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增加光照法。據國內外科學家試驗研究證實,在奶牛泌乳期的初期60天內,不需要增加飼料或改變飼料配方,讓牛每天接受16小時的光照,可比在冬季僅接受自然光照的奶牛多產奶達10%以上。
2,喂粥料。據試驗。給奶牛喂粥料,比喂干濕料可提高產奶量13%,因為粥料適口性好,奶牛愛吃,既增加7采食量,又易消化吸收,因而提高了飼料的利用率。夏季粥料內加入大量冷水,可為奶牛防暑降溫,冬季飼喂380c左右的熱粥料。可增強牛體的抗寒力,提高產奶量達10%。
3,調整分娩期。奶牛產后3~8周是產奶的黃金期間。夏天氣溫高、蚊蠅多,牛產奶量低、發病率高,奶牛夏季分娩,日產奶量要比其他季節少約10公斤。因此。應采取計劃配種,使奶牛分娩產犢期避開炎熱的夏季,可提高產奶量8%~10%。
4,添喂胡蘿卜和甜菜,據國外試驗證明,在產前30天和產后92天的奶牛日糧中,將胡蘿卜和甜菜洗凈切碎后,在飼料中加入15%,可提高產奶量25%以上。
5,添喂小蘇打。據美國飼料周刊報道,給奶牛喂小蘇打,可使產奶高峰大大提前,并在32周內持續高產不衰。具體做法是:將小蘇打拌在飼料中喂給泌乳牛,整個泌乳期每天每頭奶牛喂小蘇打150克。國內有人試驗,在60%的粗飼料、40%的精料平衡日糧中,添加150克的小蘇打和0.8%的氧化鎂混合后喂奶牛,每頭每天可增加產奶量2.8公斤。
6,定期驅蟲。日、美、英等國利用噻苯咪唑驅除奶牛消化道內的線蟲,每頭用藥量為45克,經驅蟲后在300天泌乳期中,平均每頭奶牛可提高產奶量409公斤。
7,添喂尿素。按奶牛體重每100公斤加喂尿素15~20克,可提高產奶量10%。尿素的添加量一般占混合精料的1.5%~2.0%。或占總干物質的1%為宜。
8、定期修蹄。定期進行正確的削蹄,可防止肢蹄障礙和疾病的發生,確保蹄底全面負重,使牛保持正確的站立姿態,延長繁殖年限。研究證明,修蹄比不修蹄,每頭奶牛年產奶量可增加206公斤。
9,飲磁化水。奶牛飲磁化水比飲普通水好,產奶量可提高5%-10%,同時還增強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方法是:天然水從水龍頭流出后,以切斷磁力線的流向,通過磁場強度為1500~2000高斯的水槽,從另一端流出即可。
10,喂碘化鉀。奶牛產前1個月和產后1—2個月,在日糧中每日每頭增加20毫克碘化鉀,對提高日產奶量和乳脂率有良好的作用,可使初產牛產奶量提高8%、乳脂率提高18%,成母牛產奶量提高6.6%和乳脂率提高17.75%,同時,還對提高犢牛初生重和改善母牛繁殖機能有明顯的效果。
11,適當進行運動。試驗證明,讓奶牛每小時走3—3.5公里較為適宜,不僅能提高產奶量,而且能提高奶牛的繁殖性能。
12,添喂腐植酸鈉和乙酸鈉。硫酸鹽是瘤胃微生物所需硫的主要來源。試驗證明,每天在奶牛的飼料中加入3克硫酸鈉,奶牛的日產奶量就增加1.38公斤,牛飼料中的含硫量應占干料量的0.15%—0.2%,其作用是提高干物質的消化率。夏季奶牛食欲降低,導致產奶量下降,乙酸鈉不僅是機體的重要供能者,而且是合成乳脂的重要物質,也是一種調味劑,每頭奶牛每天分3次喂給300克乙酸鈉,可以提高產奶量5.58%,提高乳脂率10.58%。
13,冬季飲溫水。據試驗,氣溫在12℃以下時,給牛大量飲用冷水,會降低體溫1~2℃,要恢復正常體溫,需要消耗體能,產奶量就明顯下降,所以在氣溫15℃以下時,應給奶牛飲用溫水或深井水,以減少奶牛體熱的損失,防止產奶量下降。
14,調節溫度。奶牛泌乳的適溫范圍是4~21℃,超過這個范圍,就會抑制產奶。夏季給牛降溫,在牛舍窗前和運動場院周圍栽樹遮陰,種植草坪或牧草,可有效地防止反射太陽熱,給牛冷水浴,安裝電風扇,搭涼棚等,降溫效果也很好。在冬季給牛飲溫水,可以減少牛體內熱量的損失,能防止產奶量下降。
15,飼喂甜高粱。甜高梁營養豐富,蛋白質、脂肪、無氮浸出物和粗灰分含量均比玉米高,粗纖維比玉米低,據試驗,飼喂甜高粱的奶牛比喂玉米的奶牛每日每頭增加產奶量0.4-1公斤。
16,飼喂發酵飼料。據日本試驗,用柑橘葉發酵喂奶牛,可提高產奶量34%。發酵橘葉清香、味甜、奶牛愛吃,據分析,橘葉中含有一種葉紅素,可促進奶牛發育和產奶,而葉紅素在一般飼料中含量則很少。也有人試驗證明,玉米秸發酵后可顯著增強適口性,能提高產奶量。
17,不拴養法。德國經多年研究,不把牛拴在固定的位置上,讓它在牛棚內自由活動,平均每頭奶牛每年產奶量可增加190公斤以上,而且奶牛生病少,產犢多,消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