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弗魯姆期望理論的內涵
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于1964年首次出現在美國心理學家弗魯姆(V·H·Vroom)的著作《工作與激勵》中,它研究的是需要與目標之間的規律,認為員工的工作行為是建立在一定的期望基礎上的。這一理論可用公式表示為:激勵力量(M)=效價(V)×期望值(E)。其中M代表激勵力,是指直接推動或使人們采取某一行動的內驅力;V代表效價,是指個人對某一行動成果的價值評價,它反映個人對某一成果或獎酬的重視與渴望程度;E代表期望值,是指個人對某一行為導致特定成果的可能性或概率的估計與判斷。
這一公式表明某一活動對個體的激勵力度,取決于該活動的結果給此人帶來的價值以及實現這一結果的可能性,只有當V(效價)和E(期望值)均為最大值時,M(激勵力)才是最大值。因此,目標價值越大,實現目標的概率越高,激發的動機就越強烈。
怎樣使激勵力達到最大值?弗魯姆提出了人的期望模式:

由此可以看出,員工對待工作的態度取決于下述三對關系的判斷:(1)個人努力—個人績效的關系。我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達到某一績效水平?我能否達到這一績效水平?達到這一水平的期望值是多大?(2)個人績效一組織獎勵的關系。當我達到這一績效水平后,會得到什么獎賞?(3)組織獎勵一個人需要的關系。這一獎勵能否滿足我的需要?吸引力有多大?
期望理論對于中學生學習能力的自我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從弗魯姆的期望模式不難看出,中學生發展自主學習能力需要付出多大的個人努力,中學生能否達到這一績效水平;當中學生擁有自主學習能力的時候,學習成績能否得到大幅度提高;中學生學習成績提高后,會有什么樣的組織獎勵(從學校方面來說,會得到學校什么獎勵;從以后升學來說,能否在中考和高考成績上取勝),這一點很關鍵。
二、期望理論在中學生學習能力自我發展中的合理運用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自主學習就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直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為主。在這種模式下,課堂教學形成了“填鴨式”的滿堂灌。久而久之,問題就出現了,當學生遇到老師沒有講授過的內容時,就不知道怎么思考、怎么解決問題。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過:“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也就是說,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親身主動參與探索,才能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才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因此,自主學習就顯得非常重要。一般來說,學習成績很好的學生,他的自主學習能力都非常強。所以,從期望理論的角度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成績成正比關系。
第一,“個人努力與個人績效”的關系。一般而言,中學生已明確努力學習不但能夠增長知識,還可以讀大學深造,為以后獲得一份良好的工作打下基礎。對此教師要加以引導,使學生認為目標是可以達到的,鼓勵學生去完成自己能力范圍內的事。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習的難易程度,指導學生把長遠目標分解轉化為現實可以實現的目標。否則,如果學生感到目標總是實現不了的話,反而會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生明確這些以后,就會在內心里設置學習目標。
第二,“個人績效與組織獎勵”的關系。這里的個人績效就是中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進行自主學習,發展了自主學習能力;而組織獎勵有兩層意思,一是內部組織激勵,也就是學校層面的獎勵,最明顯的是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是學校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的激勵,主要是精神激勵;二是外部組織激勵,主要表現形式是在中考、高考成績方面的取勝,還有來自家庭和社會的一些贊譽。當學生明白組織獎勵與個人績效能夠成正比時,他們就會更加努力去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第三,“組織獎勵與個人需要”的關系。對中學生而言,他們對上面所言的組織獎勵的個人需要有多大?人都有著不同層次的需要,并且在不同的階段需要的側重不同,因人而異。這些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等。正因為個體在需要上的差異,不同的獎懲措施對他們的影響和吸引力也不同,因此我們應充分考慮到這種差異,制訂多種方式的獎勵措施。
三、中學生學習能力自我發展策略選擇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要“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如何有效地發展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當今基礎教育領域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科學設置目標,激發學習動機
套用弗魯姆的期望理論公式:學習個體從事某種學習動力的大小取決于這種學習行為結果的價值與結果實現的可能性的乘積。一般來說,目標是否適當合理,直接關系到目標效價和達到目標的期望值的大小,從而影響動機激勵的程度。每個學生都希望通過一定的努力達到預期的目標,從而促成自我利益的實現。這就需要學校領導者及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直接激勵者——教師采取一定的引導措施,把中學生的個人行為導向學校及教師期望的行為。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目標追求,同一目標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效價。因此在學習能力發展的實踐中設置的學習目標不能單一化,必須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設置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
教師在引導學生設置學習目標時,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目標要與學生的物質、精神需要相聯系,使學生能感到目標實現中的自身利益所在,這樣學生心中的目標效價自然會高;二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目標要使學生感到有較大的實現可能性,也就是說有較高的期望值,這樣學生就會充滿信心,激發強大的學習動機。一般情況下,學習動機增強,學習積極性與學習效果也會提高。
(二)運用各種方法實現學習目標
要實現學習目標,就需要運用各種方法。
首先,抓基本學習能力的自我培養,促進其他學習能力的自我培養。記憶力是學習的基礎,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閱讀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應通過自我教育,形成對這些能力的調控機制,使這三種能力的自我培養達到高水平。這三種基本學習能力有很強的遷移性,應用面廣,能促進各門學科的學習,也能帶動其它學習能力的發展。在自我教育與學生學習能力自我培養的過程中,我們可采用教師指導、學生自我培養的循環模式。雖然我們強調以上三種基本學習能力的自我培養,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諸如興趣、動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及時間計劃與管理、學習資源管理等策略訓練,也貫穿于各種能力培養之中。
其次,能力培養可先易后難。傳統教學在培養學生記憶力方面積累了較系統的經驗,有較好的研究基礎,容易取得成功。因此我們可先在自我教育與學生記憶力的自我培養方面取得突破,在學生記憶能力自我培養的模式初步形成后,再突破難點,主攻學生思維能力和閱讀能力的自我培養模式的構建。
最后,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包括自我教育)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學會自我評價、自我激勵、自我監控,形成良好的動力機制,解決學生樂學、恒學的問題。學習興趣、動機等因素,以及對學習過程的自我監控是學習能力發展的動力機制系統,制約著學習能力的發展。同時,應重視通過自我教育去優化學習的非智力因素,并將其有機地融入基本學習能力自我培養的全過程。
(三)對學習目標的實現進行反饋評價
在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時,要重視學生自主學習過程的反饋評價。一般來說,反饋評價包括兩個方面,即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自我評價體現了建構主義學習觀所提出的“更重視學習的過程”。對于中學生的學習能力自我發展而言,自我評價更加重要。在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時,先根據學習科目的難易程度判斷自己目前科目學習的難易水平。然后自我測試自己在某學習科目的水平。最后根據測試成績進行自我評估,找出自己在這一學習科目的弱點,并制訂今后的學習計劃。這樣做,有利于促進學生學會發現學習中的問題,并設法獨立解決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及時反饋。對學生而言,當知道老師正在關注他們的學習時,會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的愿望。同時,及時反饋能幫助學生及時發現、改正錯誤,使用合適的學習策略來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對學習目標的實現進行反饋評價是一種很好的激勵,這種激勵比較隱性,但是激勵效果往往比顯性激勵的效果還要好。
(責編 王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