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謂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所謂辨析指的是對事物的情況、類別、事理等的辨別分析。簡要地說,層次分明、條理清楚的分析,清楚準確、明白有力的說理,就是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筆者認為,思辨是一種重要的能力,是聯系知識和覺悟的橋梁。思辨能力越強,分析、歸納、運用知識的能力就越強,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就越多,覺悟提升的空間就越大。政治教師應從課堂表述訓練、構建知識體系訓練、思維訓練、開展專題辯論等方面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一、課堂表述訓練
要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首先必須培養其語言表達能力。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學生思辨能力的形成和其語言表達能力的充分發展是分不開的,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越高,其發言就越能夠做到層次分明、條理清楚,思辨能力就越強。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應加強學生口頭表達的訓練。筆者在每堂課前,都要求學生把上一堂課所學的原理進行簡潔、流利地概括總結,并且要條理清晰地分析概念、原理之間的關系,例如,在學習了“國民收入的分配”的內容后,學生不但要表述出所學的社會總產品、國民收入、積累、分配等概念,還應分析概括出它們之間的關系:社會總產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產資料,余下的那部分凈產品,用貨幣表示就是凈產值,稱作國民收入,而國民收入經過復雜的分配過程,按其最終用途可分為積累和消費兩部分,積累和消費具有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因此,必須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首先,在生產發展、國民收入增加的基礎上,積累和消費都應有所增長;其次,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必須同國民收入的物質構成相一致;最后,必須正確處理國家、企業、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還可以通過設計有助于思維訓練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討論、回答,特別要組織好課堂討論和即席發言,要求學生在發言中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科學性,語言表達要清楚、流利、嚴謹,政治術語要準確,使學生通過“講”來鍛煉“想”。
二、構建知識體系訓練
讓學生學會把課本知識整合起來,使其系統化,并從中找出一些規律性的認識。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能幫助學生提高思辨的能力。每上完一大課,都應要求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構建知識結構,引導學生在梳理知識的過程中,不但能夠分別掌握各個知識點,還能從一個知識點發散聯想到另一個知識點,找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分析出知識體系的邏輯性,從中選擇合適的知識主線,再通過知識主線把各知識點聯系起來。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圍繞主線索串聯成整體,構建起完整的知識結構,形成知識網絡。例如,經濟常識第八課,當代世界市場和我國的對外貿易,內容多、關系雜,學生把握起來有難度,因此,筆者引導學生構建了如下的知識框架(圖1)。
在整合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對所學知識做到了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并能根據知識網絡隨時喚醒與新知識相關的內容,通過構建知識體系的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三、思維訓練
鼓勵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是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徑,在課堂教學中,面對同一個問題,應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啟發學生根據不同的條件,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甚至是多種對立的思路解決同一個問題,擴展思辨的廣闊性,發展思辨的深刻性,引導學生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例如,如何解決就業難的社會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分別從國家政府、企業、勞動者的角度進行思考,使學生能夠把所學的宏觀調控、企業發展、勞動者職業技能等知識聯系起來,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橫向思考,同時啟發學生結合客觀實際分析就業難的原因中還有勞動者就業觀念的陳舊、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學生的思考分析向深處發展。這樣做,不但加強了思維訓練,還培養了學生關心社會、關心現實的意識和習慣,對學生將來走向廣闊的社會打下了牢固的思維基礎。
四、開展專題辯論
專題辯論是發揮學生主體性參與的最佳方式,開展專題辯論,鼓勵質疑、發表不同意見,在辯論中充分發揮自己邏輯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個性展露的機會,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提高思辨能力。例如,在講到我國分配制度中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時,我把學生分成兩組進行辯論,效率與公平誰更重要?學生各抒己見,在爭論中明確了效率與公平是對立統一的關系,要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應結合我國實際,兼顧效率與公平。學生在辯論中互相質疑對方的觀點,批駁對方的論據,發表不同的意見,真理越辯越明,條理越辯越清晰,辯論雙方誰勝誰負已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通過辯論前的準備工作和整個辯論過程,學生對所辯問題分析得越發清晰和深刻,其思辨能力提高得越快。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