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過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中心村”建設現象的分析,對檔案工作如何適應中心村建設的需要,從“中心村”建設給村級檔案工作發展帶來的機遇和分析目前中心村檔案工作的典型實例入手,提出中心村檔案工作新模式的設想。作者在文中對如何假借中心村建設推進村級檔案工作科學發展作出較好的思考。
關鍵詞:中心村;檔案工作
2005年12月,中央以“一號文件”下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經過近5年的努力,各地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方針”,積極探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期間,出現的“中心村”這一現象應當引起檔案界的高度關注。本文就村級檔案工作如何適應中心村建設的需要,談一點粗淺之見,以求得大家的重視和研究。
1 有關“村”的幾個名稱及其內涵
1.1自然村。是指中國農村地區的自然聚落。是由村民經過長時間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北方平原地區的自然村通常比較大,南方丘陵水網地區的自然村通常比較小,它受地理條件、生活方式等的影響,是農民日常生活和交往的單位,但不是一個社會管理單位。
1.2行政村。是指政府為了實現其意志和便于管理而確定的鄉下邊一級的管理機構所管轄的區域。行政村是中國行政區劃體系中最基層的一級,設有“村民委員會”等權力機構,既是農村的基層管理單位,又是農村群眾自治組織的區域依托。行政村一般大于自然村,幾個相鄰的小村可以構成一個大的行政村。
1.3中心村。是農村基本的居住單元,也是郊區“三個集中”推進的關鍵,通過對分散的自然村適度歸并,合理配置公共設施,形成具有一定人口規模和較為齊全的公共設施的農村社區。它是介于鄉鎮與行政村之間城鄉居民點最基層的完整規劃單元,是我們進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主要選擇和建設對象。
2 中心村建設的意義
2.1中心村建設是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必然選擇。中心村是農村地域范圍內區位條件相對較好、人口相對集中、經濟實力相對較強、公共服務及基礎設施配套相對齊全的新型農村社區中心。隨著農村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多元經濟的發展,只有立足農村建設的實際,從優化村莊布局入手,提高農村資源的配置效益,將有限的資金和資源集中投放到中心村建設上來,才能達到統籌資源、統籌分配、統籌人的素質提高的目的。
2.2中心村建設是城鄉統籌發展建設新農村的關鍵環節。抓住了中心村就是抓住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和骨架?!兑庖姟穼⒋迩f規劃正式納入各級政府的工作范疇,提出要安排資金支持編制村莊規劃和開展村莊治理試點,向農民免費提供經濟、安全、適用、節地、節能、節材的住宅設計圖樣。引導和幫助農民切實解決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的問題,搞好農村污水、垃圾治理。這既是工業“反哺”農業的有效方式,又是實現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的必然途徑。
2.3中心村建設是推進農村人口城鎮化進程的需要。在我國人口眾多、土地資源嚴重短缺的前提下,農村問題只能通過人口的城鎮化來解決。但一方面,城鎮化過程不可能全部通過既有城市來解決,另一方面,城鎮化過程也不可能以各處分散的自然村就地發展的形式來實現。因此,需要根據區域的人口與產業資源條件,以統籌發展的思路,確定適量的具備發展條件的“點”進行集中建設,使這些“點”能夠達到支撐最基本的生活服務設施所要求的最小規模。這個“點”就是目前“城鄉一體化體系”建設中位于最末一級的中心村。
2.4中心村建設是現代農村形勢發展的必然。隨著我國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出現了教育、醫療、金融、司法等公共服務資源向中心集鎮和人口集聚區轉移的趨向;隨著城鎮化主導戰略進程的加快,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農村產業化發展呈現集約化、規模化的特點,形成許許多多農村年輕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趨向。在這種形勢下,規劃建設社區管理模式的中心村,有利于開展新民居建設,可以較大幅度地減少農村居住點,改善農民的居住和生活環境;可以減少因缺乏統一規劃而形成的重復投資;可以通過老宅基地、多余公共道路的復墾增加耕地面積。所以加快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城市化進程,是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必由之路。
