年研究的美國心理學家告誡家長說:“兒童撒謊是一種比‘成年人撒謊’更為微妙、更為棘手的問題。”根據分析研究,這位專家向家長們指出——
不必大驚小怪不少家長在發現孩子撒謊時,便會怒不可遏地把孩子稱作“小壞蛋”、“小騙子”,甚至斷言“長大后肯定不是好東西”。然而據心理專家的統計,幾乎“所有人”在其一生中都“無法避免”偶爾撒謊,可以說,從廣義上講,從不撒謊者“絕無僅有”。法國的一句民諺就不無幽默地說,“神仙也難免撒撒謊”。如此看來,對偶爾撒謊的孩子“上綱上線”既無必要又不應該。
具體分析當然,說對孩子撒謊不必大驚小怪并不意味著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因為撒謊畢竟不是一種受人歡迎的好習慣。作為一個冷靜、明智的家長,重要的是對孩子的撒謊動機、撒謊的“頻度”、造成的后果等作具體分析。如果孩子在一般情況下都很誠實,但在特殊情況下(如為掩飾自己的無能、害羞或其他不愿被他人窺知的情緒、心理等)偶然不說真話,家長不必嚴加追問,而只是提醒一下孩子注意改正便可。但如果證實孩子已發展成為心理學上所稱的“病態說謊者”,即說謊的“頻度”越來越高,說謊的動機越來越明確(如為了滿足虛榮心或打擊別人抬高自己),謊言編造得也越來越“逼真”,而且也越來越“習慣”于生活在“謊言的海洋”中,那么家長就必須正視孩子的這一“人格缺陷”了。
以身作則兒童教育專家早已證實:一個人的兒童時代和少年時代是最喜模仿的時期,而模仿的對象往往就是雙親。因而如果當您發現孩子已染上經常信口說謊的惡習,那么您不妨反省一下,您是否常說假話?要知道,即使是大人一句不經意的假話,甚至無意之中違背了諾言,都可能深深印在孩子心中,最后蛻變為仿而效之的“樣板”。
要是您想使孩子成為一個“誠實的人”,當家長的首先也該是“誠實的人”——這就是說,您在家中該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注意外界影響一個愛撒謊的孩子往往還有幾個愛撒謊的小伙伴,于是在一種“撒謊環境”中,他們會互受影響,從而在謊話的泥淖中越陷越深。隨著孩子從兒童長成少年,外界對他的影響也比家庭越來越大,他漸漸還會感到:友誼比與雙親的血緣關系在某些方面更為重要……在這種情況下,重要的并不是您發現他和他的朋友都染上撒謊惡習,而是如何聰明地幫助他們擺脫這種惡習。
您得尊重他的朋友,把他或他們請到家里來,對他們(也包括你自己的孩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并最好求得他們的家長、教師和心理醫療專家的幫助。注意:切莫將自家孩子撒謊之因說成是受了他的“壞朋友”的影響——實際上,不論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孩子們總是“互相影響”的。
不要強迫孩子“坦白” 不少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撒謊,便強迫孩子“坦白”。殊不知“坦白從寬,抗拒從嚴”對撒謊的孩子并不適用,因為此法只會促使孩子增加對家長的敵意,從而把事情弄得更糟。
如果您已證實孩子有撒謊行為,那么您該清醒地懂得:重要的并不是就事論事地讓孩子“如實招來”,而是讓孩子從教訓中明白誠實做人的道理,避免以后再犯。請記住,與幫助孩子克服其他惡習一樣,家長的最重要目標是:盡量不要讓孩子再有“下一次”!
當您的孩子回家晚了而撒謊時,您并不一定非得戳穿他的謊言或嚴加追問(這只能喪失他的全部自尊心而在情緒上與您完全對立)。您不妨真心誠意地告訴他,您并不想聽到他的借口,而只是關心他并擔心他的安全。事實上,絕大多數孩子的“說謊動機”會在親人的融融溫情中化解。
信任孩子要使孩子誠實,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家長與孩子建立一種彼此信任的關系。任何年齡的孩子,一旦感到了父母的信任,心中定會升起自豪感,實事求是的習慣也會在不知不覺中逐漸養成。
而對撒謊的孩子來說,父母的信任也許更為要緊。父母可以明白地向他傳達出這樣的信息:僅僅一次說謊還是可以原諒的,但如長期發展下去,他就得不到父母的信任了。換句話說,聰明的家長應該經常用各種方法向撒謊的孩子暗示:只有誠實的孩子才會贏得父母、教師和朋友的真正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