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檔案信息數字化鑒定工作
趙淑梅、王毅在《檔案學通訊》2010年第3期撰文指出:檔案信息數字化鑒定工作是關系到檔案數字化信息資源建設的質量和效益的大問題。作者認為,開展檔案信息數字化鑒定工作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第一,它可以保障最大限度地實現檔案信息數字化的核心目標一一提高檔案的利用效率;第二,它能為建立高質量的數字化信息資源庫把好質量關;第三,它可以對原有檔案鑒定成果進行修正補充;第四,它有利于提高檔案信息數字化工作的效益。檔案信息數字化鑒定工作的組織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建立檔案信息數字化鑒定機構及工作制度;二是做好有關數字化前的對象篩選或選擇;三是做好數字化后成果管理中的鑒定。檔案信息數字化鑒定工作所應遵循的原則主要有:利用優先原則(基本原則)、資源開放共享原則、特色性原則、褪變檔案搶救原則等。
“兩個體系”建設應避免的幾種思想傾向
吳廣平在《檔案學研究》2010年第1期撰文指出,“兩個體系”建設是目前全國檔案系統的中心工作,各地形成一些成功的案例,但也有新的問題和應避免的思想傾向:一是檔案資源體系建設應避免“破舊立新”傾向。即:在探索建立覆蓋人民群眾的檔案資源體系時,應充分依托原已形成的資源管理成熟體系,而不是打破原有體系,建立新體系。二是檔案資源管理應避免“大而全”傾向。即:建立“覆蓋人民群眾的檔案資源體系”,重在加強對檔案資源的監管,而非檔案實體的完全性集中,要有“大檔案”的理念,不能有“大而全”行為。要調動檔案形成單位的積極性,形成檔案資源的有效保障。三是檔案利用體系建設應避免“信息技術至上”的傾向。四是檔案利用體系中信息供應主體應避免“單一化”的傾向。即:建立“方便人民群眾的檔案利用體系”,必須在各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主導下,依托各級各類檔案館和基層檔案室這兩大基礎平臺,建立在法律框架下的涵蓋各級各類檔案館和基層檔案室的利用體系,不能將基層檔案室排除在利用體系外。
國家綜合檔案館應當堅持檔案收集的底線
曹勤民在《中國檔案》2010年第4期撰文指出,明確并堅持國家綜合檔案館檔案收集的底線,對國家綜合檔案館的檔案資源建設是非常重要的。所謂國家綜合檔案館檔案收集的底線,就是我國檔案法律法規規定的國家綜合檔案館的檔案收集范圍。它包括檔案收集的空間范圍、時間范圍、價值范圍和門類(種類)與載體范圍。這四個“范圍”是一個統一體,即各級國家綜合檔案館收集的應當是檔案法律法規限定的立檔單位形成已保管期滿、需永久(長期)保存的各種門類(種類)和載體的檔案。作者認為,目前的狀況是:不達底線和越過底線兩種現象并存。這是國家綜合檔案館檔案收集工作中的兩大問題。不達底線的表現:一是收集范圍內的部分立檔單位的檔案沒有收集進館。二是收集范圍內的部分立檔單位,已滿保存年限應向檔案館移交的檔案沒有全部移交。三是除文書檔案外,各立檔單位的其他門類(種類)和載體的檔案沒有收集進館。越過底線的表現:一是把國家規定不得歸檔的檔案收集進館。二是把不屬于國家所有的檔案納入收集范圍。堅持檔案收集的底線,按檔案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執行,必須提高檔案法制意識,提高依法治檔的自覺性。
積極探索檔案事業科學發展的新路徑
許兆來在《檔案與建設》2010年第4期撰文就此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認為,在檔案事業發展理念上,應由“小檔案”向“大檔案”轉變。一要突破檔案所有權單一化背景下形成的,原有檔案管理體制與理念的束縛,積極探索有效管理非國有檔案的方法和途徑;二要將檔案館建設的理念向確立文化標志、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上轉變;三要統籌兼顧,使檔案館的信息化建設向電子文件中心、電子檔案中心、數字檔案館“三位一體”、交互發展的方向轉變;四要建立方便人民群眾利用的檔案利用體系。在檔案館建設上,應由“老型館”向“新型館”轉變。為此,要在檔案館館內建設上突出其科學定位和合理布局;要根據新階段承擔的任務與應發揮的作用,實施檔案館一體化管理與保護。同時,作者認為,在檔案資源建設上,應由“國家模式”向“社會模式”轉變,由“小開發”向“大開發”轉變。為此,一要將檔案資源建設與政務信息公開有機結合;二要將檔案資源建設與開展檔案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相結合;三要積極開展檔案信息資源整合工作;四要積極開展并不斷優化館藏檔案;五要加強檔案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
創新——檔案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王茂法在《浙江檔案》2010年第5期撰文,結合浙江省的實際,對檔案事業的創新發展進行了較系統的論述:第一,要總結運用和豐富發展檔案事業創新發展的基本經驗,包括堅持黨的正確領導,堅持集中統一管理原則,堅持依法治檔的原則,堅持局館合一的管理體制,堅持開放的原則,堅持科教興檔等。第二,要認識到創新發展是檔案事業戰略發展的必然要求,包括檔案事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和經濟基礎,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對檔案工作的要求與期待,檔案與檔案工作自身的變化與發展。第三,要明確創新發展的要求及應該采取的戰略措施。同時,作者認為,檔案事業的創新發展,必須適應“四個變化”,實現“四個轉移”,提高“四種能力”。