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8日,中國礦業大學“建校100周年”慶祝大會在北京和徐州同時舉行,胡錦濤總書記專門致信祝賀。新華社通稿寫道:“中國礦業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建設的高校之一。前身是創辦于1909年的焦作路礦學堂,1988年,該校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目前,形成了徐州、北京兩地辦學的格局。”
1898年6月21日,在北京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簽訂的《豫豐公司與福公司議定河南開礦制鐵以及轉運各色礦產章程》中,第十三條規定了福公司于各礦開辦之始,即于礦山就近開設礦務鐵路學堂,由地方官紳選取青年學生,延請洋師教授,培養專門人才。
1906年,福公司澤煤盛礦廠正式出煤。1909年2月25日,簽訂了《河南交涉洋務局與福公司會議見煤后辦事專條》,第八條對福公司開辦路礦學堂又作了規定。路礦學堂邊談判邊籌建,學堂占地面積50畝。河南交涉洋務局選派提調田程任監督(校長),總理其事,首設礦務學門,學制四年。1913年12月,學堂首屆學生畢業,福公司因擴大礦區,續請“紅界”開采憑單的要求遭中國政府拒絕,遂單方撕毀合同,中斷經費,焦作路礦學堂被迫停辦。
后經河南省代表與英商福公司代表經過一年談判,雙方簽訂了《議結英商福公司礦務交涉草合同》,再次明確每年經費由福公司擔任。后福公司與華商中原公司合組“福中總公司”,總公司和中原公司也愿意補助部分費用。據民國教育部規定,學校更名為“河南福中礦務學校”,交由河南交涉署直轄。1915年3月,河南交涉署制定了《河南福中礦務學校簡章》和《河南福中礦務學校管理規則》。6月1日,學校正式開學并舉行開學典禮。《簡章》規定學校先辦預科,續辦本科,以養成采礦、冶金專門人才為宗旨。1918年冬,首屆預科生畢業,學校即續辦礦務本科,1919年2月,學校易名為“河南福中礦務專門學校”,既有預科,又有本科。1920年4月始遷回焦作原址。1921年夏,根據民國教育部頒布的《修正大學令》,學校易名為“福中礦務大學”,設“采礦冶金科”,定修業年限為預科一年、本科四年,并制訂了規程。
1929年7月起,民國政府新頒布了高等教育制度的法令、規程,規定大學取消“單科制”,改為“多院制”,不足三個學院者改稱“獨立學院”。福中礦務大學請準河南省政府轉呈教育部,于1931年8月,將該校改為“私立焦作工學院”。增設“土木工程科”,實現兩科四系。1933年8月,民國教育部正式批準立案,成為新中國成立前全國唯一的私立工學院。1931年后,留美學者張仲魯、張清漣相繼出任校長,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地質學家翁文灝先后分別擔任學校名譽校董等職,匯聚了張伯聲、丁觀海等大批留學歐美的碩學鴻儒,焦作工學院成為30年代蜚聲中外的“東方科羅拉多”。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10月,舉校西遷陜西西安,次年3月,再遷甘肅天水。1938年7月,根據民國教育部決定,私立焦作工學院與西北聯合大學工學院、國立東北大學工學院合并組建了“國立西北工學院”,12月,在陜南城固開課。1946年7月26日,經教育部和河南省政府批準,在洛陽關林復校。后因戰亂,學院1947年10月遷鄭州,1948年9月再遷蘇州。1949年4月蘇州解放后,被華東人民政府接管,并改為“國立焦作工學院”。9月6日,回到闊別8年的焦作,18日,正式復課。有采礦、冶金2個系。
新中國成立后,按照國家對高等教育布局調整的要求,1950年,新開辦的華北煤礦專科學校并入焦作工學院,焦作工學院冶金系的全體師生調整并入沈陽工學院(今“東北大學”);同年,燃料工業部決定以焦作工學院為基礎,籌建中國礦業學院,并將學校由焦作遷到天津。1950年秋季,焦作工學院招收的4個專業180名新生在天津新校址入學。1951年2月20日,中國礦業學院完成津焦合校。之后,學校又三易其址,1953年,遷至北京,更名為“北京礦業學院”;1970年,遷到四川,改稱“四川礦業學院”;1978年,遷到江蘇徐州,恢復“中國礦業學院”的校名,1988年,正式改名為“中國礦業大學”。
焦作工學院主體遷往天津后,有五分之一教工留了下來,與燃料工業部干部學校和中南煤炭工業學校(改名為“焦作煤礦學校”)在原校址繼續辦學。1958年,河南省人委在原校基礎上重建一所為煤炭工業服務的本科大學,名為“焦作礦業學院”,同年8月,參加了河南省高等學校統一招生。1959年,學院被煤炭工業部接納為直屬院校,為面向中南五省招生的唯一煤炭高等工科院校。1995年4月,經國家教委批準,焦作礦業學院恢復“焦作工學院”校名。2004年5月,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河南理工大學”。
焦作路礦學堂的誕生,揭開了中國礦業高等教育和河南高等教育的序幕,開創了中國近代能源工業專門人才培養的先河。慶典當日,舉行了“中國礦業高等教育發源地”紀念石揭幕儀式。
(李興利組稿,作者單位:河南理工大學檔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