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教師在上考試講評課時喜歡從頭到尾把試卷的每道題講一遍,在講解題思路、解題技巧時就題論題,跳不出試題本身,不注重比較歸納,不注重知識的縱橫聯系,不注重變式拓展,不注重對不同程度的學生進行補差促優。甚至有些教師在講評課上一味地埋怨學生、批評學生。這種講評課違背了尊重個性發展的現代教育宗旨,不利于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更不利于教師今后教學的拓展和深化。那么,如何能在講評課上做到有的放矢,高效而務實呢?
一、精心備課
1.分析試卷,心中有數
教師在施考前應先對試卷進行科學分析,看其是否符合新課改的理念,核查試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否都在考試大綱范圍之內,分布是否合理,試題的難易度是否符合教學目標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熟悉試題的命題思路、考查角度以及答題思路和技巧。這樣教師在講評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講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掌握情況,對癥下藥
施考后教師要認真批改學生的試卷,除要對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評判外,還要要對學生考試的整體情況進行分析,統計班級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優秀率、及格率、各個分數段的人數分布情況及各道題答題的錯誤率,并分析錯誤的原因,分析學生的解題思路,尤其對典型的錯誤答題過程更要用心剖析,找準學生在理解物理概念、規律時存在的問題,在思維方式上存在的缺陷。此外,還要分析在學生考試中產生不良影響的一些非智力因素,比如學生身體不適、心理緊張或不適應考試組織形式等。這樣的分析統計為考試講評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如果沒有這些依據,往往就會在講評時不分主次,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泛泛而談,重點不突出,難點不突破,學生一聽就厭煩,長期下去將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二、有效講評
1.關愛學生,多些鼓勵
贊可夫曾說:“扎實地掌握知識,與其說是靠多次的重復,不如說靠理解,靠內部的誘因,靠學生的情緒狀態而達到。”不少學生拿到試卷時會對自己的考分不滿意,甚至有些考得很差的學生會出現緊張焦慮的情緒,害怕老師在講評課上批評自己。因此,教師在上課伊始可以對本次考試進行概述,評價本次考試的考查目的以及試卷特點,總結學生大體的答題情況,公布最高分、平均分、優秀率和及格率等,使學生大體了解本次考試概況以及自己的成績所處的位置。對于成績好、進步大的同學要給予肯定和表揚,而對于成績差、有退步的同學則要不點名進行激勵,在他們答題中尋找閃光點,肯定他們在解答某些題目時獨特而有效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技巧。這個環節,一方面可以體現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正確分析自己失敗的原因,幫助學生養成細心審題、答題的好習慣。總之,教師要學會欣賞每一個學生,切不可因學生答題的失誤一味地埋怨、指責甚至挖苦、嘲諷學生。
2.分類歸納,重點講解
教師在上講評課前應先做好試題的分類歸納,讓學生對試卷上同種類型的題目有一個整體的了解,以有助于學生梳理、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可以按照考查的知識點進行歸類,或者按照解題的方法進行歸類。還可以根據學生的錯誤情況進行歸類。在講評時不要面面俱到,應選擇那些考查重難點知識的典型題目進行重點講解,及對學生錯誤率較高的題目有針對性地進行集中講評,而對錯誤率較低的題目則只需“蜻蜓點水”或用于課后個別輔導。
3.方法評析,啟發誘導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教師在講評有典型錯誤的題時,要精心設疑,耐心啟發,引導學生找出題目有關的物理概念、規律,探討題目中已知因素和未知因素之間的聯系,再現物理情境,重建物理模型,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4.學生參與,活化思維
著名教師錢夢龍說過:“學生的學習過程雖然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但無論這個過程如何特殊,學生始終是認識的主體,他們的認識活動只能通過他們的實踐和感知,在他們的頭腦里進行,旁人是無法代勞也不必代勞的。”因此,在講評課上,教師不能“一言堂”,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講評。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通過投影儀將具有代表性的學生解題過程展示出來,讓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點撥下針對試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同時也可以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從各個角度詮釋不同的解題思路。此外,教師還可以借題發揮,設置一些帶有啟發性和創新性的問題,讓學生在思索、討論、質疑、爭辯中發展智力,活化思維。
5.變式訓練,觸類旁通
教師的講評不僅是為了讓學生熟記試卷上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通過一道題掌握一類題。因此,在講評課上,教師不要就題論題,應該利用題目中的物理情境對題目進行變換,修改已知量或未知量,通過“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一題多聯”等方式從各個角度對一些知識點進行發散,讓學生學會融會貫通,獲得“新知”。這樣既激發了學生解題的積極性,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
三、課后深化
講評課的時間有限,教師不可能對試卷上的每一道題都作詳細講解,而試卷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多數又是學生的薄弱環節,因此我們不能奢望通過一節講評課就能讓學生對所有的知識點掌握透徹。在講評課后,應適當采取一些措施讓學生更好更快地消化講評的內容。
1.引導反思,做好總結
每一次講評課結束前,教師都要布置學生在課后對本次考試情況進行深刻的反思,引導學生按照知識板塊對試題進行分類梳理,并與考試前遺忘或者缺乏的知識點聯系起來,加深自己對各個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同時讓學生在反思中學會對自己的學習方法、解題技巧及考試心理進行有效的調整。此外,教師還要布置學生寫好卷面分析、得分情況、出錯原因、考試心得等,以此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
2.個別輔導,補差促優
在講評課上,教師主要是指導學生對在解題中出現的共性問題進行研究,個別學生的特殊問題在課堂上往往無法受到關注,這就要求教師課后要與學生進行個別交流。在個別輔導中,教師不僅要分析學生在考試中出現的錯誤,還要幫助學生分析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比如學習方法、學習態度、解題思路、解題技巧等方面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與學生平等、真誠地對話,讓學生感覺到教師是在關心他、尊重他、信任他。通過這個環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增強他們對學習的信心,同時還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3.延伸發散,矯正補償
講評課結束后,教師可以將一些學生考試答題錯誤率較高的題目進行變形,重新設計一套題目作為學生作業,通過這種變式訓練,鞏固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此外,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將自己做錯的題目以及一些經典錯題收集在“錯題集”中,詳細分析錯誤的原因,并以多種解題方法給出正確的答案。這樣可以方便學生日后隨時查閱,預防學生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
每一次考試都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在講評過程中應該力求精簡,抓住典型試題,加以變式拓展,啟發學生去思考、去討論、去質疑、去求解,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使講評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編 王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