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總理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號召,必須堅持教育家辦學。在國務院召開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座談會上,溫總理又再次強調:“教育事業還是應該由懂教育的人辦。”5月5日,溫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通過《綱要》,《綱要》明確指出,要大力倡導教育家辦學。可見,教育家辦學不但已經引起我國領導人的高度重視,而且已經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教育家首先是懂得教育規律、把握教育規律的人。辦教育的人只有尊重教育規律,按照教育規律來辦學,才能辦好教育,才能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不懂得教育的人絕對辦不好教育,在這方面,我們的教訓極為深刻。“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期間,工宣隊進駐學校,貧下中農管理學校,造成了十一年的人才斷層;改革開放雖然撥亂反正,但一些不懂教育的人走上學校和教育部門的領導崗位,也出現過類似“教育產業化”的荒誕之舉,教育事業的發展險些誤入歧途。我認為,“教育事業還是應該由懂教育的人辦”還有一層深刻的意思,就是要認真學習,努力把握教育規律,才能辦好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每一位教育管理者都要熱愛教育事業,努力學習教育理論,虛心向懂教育的人學習,具備較高的教育理論水平,才能把握住教育發展的方向,才能由“外行”轉為“內行”,辦好教育。
我在這里想重點闡述的是,教育家的出現,教育家辦好教育,要有相當的保障和條件,簡而言之,起碼有三個要點:
一是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其核心在于確立學校的辦學主體地位,前提是理清三大關系:學校與政府的關系,學校與社會(市場)的關系,學校與教師、學生的關系。其中,最關鍵的是理清學校與政府的關系,做到管辦分離,創新政府管理職能與方式。為此必須解決好政府集舉辦者、管理者和監督者于一身的問題,使政府的學校舉辦權與教育管理權、教育監督權適當分離,學校成為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的主體,增強學校的辦學自主性和自律性。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的主要職能是運用立法、撥款、評估、政策指導、執法監督等手段對學校教育活動進行宏觀管理,促進教育公平,保證學校正確的辦學方向,規范學校的辦學行為,維護學校以及教師和學生的合法權益。政府的主要責任在于宏觀指導和依法監督。這既是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也是建立現代學校制度的需要。
二是建立現代學校法人治理結構。其核心是政校分離,實現學校民主管理。關鍵在于合理劃分學校舉辦權、管理權、監督權,遵循舉辦權與管理權適當分離、行政權與學術權適當分離、決策權與執行權以及監督權適當分離的原則。現代學校制度要求增強學校管理的民主性,形成校本管理和民主管理的制度基礎。在理順學校內部管理關系的同時,要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公民個人參與學校辦學活動。現代學校要明確自己的社會角色和責任,主動尋求社會的支持、參與和監督,定期向師生、家長以及社會報告學校辦學情況,聽取意見和建議,依法接受教育評估和財務資產審計,并將結果向社會公開,使學校真正形成“自主辦學、自我約束、民主管理、社會監督”的機制。
三是改革學校督導評價制度。要將現行的以行政部門督導評價為主的評價模式,改成以社會中介的“參照性”評價、社會的“輿論性”評價為主的評價模式,使學校教育回歸服務社會發展的本真;要將現行的以“甄別性”評價為主的評價理念,改成以“發展性”評價為主的評價理念,使學校不斷地獲得在原有基礎上持續提升的動力,促進每一所學校發展;要將現行的以“量化”評價為主的評價方法,改成以質性評價、特色評價為主的評價方法,使學校在內涵發展、特色發展的改革道路上不斷地深化改革。
教育家的成長還需要很多因素。熱愛教育事業,富有奉獻精神,甘愿為之付出而無怨無悔;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長。要耐得住寂寞和清貧,甘為人梯,行為世范;要窮盡畢生之力,學習、研究、探索人才成長的規律,創新人才培養方式,這些都是教育家成長過程中意志和品質方面重要的個人因素,缺一不可。
教育是一項十分復雜而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的各種可能性可以說是無法窮盡的。教育管理部門應該認真研究教育規律,積極打造利于教育家成長的制度和各種條件,讓有思想的校長能實踐自己的主張,讓有抱負的校長能實現自己的追求,讓有創新能力的校長能擁有用武之地,讓有內涵的學校在特色辦學的道路上競放異彩,從而催生出一批教育家,真正實現“教育家辦學”,使教育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責編 黃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