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768~824年),字退之,漢族,唐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薄绊n愈作為修武人,曾多次游歷縣境北部的百家巖,在此曾作長詩《題西白澗》,由此,使西白澗也成為百家巖重要一景。”這兩段話均摘自“百度百科”的“韓愈”詞條。韓愈究竟是哪里人?百度的說法自相矛盾。
關于韓愈的故里,紛爭由來已久,不僅學術界眾說紛紜,民間也是爭論不休。主要有“昌黎說”、“(鄧州)南陽說”、“(河內)河陽(今孟州市)說”和“(懷州)修武說”等。經過多年的論爭,“孟州市說”占據了絕對優勢。而在修武發現的創修于唐大中十年(856年)的《韓文公門譜》(1956年續修本),為韓愈故里研究增添了新的史料。有學者通過研究,得出結論:韓愈故里在修武,韓愈墓在韓陂,孟州韓氏根在修武。
《韓文公門譜》原為修武縣城關鎮趙廠村村民韓得禮家世代保存。1956年續修本原為兩套六冊,“文革”期間“破四舊”,為避免門譜遭受滅頂之災,韓得禮在紅衛兵搜家之前,主動交出了殘存的老譜和1956年續修本一套三冊,與其他“四舊”一起集中在大隊部被付之一炬。這劫后余存的一套被韓得禮密藏于家中,此后數十年從未示人。2003年春,韓得禮一病不起,才將此譜交于長期從事韓愈研究的本村同宗韓殿忠保存。2008年春,經修武縣檔案局(館)領導多方努力,韓殿忠將此譜連同1984年續修的《第四卷》一起捐贈給修武縣檔案館保存。
《韓文公門譜》(1956年續修本),第一卷為“門譜·序”,計66頁,132面,主要內容是門譜歷次續修的序言。按《韓文公門譜》創修時的規定,應30年續修一次,但因戰爭和天災等原因,從唐大中十年(856年)到1956年,只續修了28次,加上創建時一次,共29次。每次續修,除了世系的抄舊續新外,又將歷次修譜序言匯編成冊。為《韓文公門譜》作序的,一是當時的地方官員或名人,二是韓氏族人或姻親中有名望者,三是續修門譜者的自序。在《韓文公門譜》的序言中,唐大中十年(856年)修武縣令杜其寫的第一篇,距離韓愈逝世僅31年,這是目前最早關于韓愈故里的記載。唐光啟三年(887年),在續修家譜時,韓愈長子韓昶的三子、唐咸通四年(863年)狀元韓緄為家譜撰寫了第二篇序言,記載了祖上在北魏后期由常山郡九門縣遷居南陽(今修武西北部)的歷史。北宋年間,韓愈的十四世裔孫、鄭州知州、穎川人韓持正在序言中追溯了韓氏遷居修武的歷史,肯定了韓愈故里在修武,而他處的韓愈后代都是從修武陸續遷出的。除了“序言”、“自序”以外,《韓文公門譜》第一卷還有編次記、祭田志、修譜規則、大事記等。冊之最后,附有韓陂祖塋繪圖。
《韓文公門譜》第二、三卷為韓氏的世系。第二卷包含兩部分內容:以“附”的形式,從韓氏始祖韓萬,記至五十世韓愈為止;卷二的主要部分,以韓愈為始祖,專記韓愈一門的傳承關系,記至韓愈裔孫二十一世。第三卷,自韓愈裔孫二十二世始,記至韓愈裔孫三十八世(截止1956年1月)。
據《韓文公門譜》記載,最早遷居孟州的是韓愈十一世裔孫韓德、韓智、韓乾、韓元;而孟州韓氏較大的聚居地西武章小韓莊,是修武韓愈第二十八世裔孫韓國旺率子遷去后發展起來的。
《韓文公門譜》體例完備、內容豐富、世系清楚,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的韓愈宗譜,對研究韓愈及其韓氏源流具有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