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豐富校園生活,弘揚主流文化,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和審美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然而,在校園文化的建設過程中,由于各個學校的文化背景、地域環境和培養目標的不同,其校園文化建設的特點也不盡相同。只有根據自己學校的歷史和文化特點,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創建出的校園文化才會有強大的感召力、生命力和影響力。我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將“開展人文教育,創建文化校園”作為自己的特色進行創建,收到了顯著的效果。
一、開展人文教育的構想
當前,由于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教育被功利性地分解或加入了各種各樣的功能,而逐漸迷失了初始的目的,喪失了對個體生命的關注,喪失了對生命價值的關注。一方面,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主動性無從發揮,被當做承接知識的容器,成了“自然之物”;另一方面。教育市場化運作的色彩越來越濃,學校成了“工廠”,學生成了“產品”。學生在學習方面是分數至上主義,考什么學什么,人文學科在某種程度上被邊緣化,甚至作為母語教育的語文也越來越被忽視;在品德修養上沒有良好的文明習慣,責任感不強,以自我為中心,人際關系緊張;在成長發展上,興趣狹窄,藝術感受力貧乏,知識結構不完整,創新能力不足;在人格形成方面缺少與現實社會的接觸,或浮躁或脆弱,易產生各種心理疾患……
對于這一現狀,我們認為這是教育的悲哀,是現代人的悲哀。因此,尋回丟失了的人,讓教育重新履行它最根本的使命,這才是今天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于是我們將“開展人文教育。創建文化校園”作為我們創建富有特色校園文化的目標,并由此立項了“高中生人文素養培養研究”的課題進行研究,希望借助人文教育,促進教育的回歸,引導受教育者通過對現實生命和生命歷史的認識,不斷培植、開發自己的生命價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引導學生做一個健全的人。
二、開展人文教育的實踐
為了實現人文教育的目標,我們重點從“注重人文熏陶的校園環境;滲透人文精神的課堂教學;追求文化品位的課余生活;講求人格砥礪的人際交往”等方面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注重人文熏陶的校園環境建設
本著“開掘資源,點染情感,文化熏陶,提升品位”的指導思想,我校從多個方面對校園環境進行了改造和創建。其中包括對學校主要干道進行了命名。讓班級認養校樹,改造文化“飲水思源”池中心景區、運動場、教室和宿舍,建成了一座高2.8米,長68米的表現20位中華民族最具人文特質的先賢人物的花崗巖浮雕藝術墻,讓繼承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主題貫穿始終。在校園環境建設中,在做到綠化、美化、凈化的基礎上,努力做到“文化”,讓一花一木,一磚一石都蘊含育人功能,讓文化根植于環境之中,讓環境發揮其“潤物細無聲”的影響與教育作用,讓學生在校園里身所往,目所視,無不感受文化的熏陶。
(二)倡導滲透人文精神的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渠道,同樣也是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人文教育活動中,學校向全體教師提出了要求,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權利,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對此,大部分的學科都確定了人文研究課題。研究性學習課、藝術課、班會課也不例外,學習方法環節、學困生群體、非正式群體等也從人文視角受到教師們的關注。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們集思廣益,在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同時,努力創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努力發掘教材中的人文資源,讓教學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促進學生情商的發展。如物理組老師對高中物理新課標重新進行了解讀,歸結了物理學科教學人文滲透的主要內容。使物理課堂教學充滿了活力。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擴展了數學史,著意顯示數學的美感,引導學生于抽象的理性形式中領會所包含的無限豐富的感性內容。英語教研組在教學中“盡量采取任務型教學途徑”,讓學生在老師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從而促進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他們較多地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發展合作精神。許多教師還從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自信心、意志力及注意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實效。
(三)追求高雅文化品位的課余生活
學生課余生活對人文素養的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人文教育研究中,我們將建設“文化校園”列為我們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務和目標,并通過如下活動充實、完善和打造。
1.發掘深厚的學校傳統文化積淀。我們在建校六十周年大慶時,組織力量對學校歷史作全面大收集、大整理,出版了歷屆校友的回憶文集《思源錄》和珍貴圖片資料的紀念冊《求真路上》,舉辦了校史展覽,舉行了隆重慶典,讓幾代柳鐵一中人形成的精神傳統,永遠長盛不衰傳承下去。
