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的上的差異
義務主體的主要職能不同,決定了政府信息公開與檔案開放的目的有差別。政府信息公開的義務主體是國家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政府機關是根據人民的授權代表人民管理國家行政事務,履行公共服務職能。因此,政府信息公開的主要目的或價值取向,是在“公正、公開、便民”的原則下,尊重和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和信息權,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獲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讓公民監督政府,建設民主政治,實現公民的憲法權利。
檔案開放的義務主體——國家檔案館,其主要職責是國家檔案資源保管和利用服務。檔案開放的主要目的在于檔案館面向社會,服務社會,向社會提供更多的檔案信息服務,充分滿足社會一般檔案用戶的基本需求,繁榮科學文化,在廣泛的服務中充分實現檔案資源獨特的憑證價值和情報價值,體現公民民主權利,有效地推動社會各項事業的科學發展。
2 客體對象上的差異
政府信息公開是指政府部門通過多種形式公開其政務活動,公開有利于民眾實現其權利的政府信息資源。政府信息公開的政府信息應當同時符合三個條件:一是由政府機關制作或者獲取的政務信息,來源或范圍上限定于政府機關,限定于政務。二是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形成的與經濟、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相關的政務信息,時效上主要是現行的政務信息。三是以一定的形式存在,由特定載體所反映的內容,形式上主要是信息內容而非紅頭文件等形式實體。可見,政府信息公開客體范圍主要是政府履行職責中制作或獲取的現行政府信息,嚴格意義上講,還沒有進入檔案機構管理范疇,重點限定在現行政府機關之內,并且主要是現行的行政管理信息,信息內容與原始載體是可以分離的。
檔案開放,首先確立了開放檔案的對象是國家檔案館一般可以公開的檔案文件和已滿一定保密期限并解除封閉期的檔案文件,其核心是解除封閉期,向社會公眾開了一個門。任何依法利用檔案館檔案資源的法人和自然人均有權開發利用檔案館業已開放的檔案或其信息內容。檔案館的檔案來源于包括政府機關在內的一切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及個人,其蘊含的不僅是行政機關過去的政務信息。相對于現行政府信息,檔案開放的客體對象——檔案及檔案信息有四方面的特點:一是由非義務主體(國家檔案館)制作但由義務主體保存的并依法解除封閉期的;二是由國家機構、社會組織或個人在社會實踐中直接形成,來源非常廣泛,但并不是由這些組織或個人直接保管的;三是其內容是以往社會實踐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記錄;四是信息內容與原始載體是一體的。
3 服務方式與程序上的差異
政府信息公開通過各種媒體和場所主動公開實現的,信息目錄與信息內容是全部同時公開,具有直接性。在實際工作中,公開程序雖然嚴格,但公開的內容本來無須保密,也無解密程序,可以與原始載體分離,并且,在電子政務環境下,可以隨時數字化,無需擔心保護原件。由于政府信息公開的網絡化,信息用戶不必到公開政府信息的行政機關、組織就可獲取相關的政務信息。而檔案開放利用一般通過媒體宣布的僅是開放檔案的范圍、內容簡介等,并要經過鑒定、解密降密和數字化處理等繁復的程序工作。一是確定開放期。二是解密降密。三是原件保護和數字化處理工作。四是若非開放檔案的公布,開放檔案的信息目錄與信息內容是不完全公開的。檔案用戶要利用已經開放的檔案,需履行一定的手續,之后,才能以查閱、復制、摘抄的形式獲取相關的開放檔案信息,沒有利用公開的政府信息快捷、方便。
4 時效上的差異
政府信息公開對及時性的要求很高。《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要求,主動公開的政府信息應當在形成或者變更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予以公開。要及時提供給國家檔案館和公共圖書館等政府信息查詢場所;對于依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能夠當場答復的,應當場予以答復;不能當場答復的,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予以答復;如需延長答復期限的,應當經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機構負責人同意,并告知申請人,延長答復的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5個工作日。因此,政府信息公開是零星的、隨時的、非集中批量式的公開。相比之下,檔案開放的時效性要求明顯弱一些。《檔案法》規定:“國家檔案館保管的檔案,一般應當自形成之日起滿三十年向社會開放。”盡管《檔案法實施辦法》第二十條規定“經濟、科學、技術、文化等類檔案,可以隨時向社會開放”,但因“經濟、科學、技術、文化等類檔案”無法定范圍和概念解釋,所以也使“隨時開放”的規定難以操作。在實際工作中,檔案的開放要經過價值鑒定、保密審查、數字化處理等程序和開放準備工作,并且是集中的、批量式的開放,檔案開放時距形成時一般超過30年。可見,開放制度和工作方式、工作程序、現代化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約了檔案開放的時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