3 “中心村”建設給村級檔案工作發展帶來的機遇
3.1“中心村”建設的快速發展,對檔案工作如何適應“中心村”建設的需要產生了內在的要求。近年來,各地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以“中心村”和“農業先行區”為抓手,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如上海市奉賢區明確提出“中心村建設要試點先行,以點帶面,有計劃穩步推進”。早在2006年12月5日,區政府組織由區農委、規劃局、房地局、水務局、供銷合作總杜、莊行鎮、漢德公司等單位的領導參加的莊行鎮“新農村建設推進會”,研究論證了莊行鎮潘墊中心村規劃框架、產業布局和重點項目?!渡虾J蟹钯t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要加快推進“三個集中”,基本形成層次清晰、布局合理、梯度輻射、功能互補的新城、新市鎮、中心村“三級”城鎮體系。在《奉賢區2007~2009年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三年行動計劃》中提出實現中心村“村村通公交”的目標?!?010年6月8日,縉云縣新農辦再次召開中心村建設工作會議,進一步推進中心村建設??h建設局、發改局、衛生局、國土局、旅游局、教育局、民政局、文體廣新局等部門領導和各鄉鎮分管鄉(鎮)長參加了會議。各級黨委、政府對“中心村”建設如此重視,發展速度如此之快,就把檔案工作如何適應“中心村”建設需要的問題擺到了檔案部門面前。
3.2“中心村”區域面積擴大,經濟實力增強,為強化檔案工作提供了經濟基礎。中心村與原來的行政村相比,在區域面積和經濟實力上出現了很大的發展,這種變化的出現,一方面,使得做好村級檔案工作的必要性更加突顯,另一方面,也為健全村級檔案工作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檔案信息資源和經濟實力的支撐。
3.3“中心村”硬件設施好,為強化檔案工作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原來的行政村中,經濟條件好一點的村,有比較好的辦公場所,而大部分則條件較差,所以,村的檔案工作一般都只強調有檔案、有兼職人員、有檔案裝具、有規章制度的“四有”狀態,很難安排有專用的檔案庫房。而村級檔案工作的歷史證明,正是由于既無庫房更無機構,所以,隨著人員調動等原因,村級檔案工作出現反復的現象比較普遍。而現在,中心村一般都建有農家會所,從奉賢區青村鎮已經建設的15個農家會所來看,都按照建設標準涵蓋了健康服務中心、文體活動中心、教育培訓中心和生產服務中心等四大服務“板塊”,這就為解決村檔案室的專用庫房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3.4中心村建設過程中檔案工作的任務成倍增長。首先,現在的中心村一般由二至三個行政村合并而成,這些并入村的檔案需要集中保存,一下子增加了中心村檔案室的室藏總量。其次,在中心村建設的過程中,不僅村務公開需要村里檔案工作更加完善,而且,還會形成與以往相比更為大量的檔案。大到如拆遷檔案、宅基地置換、土地流轉、村土地征收征用、退耕還林還草、農民社會養老保障、村民健康檔案等等;小到如耕地、草原、山林、池塘、灘涂、漁港碼頭等使用權承包、農民補償、農村合作醫療等。所以,如果再不在管理方式上有所突破的話,將難以走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再次,隨著多年來對檔案、檔案工作、檔案法律的宣傳,村民的檔案意識也有所增強,尤其是近年開展的為村民建立“一戶一檔”工作的推進,村民對檔案的建設和利用有了需要,也形成了推進村級檔案工作進一步發展的內部需要,從而大大增加了“中心村”檔案工作的任務。
3.5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村級檔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既是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是其總體目標?!兑庖姟分刑岢?,要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讓農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還給新型農民做了三個界定即: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為此,國家檔案局、民政部、農業部在2007年12月11日下發的《關于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夯實基礎,科學規范農村基層組織檔案的收集與管理”。要大力推進和逐步規范村級建檔工作,各建制村應將檔案工作列入公共事務管理職能,實行集中統一管理;要以維護村集體利益和村民個人利益為原則,開展多種形式的利用服務;有條件的建制村,可以建立集檔案、已公開現行文件、圖書、資料、科技信息為一體的新型農村檔案信息管理模式,以滿足農民的信息需求,豐富和活躍農民文化生活。從而開拓創新,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水平。”
