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位朋友,在縣里算是個不大不小的部門“頭頭”,上下關系處得不錯,說話也很隨便。一天,他要開個會,給縣里“兩辦”打電話:“哪個‘頭頭’在家,借我們用用。”“借個‘頭頭’用用”,這話乍一聽實在不雅,不敬,甚至有點放肆。對領導一口一個“請”還唯恐不恭,怎好說“借”?可細一琢磨,這個“借”字倒是挺貼切的。
一到年終歲尾,人們都喊會多,可又都在忙乎辦會、赴會。各級“頭頭”們自然是座上的“明星”。“明星”又成了“流星”。有的“頭頭”一天要趕幾個會,分身無術,只得這里露下臉,那里亮個相。會會相連,竟無虛日,爭借“頭頭”便在情理之中了。
開會請“頭頭”,本不是個問題,重要的、必要的會議當然要請領導。問題是不能失之于濫。有些工作宗旨大義早已明確,落實就是了,何勞“頭頭”再來“意義”一番?借“頭頭”不過是借招牌、借嘴巴。
有些人熱衷于“借”,無非是看中了“頭頭”們的“實用價值”:
一是會議上檔次。會議重要不重要,就看到會“頭頭”的銜高不高,以“銜”論“檔”早已成為約定俗成的標準。二是單位出新聞。報紙、電視臺、電臺多是圍著“頭頭”轉,沒有“頭頭”哪來的“新聞”?誰不想借著“頭頭”們的“光臨”引來宣傳的轟動效應?三是“頭頭”出政績。有些領導部門考核工作不重實效重形式,慣以發了多少文,開了多少會,哪些人到場,什么人講話來評定工作。所以“會績”便也就成了“政績”。
如今,“會”潮還在看漲,“借”風依舊不衰。除了以上提到的因素之外,還有攀比心理在作祟。大家都忙著辦會,爭借“頭頭”,無形中就形成了“競爭”。你請五個“頭頭”,我就不能只借四個;你是“二把手”講的話,我就不想讓“三把手”致辭,要不就顯得我沒面子,降了格。借“頭頭”便成了辦會各家的首要課題,不惜動用各種關系把“頭頭”們拉來,“頭頭”們自然成了爭相獵取的對象。
有意思的是,有些人往往具有雙重身份,扮演雙重角色。作為下級,他們經常去“借”人家;作為上級,他們也經常被人“借”。這種換位常使他們處于一種矛盾的心態中。一般地說,被“借”者并非都心甘情愿,也有難言的苦衷。參加了甲部門的會,就不好拒絕乙部門,落下誰心里都會不平衡,有親此疏彼之嫌,只好硬著頭皮去當“道具”。
要說被借者都不情愿,恐怕也有失公允。有人很欣賞很得意這套領導方式。反正出門有車,講話有稿,即使費點唾沫,還有茶水補充。他們雖然有時故作辛苦狀稱“太忙了”,其實心里很陶醉。
此風不可長。我們應該提出個口號:減少會議,解放領導。少搞一些熱熱鬧鬧、虛虛假假、輕輕飄飄、花花哨哨的東西,多辦點看得見、摸得著、為群眾切身利益考慮的實實在在的事情。
(龔寶良、尹成榮、肖進薦自2009年12月4日《今晚報》圖: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