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說“性格決定命運”,這是說性格對人的發展至關重要。但是,性格并不完全是天生的,后天養成對性格影響也很大。作為教師,要促進學生的發展,就要思考“性格是怎樣形成的”這個問題。通過對“教師服務意識與行為”的研究,我們認為:首先有需要,有了需要才有思維,有了思維才有行為,行為反復才形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學生有了良好、健康的性格,就有助于其獲得成功。下面談談我們在“服務學生自主發展”的探索中,對塑造學生性格的一些思考。
一、影響需要,是服務學生自主發展的前提
有一位哲人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你在心靈里種下的是卑微的種子,你就只能收獲卑微;而你種下的是高貴的種子,你就將收獲高貴,成為一個高貴的人。
強烈的需要正像一粒種子,能催生出其他因素,促使人們獲得成功。
需要有物質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有高級的需要,也有低級的需要。如何引發學生的高尚需要,是我們教師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我們進行了一個調查,讓全校學生每人寫出自己的五大需要。結果發現,95%的學生只停留在物質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上,只有5%的學生提到自身發展方面的需要。沒有自身發展方面的需要,就難有自身發展方面的思維和行為。那么,如何去影響學生,讓其產生自主發展的需要呢?
有這樣的一則寓言:風和太陽比賽,看誰能使披斗篷的游人脫掉斗篷。冷風拼命地吹,想吹掉斗篷,結果游人反而將斗蓬裹得更緊了。太陽出來了,暖洋洋地照著游人,只一會兒工夫,游人就自己脫去了斗篷。這則寓言告訴我們,通過適當的方式,將目標轉化為人自身的需要,往往比強迫更能達到目的。
所以,我們和學生交流,通過分析“沙漠之樹現象”,讓學生認識自主發展的重要性。有兩個人在同一片荒漠上各栽一片胡楊樹苗。苗子成活后,其中一個人每隔3天就到荒漠中給他的樹苗一棵一棵地澆水,精心呵護。而另一個人只在樹苗剛栽的時候澆過幾次水,等到樹苗成活后,就很少來看了。兩年后,兩片胡楊樹苗都長到有茶杯般粗了。忽然有一夜,狂風從大漠深處呼嘯而來,一時間,沙塵肆虐,電閃雷鳴,狂風卷著暴雨咆哮了一夜。第二天,風停了,人們去看兩片幼林,不禁驚訝萬分。原來被精心呵護的樹木幾乎全被刮倒了,而另一片林子,除一些樹木被風撕掉樹葉和折斷樹枝外,幾乎棵棵都昂首挺立。這個現象的討論使學生明白了“不能自主發展的學生是失敗的學生”。
二、促進思維,是服務學生自主發展的過程
人有多種需要,就必然有多種思維。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自主發展的需要,促進其正向思維,服務學生自主發展。
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潛意識的作用。有科學研究介紹說,人的大腦里有140億個神經元,而我們只用了7億個左右,占5%。那么還有95%是誰在用呢?是潛意識。現代心理學已經完全認可了人有意識與潛意識。整個意識世界就像一座浮在水面的冰山,意識是水上的部分,潛意識是水下的部分。潛意識有一些顯著的特點:它沒判斷力,沒有推理能力,只有執行能力,只聽從意識。換一種說法是:潛意識是土壤,意識是種子,你種下怎樣的種子,潛意識就幫你收獲怎樣的果實。
有一個學生,因為物理成績不好而討厭物理,討厭就不想學,不想學就更學不好,形成了惡性循環。在老師引導下,他轉換思想,展開想象,在意念中告訴自己:我好喜歡物理,這個月我要專攻物理。于是,他在潛意識的支配下轉變了自己的行為。努力發現學習物理的樂趣,并刻苦地學習物理。這樣,他的成績就慢慢地提高了,成績提高后他就真的有了興趣,有了興趣他就更愿意學物理,也就更能提高成績,從而形成了良性循環。
所以,在學生的學習中,要讓潛意識發揮最佳效能,就要讓他的意識和潛意識集中在同一個方向上,引導他充分想像學習的美好未來。
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進行自我建構。
一名新生考試后向老師訴苦,她說:“我從不遲到、曠課,也認真聽課做作業,但是段考數學只考得58分,多數同學都在90分以上。不知怎么辦?”教師和她分析情況,并給她提出建議,讓她試著比老師的上課進度超前一些學習。她照做后很高興地說:“現在覺得數學不那么難了,而且自己能想出很多和老師不一樣的解法。”這是因為在超前學習中,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能夠悟出一些知識的內在邏輯聯系,從而培養了邏輯思維能力。雖然,有時學生像在黑暗中摸索,盡管摸不出什么來,但有了模糊的認識,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很想知道是什么的趨向性欲望。當老師上課講到這個地方時,猶如“打開了電燈的開關,房子全亮了,房內的物品一下子看得清清楚楚”,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激活了,頭腦中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知識聯接了起來,自然地建構了一個具有個性特點的知識網絡。
三、強化行為,是服務學生自主發展的手段
教師應該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指導者。但現在有很多這樣的“好教師”:“生活上是父母,課堂上是演員,紀律上是警察。”這些教師,有師道尊嚴,家長信任,學生尊敬。然而,學生在思想的狹縫中進行被動地學習,思維受到限制,個性沒有得到充分發展。
一位教師這樣抱怨:“我真不懂,為什么在高中的三年中有些學生竟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初中是優秀學生,剛科高中時成績也不差,主動活潑,聰明伶俐,勤思好問。但是,后來就慢慢變成一個平平常常的人,再后來他就不想學習了,并且掉進不及格學生的行列里去了……怎么會這樣呢?”
