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是指河洛地區的文化,它是古代華夏族的主體文化。“河洛文化”內容豐富,歷史悠久,為華夏族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從舊石器時代開始,這里就有人類居住并從事生產勞動。考古工作者先后在三門峽會興鎮、會興溝及水溝(水磨溝),陜縣張家灣與趙家灣,臨汝張灣,澠池縣黃河南岸的任村和青山村等地,先后發掘出舊石器時代的石器。1984年,在盧氏縣橫澗鄉金助溝峪,又發現了距今十萬年左右的更新世晚期4塊智人頭骨殘片及2枚牙齒化石。這些,都證明了河洛地區是我國古代早期人類的發祥地。
當黃河流域進入母系氏族公社階段,河洛地區的伊、洛、淫、澗沿岸和澗西的邙山腳下,已是村落棋布、人口密集的地區。1921年,發現的澠池縣“仰韶文化”遺址以及近年來發現的“洛陽王灣遺址”、“孫旗屯遺址”等,都可以說是新石器時代河洛地區的典型先民聚落,證明了河洛人在這里很早就從事了農業生產,并過著比較穩定的農業生活,這里農業發達,為發展古代河洛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石器時代晚期河洛地區的文化,發展成為“仰韶文化”及“廟底溝二期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26個灰坑中出土的家畜骨骼的數量,大大超過了同地“仰韶文化”168個灰坑所出土的家畜骨骼的總和,并且出現了畜牛,充分表明這時的生產力得到了迅猛發展。到“龍山文化”晚期,“河洛文化”生產力發展已產生了質的飛躍,出現了青銅器、文字和城市,因此,率先進入文明時代。從此,在中國遠古文明核心河洛地區,先后建立了夏、商、周王朝。故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說:“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
在洛河邊的偃師縣,考古工作者在偃師二里頭發現了夏文化,命名為“二里頭文化”。“二里頭文化”可以分為四期,目前,意見雖然很不一致,但大多數認為,“二里頭文化”應是“夏文化”的代表。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根據文獻記載,伊洛地區正是夏王朝活動的中心區域。《逸周書·度邑篇》曰:“自洛油延於伊油,居陽無固,其有夏之居。”《古本竹書紀年》又曰:“太康居斟郡”,“羿居斟鄩”,“桀居斟郡”。有夏一代,在斟鄩建都達一百多年之久。這里所說的“洛汭”和“伊汭”,即伊水和洛水交匯處,即今偃師縣西南5公里二里頭村南高地處。在此,考古工作者發掘了夏都斟郡遺址,面積約37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達3至4米。此遺址與夏都斟鄩及古代文獻的記載相符合,是夏都斟郡之所在,毋庸置疑。《史記·夏本紀》曰:“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漢書·地理志》又曰:“潁川、南陽,本夏禹之國。”表明了中國古代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王朝在此建立的奴隸制王朝初期的文化,就是“河洛文化”。
商族興起于晉南,成湯滅夏后,由于政治勢力發展的需要,把國都從山西垣曲湯都毫遷徙到今偃師縣城西尸鄉溝一帶,歷史上稱為“西毫”。《括地志》曰:“河南偃師為西毫,帝嚳及湯所都,盤庚亦徙都之。”《漢書·地理志》班固自注曰:“尸鄉,殷湯所都。”198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洛陽偃師城西尸鄉溝發現商代都城遺址一座,范圍與鄭州商城相仿。這座古城北依邙山,南臨洛水,西距洛陽漢魏故城10公里,西南距著名的“二里頭文化遺址”約6公里,正處伊洛平原上。商湯滅夏后,由于政治形勢的發展,決定在河洛之間桀都附近重建新都,所以,《詩經·商頌·殷武》曰:“天命多辟,設都于禹之績。”今考古發掘證實,商湯代夏把都城設在夏桀居住過的“二里頭宮殿遺址”僅6公里處。“設都于禹之績”,應是歷史的真實記載。
約在公元前11世紀時,周武王滅商以后,武王鑒于鎬京偏西土,不利于有效地控制東土,遂決定在“天下之中”的河洛地區,營建“雒邑”,并把九鼎遷都于雒邑。成王即位以后,繼承武王的遺志。《史記·周本紀》曰:“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逸周書·作雒解》曰:“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這就是歷史上成王定鼎于郟酈,此事為陜西出土的《何尊》銘文所證實。整個西周與東周時期,洛邑就是成周王朝的國都。河洛地區一直是周王朝的統治中心,因此,河洛文化發展就成為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先秦時期,河洛地區由于優越的地理條件,三代帝王曾建都于此。由于“河洛文化”在這個地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一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交匯點。文化發展序列沒有缺環,而生產又不斷發展,年年增長,在這里形成天下之中的都會,出現了華夏文明。“河洛文化”處于中國古代文明的核心地區,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凝聚力與融合力,“河洛文化”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占有獨特地位,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