2.建立校園文化的價值主導。我校校園文化的核心價值就是“以能本管理促生本教育”的辦學理念。我們利用各種機會在全校師生中宣講、闡明什么是“柳鐵一中精神”,鼓勵大家做“柳鐵一中人”。我們創辦了綜合性校刊《俯仰天地》,長期堅持做好“國旗下的講話”,開辟“竹溪人文講堂”,踐行我們校園文化的價值觀。
3.創建個性健康的班級亞文化。班級亞文化的創建是人文教育課題實驗中新生萌芽并迅速成長起來的新事物。它最初從龍玫老師創設“寢室日記”開始,我們推而廣之,各班各年級紛紛在班級文化建設方面下工夫,很快形成百花爭艷的局面。如邵瑩老師的“七彩陽光”班級文化,盧武老師的“班級建家三部曲”,柳姍姍老師的“班級個性化建設”等等。
4.倡導活躍多元的社團文化。我們努力將學校電視臺打造成學生自主文化建設的一個品牌,每學期十來期的“校園生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學生們的成長,被評為全國優秀校園電視臺。學校的青少年科技工作室培養了大批計算機奧賽的優秀選手,十幾年在全區青少年信息學奧賽中獨占鰲頭。在學科競賽、機器人制作和科技創新活動方面,充分地發揮了培養學生科學精神,開掘聰明才智的搖籃作用。學校還有眾多學生社團,如“揚帆文學社”、“動漫社”、“環保自愿者協會”、“愛心社”等等,它們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校充滿生機活力。
(四)塑造學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質
人格砥礪是在人際關系中體現的,學校這個小社會,是學生進入大社會的過渡,我們人文教育的任務就是讓學生們在走出校門踏入社會時基本“成人”,能夠學會交往,適應社會,健康生活。
1.思想引路。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我們對學生作了《做一個真實意義的現代人》、《加緊做好為人生奠基的功夫》、《禮樂與修身》等三場主題報告,引導學生“成才先成人”。同時,針對中學生實際,從四個方面提出了修身的建議:朝氣蓬勃地生活;意趣盎然地學習;真誠有持地做人,熱情友善地處世。我們把它稱之為柳鐵一中學生修身箴言,并制作成八十平方米的超大宣傳畫,懸掛在學校中心位置,讓學生認識、感受和內化。
2.榜樣激勵。2007年,我們借“責任教育”開展十周年之機,策劃了一個責任教育十周年“十大最具影響事件”和“十大最具影響人物”評選活動。活動通過推介、評選、宣傳、頒獎等環節,讓師生廣泛參與。2008年,我們開展了“人文百星”評比活動,發動學生們評選“孝敬、勵學、表率、自強、禮儀、博愛、創新、博覽、才藝、健體”十個方面的優秀代表,將他們的事跡和心聲都貼到宣傳櫥窗里,讓大家看到人格成長的榜樣就在我們的身邊。
3.成果推廣。2007年,我們組織力量編寫的責任教育校本教材成了全校實施德育的藍本。隨后,我們再次組織力量,根據中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要求,編寫了新的校本教材《天地赤子》。經過一年努力,四編二十四章總計二十萬字的書稿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這部教材的問世,使學校人文素養培養有了系統施教的依憑,有了統一的質量要求,有力地推動人文教育持續開展。
三、開展人文教育的效果和體會
通過人文教育,我校發生了健康、積極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有外在的表現,更有內在的潛移默化,不僅有學校面貌的改變,更有人的精神氣質的改變,這主要體現在環境育人功能增強了、學校的文化底蘊厚重了、教育者的觀念更新了、學生的素質提高了。這幾年,我校的會考、高考一直處于全市、全區前列,每年的質量指標都有新的突破,不少指標已在全區領先,在全區率先實現“人人上大學”的目標。2005至2007年,我校通過競賽獲保送高等院校資格的學生達42人次,超過同類學校。2008年獲保送北大等高校的學生有8人,居全區第二。
人文教育研究,促進了校園文化建設,提升了學校辦學的品位。2007年,學校榮獲自治區校園文化建設先進集體的榮譽稱號,被自治區教育廳指定為全區校園文化建設現場會重點參觀學校。教育部基教司、區教育廳及柳州市領導都對學校的文化建設進行過專題考察,并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人文教育”取得的效果是明顯的,但我們更體會到了這些績效背后昭示的意義,我們認為在中學開展人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對學生個體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注重人文素養培養的最大意義就在于有利于學生個體的健康成長。現在社會上對80、90后的青年有些褒貶不一的評價,他們確實也存在著不少的缺失,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缺少人文精神。我校四年來對人文教育的倡導,就是讓學生成長從偏狹中走出來,走上了全面健康之路。讓他們懂得感恩,懂得與自然與世界和諧相處;讓他們既有很好的學業成績,同時又有修德崇善的自覺;讓他們不再那么計較分數與得失,更能夠經受挫折和表揚。這樣出去的學生,才是生命鮮活的人,才是能很快融入社會的人,才是有成才基礎的人。
(二)對學校辦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年多來,為實現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我校在許多方面作出了改進,或者說是發生了改變。過去認為重點學校的任務就是為高等院校輸送合格人才,具體體現就是追求升學率。四年的人文素養培養告訴我們,重點也好,示范也好,無一例外的應該以培養學生成人為目標,只有成人,才能成才。升學率是涵蓋在成人目標之中的,只能在實現成人目標的努力之中去爭取升學率的提高。四年來,我校校園文化核心價值的建立,班級亞文化的普遍開花,環境文化的品位提升,都使我校的辦學顯得比過去生動得多,厚重得多,呈現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校園”氣象。
(責編 馬超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