本來學生掌握的知識越多,他獲取新知識就應越容易。可現在反過來了:學生掌握的知識越多,他往后的學習反而越艱難,甚至不想學下去了。這是為什么呢?
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的任務就是識記、保持、再現。學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被動地重復著別人的思想,卻沒有表達自己的思想。這樣,學得越多,裝得越多,記不住的知識越來越多,越學越累,越努力越痛苦,就越來越厭學。
能夠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教師教學的最高境界。這可以用“喂小雞”來作比喻,喂小雞有多種方法:一種是一只一只地喂,你會很累,你一旦不在家,小雞就會有被餓死的可能;第二種是把米撒在小圈子內,小雞吃完了便等待你再撒米;第三種是你把米從近向遠處撒去,小雞就會從近向遠處尋食,在它尋食的過程中,會有意外的收獲,學會了尋食的本領。
如果我們能讓學生像小雞尋食一樣,在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得到了收獲,這樣的教學是最成功的。這樣,學生學會了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形成了個性的思維,產生了愉悅,從而強化了自主學習的行為,促進了自主發展。
通過研究,我們認為服務學生自主發展要講究方法:給學生一些權力,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些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些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給學生一些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
四、形成習慣,是服務學生自主發展的保障
在長期的學習、生活中,學生形成了多種行為習慣,有好的習慣,也有不良的習慣。消退乃至改變學生的不良習慣(如任性、依賴、睡懶覺、無秩序等),同時促使學生形成并強化良好的習慣,能保障學生自主發展。
學生形成良好習慣和改變不良習慣,有時是被動的。我們強調,要將被動變為主動,尤其是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主動的成分應該多于被動。因此,我們應通過與學生討論來制訂有關的行為準則,把學生受到外力壓迫不得已而遵守規則,變成自覺遵守,進而使學生形成習慣。在改進行為,形成習慣的過程中,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能產生道德判斷,進而做出該做的行為,并且能夠鞏固良好的行為,摒棄不良的行為。
有的學生說:“養成了學習的習慣,你就不覺得學習很痛苦了。并且你會發現,取得優秀成績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了。”
五、塑造性格,是服務學生自主發展的產物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而且一個人的性格具有多重性。良好的性格是可以塑造的,它是學生自主發展的產物,是需要教育者長期、科學地影響和服務的。
教師必須有長期的計劃和方案,通過影響需要、激活思維、強化行為、形成習慣、塑造性格等過程,完成教育教學的任務。在具體的課堂上,一般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①參與。從關愛學生出發,關注學生的生成起點,研究學生的需要,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這里的“參與”不是強迫學生參與,而是通過教師精心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讓學生主動地參與。
②交流。充滿教育智慧和生命活力的課堂,一定是以知識傳授為載體,實現了心靈與心靈溝通,思想與思想交流,生命與生命對話的課堂。一節課如果沒有交流,就是一節單向傳授的課,是一節讓學生高強度地進行有意記憶的課,學生會覺得很累,最終會厭學。因此,在課堂上,要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勇于交流、善于交流,形成勇于表達自己思想的行為習慣。
③提供。除提供時間、資源外,更重要的是提供空間。教師都講完了,學生就沒有思考的空間,剩下的就是要求學生強化記憶。給學生提供空間,讓學生進行思考、學會思考,形成思考的習慣,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④形成。強調讓學生形成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形成對自身知識網絡的自主建構。這是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和思維習慣的重要環節。
⑤反思。促使學生回味過程,養成反思的習慣,反思自己的學習,反思別人的學習,得出方法、思想,并總結出一般規律。
⑥獲得。考慮到在整個課堂上讓學生真正獲得體驗,獲得情感的發展。
教師要樹立終生為學生服務的意識,要修煉為學生服務的本領,掌握科學的服務方法,提高服務的質量,這樣才能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
(責編 王學軍)