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派到英國工作剛一個月,同事詹姆士就跑來找我:“嘿,我下個月要去參加慈善跑步,你要不要贊助我?”
我心想:“你跑步關我什么事,為什么要讓我出錢?”這句話我沒說出口,但很明顯,我是一臉困惑。他于是拿出一張紙說:“你看,這些是愿意提供贊助的同事,你掏多少錢都行,我不嫌少。”
我仔細一看,果然如此,很多同事的名字都在上面,金額也不大。雖然還沒弄明白到底是咋回事兒,我還是決定先掏一英鎊“交學費”。
過了兩個月,另一個同事丹尼爾也來找我,說要參加慈善登山活動。方式如出一轍,我再次“捐獻”。我還是沒問為什么,不過心里犯了嘀咕:怎么感覺好像在向黑社會交保護費呢?
一天,同事聚餐時正好聊起慈善活動,我趁機提出這個困惑已久的問題。艾瑪聽后解釋說:“這是我們英國人很常見的一種捐款方式。慈善機構常常發起一些活動號召大家參加,通常都和體育運動相關,對體能有一定的挑戰,比如馬拉松、登山、騎自行車等。參加者向親朋好友籌集購買裝備和參加訓練的經費,剩下來的錢就捐給這個慈善機構。”
原來如此,難怪詹姆士和丹尼爾事后把跑步抵達終點以及登山攻頂時的照片,用郵件群發給眾同事,并說明捐款使用明細。原來是要向大家證明,他們的確是拿這筆錢去挑戰極限并幫助社會了。
我在英國待的時間久了,漸漸發現,這樣的活動并非只有慈善機構發起,很多公司和個人也在利用各種途徑,做慈善活動。同事羅伯特離職去美國讀MBA前,發誓要騎自行車環繞英格蘭一周,募款所得捐給乳腺癌協會,因為他母親十年前因乳腺癌過世。同事理查德則將自己親手做的三明治和漢堡拿到辦公室叫賣,得款用于為他兒子就讀的小學籌措經費興建游樂設施。
我在公司也參加了兩次類似的活動。一次是為患癌癥的兒童開辦萬圣節派對。我們搭起一個巨大的馬戲團帳篷,用游覽車把一家兒童醫院的病童和他們的兄弟姊妹請來。董事會成員都扮成小丑或特技演員逗他們開心,我們則幫他們化魔鬼妝、穿精靈衣服,帶他們吃糖果、講故事、玩游戲。另一次是公司全體同事一起,開了一家跳蚤市場,提供各種飲料、食物,所得全部捐給一個旨在教育青少年如何自保并遠離危險的基金會。
(摘自《青年博覽》200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