即,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把檔案工作的重點從主要關注館藏歷史檔案轉移到更多地關注發揮現實作用和現行檔案文件上來,提高檔案工作服務現實的能力;適應檔案載體形式的變化,把檔案工作的對象從傳統紙質檔案轉移到新型電子文檔上來,提高檔案事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適應檔案部門工作職能的變化,把檔案部門工作的重心從檔案館的保管轉移到檔案局的監管上來,提高檔案部門的行政監管能力;適應檔案事業發展環境和條件的變化,把檔案工作從主要為政治、為領導服務轉移到為政治、經濟與各領域、多方位服務上來,提高檔案工作的全民服務能力。須從制度、檔案行政監管方式、檔案宣傳工作、檔案資源建設模式、檔案館功能建設、檔案管理手段等六方面進行創新。
如何搞好檔案交接工作
李兆明在《山西檔案》2010年第2期撰文指出,檔案交接工作,由于其專業性和交接檔案種類與規模的龐雜性,是企事業單位各項工作交接最為復雜的。重視檔案交接工作,對檔案管理具有重大意義。作者認為,檔案交接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賬(管理臺賬)檔(各類檔案)相符,狀態良好,準備充分,交接有序。要搞好檔案交接,一般需做好以下三個階段的工作:一是檔案交接準備階段的工作,包括檔案交接指令的下達與人事安排,檔案交接日期與日程安排的確定,檔案移交一方的準備,檔案(部門)向機關單位部門發出通知并盡可能排除交接工作的干擾。二是檔案交接階段的工作,包括舉行檔案交接儀式,檔案交出方介紹檔案管理概況,移交檔案賬簿,交接雙方清點檔案,接收方對卷內文件進行相當比例的抽查,交接檔案管理設備設施,介紹檔案室藏組織方式及室藏布局,交接檔案管理類文件,計算機檔案管理系統的移交,雙方確定已經完成檔案交接事項并簽字。三是檔案交接后續階段的工作,包括關于檔案管理方法、經驗、技巧的傳授,搞好檔案工作的“擺渡”等。
再談檔案行政執法責任制
高潔在《北京檔案》2010年第5期撰文,對檔案行政執法責任制的概念、特征作了較為全面的剖析,提出推行檔案行政執法責任制的目標和關鍵環節。作者認為:
所謂檔案行政執法責任制,是指各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按照職權法定原則和權責一致的要求,把檔案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行政職權和行政職責逐項分解落實到檔案執法部門、執法機構和執法崗位,并依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進行評定考核,對違法或者不當執法行為以及行政不作為實行責任追究的一種責任機制。其特征:一是職權法定和權責一致;二是履行法定職責,承擔法律責任;三是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既是法定職責實施的主體,又是相應責任的承擔主體。
檔案行政執法責任制的價值目標主要有二:一是實現由“權力本位”到“責任本位”的轉變;二是實現由“重實體、輕程序,重結果、輕過程”到“實體與程序、過程并重”的轉變。推行檔案行政執法責任制的制度保障:一是制定和組織實施執法保障類規范,以規范、保障檔案行政執法人員正確履行檔案行政執法的職權,有效避免執法的缺位、漏位和不到位現象,最大限度地減輕人為因素對檔案行政執法行為的影響。二是制定和組織實施執法監督類規范,使檔案行政權力的運行始終處于公開、透明的監督之下,切實維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檔案陳列展遇冷原因與對策
張韻在《檔案》2010年第2期發表的《對檔案陳列展任務與形式的思考》一文,著重分析了檔案陳列展缺少觀眾的原因,提出了應對措施與建議。作者認為:
檔案陳列展缺少觀眾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展品的內容和觀眾的需求有距離。當前,各級檔案館設立的陳列展展品內容多是反映當地政府的政績,缺少當地特有的歷史文化。二是檔案陳列展缺乏自身的主題定位。檔案陳列的一般都是沿襲博物館、展覽館和紀念館的現有模式,在題材選擇上更注重珍貴檔案的文物屬性,過于強調其收藏價值,疏忽了社會的利用價值,失掉了自己的特色。三是對檔案的宣傳不夠。公眾對檔案了解不夠,有陌生感。
其應對措施主要有四:一是做好調研評估工作,包括展前調研、展中調查和展后評估,以便有針對性地辦好展覽,為以后提供借鑒。二是采用靈活多樣的陳列展覽模式,檔案館既要有長期陳列展,也要有中短期的不同專題的展覽。三是改變檔案陳列展覽的形式,要善于運用現代科技,運用圖像、聲音等來調動人的視覺、聽覺等感觀,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四是環境設施和服務的改進。
小議公共檔案館在縮小數字鴻溝中的作用
歐陽琳、盛志喜在《蘭臺世界》2010年4月下半月刊撰文指出:公共檔案館不但是一種社會機構,而且是一種社會制度。應發揮其長處,為縮小數字鴻溝作出貢獻。
作者首先分析了公共檔案館在縮小數字鴻溝方面的優勢:一是擁有其他信息源無法提供的獨一無二的信息;二是這些信息具有可信度高、權威性強的優勢;三是公眾可以從公共檔案館一次性獲得多個來源的信息;四是其擁有的檔案專業人員與信息設施設備,能幫助用戶有效地獲取所需信息;五是其擁有的信息量大。作者又提出了檔案館在縮小數字鴻溝方面發揮作用的具體策略:一是需要優化檔案信息資源一一加大檔案開放力度,加大檔案數字化力度,完善可公開現行文件利用中心;二是要推動相關部門完善信息政策;三是要加大培養信息人才的力度;四是應大力應用信息技術;五是要引導全社會增強檔案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