4 目前中心村檔案工作的典型實例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全面推進,各地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對村級檔案工作的重視程度已經明顯有所提高,不少地區從建立檔案工作示范村入手,積極認真地探索新的管理模式。還有個別地區從中心村自身需要出發建立了村檔案館。
4.1風陽縣小崗村檔案館。小崗村檔案館屬典型的徽派建筑風格,總投資185萬元,占地30余畝,建筑面積達1200平方米。目前,檔案館共保存檔案資料540卷、照片520張、實物26件、資料208冊,這些檔案真實記錄和反映了小崗村“大包干”30年來的變遷發展歷史。小崗村檔案館分為村級檔案保管場所、村史檔案展覽場所、信息公開場所、科技培訓場所、文化娛樂場所和村務行政辦公場所等6個部分,融村級檔案、圖書、科技信息與文化娛樂為一體,集多種功能于一身,成為小崗村的標志性建筑。
4.2南街村檔案館。南街村黨委對檔案管理工作高度重視,自1999年8月建館以來,大力加強了檔案基礎設施建設,使南街村檔案館形成了一個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管理科學、利用方便的專業體系,被譽為“村級建檔明珠,中國蘭臺奇葩”。截止目前,南街村檔案館共接收文書檔案3246卷(件),照片、聲像檔案2600多卷(盒),其中有李長春、喬石、朱镕基、曾慶紅、羅干等25位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南街村視察工作時形成的寶貴檔案資料。檔案館內同時收集整理了財務、科技、合同、工傷、證書、實物、房地產等各類檔案材料1640卷(件),建立工作臺賬近百冊。被河南省人事廳、河南省檔案局聯合授予2007年度“河南省檔案工作先進集體”的榮譽稱號。
4.3上海市奉賢區陶宅村檔案館。自陶宅村于2008年3月主動提出建立村檔案館的愿望起,區檔案局與該村所在的青村鎮即以此為契機,開展了題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中心村檔案管理模式研究”的市局級課題研究,并以陶宅村為實驗基地,積極籌備。目前,該村檔案館位于村辦公大樓的第二層,總面積為550平方米,其中,村史陳列室204平方米、村檔案室庫房44平方米、村民“一戶一檔”庫房102平方米、村檔案室辦公用房22平方米、接待查檔用房22平方米,大廳和輔助用房156平方米。具體工作包括:補充收集村的文件材料、建設村史陳列室、為村民建立“一戶一檔”、編修村志、發動村民寫家譜等。目前,已經建立“一戶一檔”400家,村檔案室已經創建為“區先進檔案室”,村史陳列室已經于2009年11月16日開門迎接第一批客人。
5 對中心村檔案工作模式的設想
5.1建立綜合的檔案工作機構。名稱可以各異,“綜合檔案室”、“檔案信息服務中心”、“檔案館”都可以。筆者傾向稱“檔案館”,因為,檔案館是永久保管檔案信息資源和提供利用的基地。這樣,村級檔案都可由本村永久保存。這些檔案除部分來自上級的文件外,主要由本村形成,利用服務對象也基本來自本村。所以,這些檔案由本村永久保存很有必要。而要真正形成永久保存檔案的基地,就必須在設有機構保障的前提下,積極有效地開展檔案信息服務工作。
5.2明確主要職責。我們要對中心村檔案館的職責進行科學合理的設置,使之既可行,又有發展余地。其主要職責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檔案收集、保管職能。整合檔案資源,將中心村黨政班子的文書檔案、科技檔案、聲像檔案以及村民的“一戶一檔”集中統一管理,為村委會服務村民提供方便。二是開發利用職能。提供檔案利用和已公開現行文件服務,負責收集整理上級與村民關系密切的已公開現行文件,向村民開放,免費提供查閱服務,讓村民了解國家政策和維護自身權益;編寫村大事記、村史等。三是愛國主義教育職能。圍繞村的中心工作,依托檔案資源優勢,舉辦村史陳列等多種形式的展覽,充分發揮教育陣地的作用,對全體村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四是村務公開的職能。利用檔案資源,配合做好村務公開工作。
5.3這種模式對中心村檔案工作科學發展的意義。中心村檔案館建設還是一個新生事物,雖然,就目前來看,尚未具有普遍意義,但其引領中心村檔案工作發展趨向的典型意義則是毋庸置疑的。一是有了機構、人員和較大的工作攤子,利于村檔案工作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二是通過“一戶一檔”,將村檔案工作置于全村老百姓的關心監督之下,有利于長遠發展。三是利用檔案提高中心村領導班子為民服務的能力,使村級檔案工作在服務中心村的和諧建設中發揮充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