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剝腸癥,在獸醫學上稱牛黏膜性腸炎,是由于大腸桿菌、副傷寒桿菌、霉變飼料的變性蛋白質或機體內某些異常代謝產物及驅蟲藥(敵百蟲、別丁、抗蠕敏)等,引發腸道黏膜的特異性反應,在這基礎上,滲出性纖維蛋白和大量黏液形成的多層管形膜狀物或索狀物,約1周后,因病牛劇烈腹痛而經努責排出。
牛剝腸癥發病初期,患牛食欲反芻減少,瘤胃蠕動減弱或消失,呼吸、脈搏加快,舌苔黃厚,站立時頻頻努責,回頭看腹,里急后重,腹瀉,排出腥臭稀便,經5~7天后或更長一些時間,腹痛加劇,經多次強力努責后,排出長達1米左右腸衣樣、灰白色、呈櫛節狀的黏液淤膜。嚴重的病例常出現脫水現象,甚至引起死亡。
治療:①每公斤體重肌肉注射0.55~1.10毫克鹽酸苯海拉明,以消除特異性反應,同時用硫酸鎂或硫酸鈉300~500克,加水眄己成5%溶液灌服。②排出黏液淤膜后,若病牛繼續腹瀉,可用磺胺脒40克,一次口服,每天3次,連用2~3天,如有脫水現象,可靜脈注射葡萄糖生理鹽水3000毫升,5%維生素C 40~80毫升,10%葡萄糖注射液1000毫升。③中藥用炒自術40克,藿香、大腹皮、白芷、制半夏,車前于、厚樸、黃連、木香各30克,陳皮25克,甘草、生姜各20克,煎水候溫灌服,每天1劑,連服3~4劑可愈。也可用黃連60克,地榆、槐花、銀花、茵陳各45克,黃芩、黃柏各30克,連翹、木通、大黃各20克,煮水灌服,每天1劑,連用3~4劑。(廣西獸醫研究所 劉子權 郵編:5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